河北省中部,為何有一座地處海河流域腹地,卻得名於黃河的城市?

我國的地名,很多得自身邊著名的大河。比如在今天海河流域里,就有得名於漳河的衡水、得名於滏陽河的新河、得名於大陸澤的任澤、得名於古為清河今為衛河的臨清和清河,但是在上述所說地名的更往北一些的位置,在距離黃河最近也有近200公里、海河流域的腹地,卻有一座得名於黃河的城市,這就是「河間」。

今天地圖上的河間市

「河間」一詞出現得很早,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戰國策·趙策》中《說張相國章》就提到:「趙,萬乘之國也,前漳滏、右常山、左河間、北代,帶甲百萬」,另外在《苦成常謂建信君章》中也有:「天下合從,而獨以趙惡秦,何也?魏殺呂,而天下交之。今收河間,是與殺呂何以異?君唯釋虛偽疾,文信猶且知之也。從而有功乎,何患不得收河間?從而無功乎,收河間何益也?」

《戰國策》中有關河間的記載

至於「河間」一詞的來歷,東漢學者應邵在註解《漢書》「河間國」時說:「在兩河之間」。而清朝康熙皇帝在《御制九河故道說》一文中,很確定的指出:「夫河間古郡,稱名已久,其所以謂之河間,以其在九河之間也。」

應邵和康熙所提及的「兩河」「九河」兩詞其實指的都是同一條河,那就是在遠古稱「河水」、漢以後改稱的「黃河」。

應邵所註解《漢書》中的「河間國」

先來看「兩河」是怎麼回事。說起這件事就需要提到一部儒家經典《尚書》中的一篇《禹貢·導河》,以及發生在春秋時期的一件大事,也就是《周譜》記載的:「周定王五年,河徙」。

《禹貢·導河》記載的是關於黃河下游的流向:「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於華陰,東至於厎柱,又東至於孟津,東過洛汭,至於大伾;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

黃河在過了河南孟津之後,經過洛水入河之處後,就突破了山脈的制約,最初的流向是從今河南滎陽廣武山北麓起東北流,到今浚縣西南大伾山西古宿胥口,再向北有漳水匯入後,到達了今天河北曲周縣以北一片廣闊的平陸,過了「大陸」之後,又分為九條岔流,通過一段受到渤海潮汐影響而倒灌的「逆河」後「入于海」。

《禹貢》一書雖然在今天被認為成書於戰國時期,但它卻是記載大禹時期的事情,因此其所記載的黃河河道是要遠早於戰國的。春秋時期的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黃河發生了「河徙」,即發生了一次大的改道,決口地為今天河南浚縣西南的古宿胥口,東行漯川至今天濮陽西南古長壽津,然後折向北經今天河北館陶縣東部折向東北,再經今天山東高唐縣東折向正北,再經今天河北東光縣折向東北入渤海。

《禹貢》河道與周定王五年「河徙」之後河道示意圖,兩河之間即為「河間」之地

由於遠古時期的黃河沒有河堤束縛,一般呈漫流狀態,雖然在周定王五年發生了改道,但原來《禹貢·導河》所提到的河道仍然有水流經,這樣新、舊兩條河道就形成了「兩河」,兩河之間廣大的區域,包括今天的河南省濮陽市一部分,河北省邯鄲市和邢台市東部、衡水市、滄州市,天津市南部,山東省西北部相當於今天我國一個中等省份的面積,就是「河間之地」,不守此時的「河間」,僅是個地理上的一個稱呼,並非精確的地名,也正是《戰國策·趙策》中所說的「河間」。

當然,《禹貢·導河》所說的「又北播為九河」,就是康熙皇帝《御制九河故道說》中的「九河」,此「九河」位於黃河下游近海部分,當然更是位於上面所說的在周定王五年「河徙」之後所形成的兩河「河間」之內了。

明嘉靖《河間府志》中的「九河圖」

從上來情況來看,「河間」一名無論是「兩河」之間,還是「九河」之間,這兩種說法都不能算錯。不過如果從哪種說法更為精確的角度來考慮,「河間」之名來自於「兩河」之間則更為靠譜。

河間之地之所以有名,來自於很多曠日持久的戰爭。因為戰國後期沿岸各國都修築了堤防,從而把漫流的河道進行了束縛,原本在兩河之間一片莽荒、洪水奔流、沼澤密布、杳無人煙的地方,形成了廣袤的能夠耕種、居住的新生陸地,這裡不但土地平坦肥沃,而且水利條件優越,既能灌溉,又能運輸,也就成為周邊以燕、趙、齊、魏等國紛紛爭奪之地。在這裡發生了大量的戰事,「河間」以此而聞名,並非是因地處兩條河或者幾條河之間而出名。

戰國燕、趙、齊交界示意圖

粗略統計發生在河間之地內部、兩側以及穿過河間之地的戰爭:

1、公元前415年,齊伐魏,毀黃城(今山東冠縣南)圍陽狐(今山西垣曲縣東南);

2、公元前394年,趙敗齊於靈丘(今山東高唐縣南);

3、公元前387年,韓、趙、魏三國一同出兵伐齊,攻至靈丘;

4、公元前371年,齊在秦、魏攻韓,而楚、趙出兵相救之時,趁機發兵襲擊燕國,奪取了桑丘(今河北徐水縣西南);

5、公元前366年,齊與趙戰阿(今山東陽谷縣東北);

6、公元前348年,趙、魏伐齊,至博陵(今山東高唐縣南);

7、公元前346年,衛伐齊,取薛陵。(今山東陽谷縣東北);

8、公元前341年,趙攻取齊高唐(今山東省高唐縣東);

9、公元前333年,齊、魏聯合伐趙,趙決河水灌齊、魏之軍;

10、公元前328年,齊與魏伐趙,趙又決河水灌齊、魏;

11、公元前 325年,齊奪取了趙平邑與新城;

五國攻齊之戰

12、公元前284年,秦、趙、魏、韓、燕五國聯合攻齊,奪得齊之靈丘,最後除僅莒、即墨未降外,攻下齊國七十餘城;

13、公元前280年,齊重新奪回所失之地;

14、公元前280年,趙國攻取齊麥丘(今山東商河縣西北);

15、公元前274年,趙攻取齊昌城(今山東淄博市東南)與高唐;

16、公元前271年,趙藺相如伐齊,至平邑;

17、公元前265年,趙給齊盧、高唐、平原3城;

18、公元前241年,趙攻齊,取饒安(今河北鹽山縣西南)。

算下來,從公元前415年到公元前241年的短短174年里,就發生有記載的戰爭18次,平均不到10年一次,而沒有記載下來的戰爭想來就更多了。

秦封泥「河間太守」

正是「河間」之地有著如此「威名」,在歷史足以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也就有了《戰國策》中的「河間」。到了秦朝,乾脆把原本地理概念的「河間」命名了一個新的郡,成為了一級行政區劃的「河間郡」。隋朝又把「河間郡」城治所「武垣縣」改稱「河間縣」。在經歷了唐朝和五代十國時期把「河間郡」改成「瀛州」之後,宋朝又成為了「河間府」。歷經金、元、明、清,「河間府」到了今天最終只剩下由「河間縣」升級而成的縣級「河間市」。

最後以唐朝詩人沈佺期的《登瀛州南城樓寄遠》的幾句詩來作為本文的結尾吧,以此來紀念這個古老的名字:

……茲地多形勝,中天宛寂寥。四榮摩鸛鶴,百拱厲風飆。北際燕王館,東連秦帝橋。晴光七郡滿,春色兩河遙。……

您認為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