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居功自傲 鍾會陰謀自立 姜維一心復國 魏滅蜀之戰為何變成這樣

公元263年,司馬昭為了轉移殺害魏帝曹髦的注意力,同時也為了讓自己立功,準備發動魏徵蜀之戰,這一戰大多數群臣都是反對的,包括鄧艾,唯獨鍾會支持司馬昭,司馬昭怎麼也沒有想到,這場戰爭居然演化為一場滅國之戰,而且會導致魏、蜀雙方三大名將喪命。

司馬昭發動了18萬魏軍,兵分三路伐蜀,鄧艾為西路軍,諸葛緒為中路軍,各領兵3萬人,以鍾會為全軍主將,率領十餘萬大軍,從褒斜道和儻駱道南下,蜀漢大將軍姜維尚在沓中(今甘肅省舟曲縣)屯田,魏軍長驅直入,很快進入漢中。

原本鄧艾與諸葛緒負責圍攻姜維,鍾會奪取漢中,但姜維用計晃過了諸葛緒,先一步到達陰平橋頭,然後退守劍閣,在劍閣擋停住了鍾會的十餘萬魏軍主力,隨後鄧艾獻計偷渡陰平,諸葛緒則與鍾會會同,鍾會以諸葛緒畏戰之由奪了他的兵權,並統帥了諸葛緒的部眾。

鍾會伐蜀

不久,鄧艾偷渡陰平成功,逼降江油,在綿竹擊敗諸葛瞻,兵臨成都,後主劉禪投降,下詔令蜀漢軍投降,姜維率蜀漢主力向鍾會投降,自此,蜀漢滅亡。

本以為事情就會這樣結束,但在隨後發生了一系列變故,導致滅蜀的主將鍾會、鄧艾被殺,就連蜀漢大將軍姜維也被殺死,成都發生了一場浩劫,那麼問題來了,造成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一、鄧艾居功自傲

魏滅蜀之戰,鄧艾是首功,因為他偷渡陰平,成功地逼降了劉禪,在鍾會之前進入了成都,隨後鄧艾儼然以功臣自居,做了三件不可思議的事:

1、築京觀

築京觀是一種彰顯功績的行為,當年司馬懿征遼東時就做過,但鄧艾築京觀的行為就跟他人不一樣,司馬懿是把敵人的屍體堆積起來作為京觀,鄧艾是把魏軍與蜀軍的死者合在一起築京觀,這是築的哪門子的京觀?

鄧艾

從魏國的角度來看,把自己人和敵人的屍體弄到一起築京觀,這在歷史上聞所未聞,自己人的屍體是不能築京觀的,這是不尊重死去將士的行為,不知道當時的魏軍將士如何想?反正鄧艾就是幹了這事。

2、大封群臣

劉禪投降後,鄧艾儼然以蜀漢之主的身份大封群臣,他封劉禪為驃騎將軍,封蜀漢太子為奉車都尉,封蜀漢諸侯王為駙馬都尉,其他蜀漢群臣,鄧艾也根據職務高低進行分封。

封完了蜀漢,鄧艾再分封自己的部將,封自己的心腹將領師纂兼領益州刺史,封隴西太守牽弘等人兼領蜀中各郡郡守。

鄧艾有權力分封嗎?在此之前,鄧艾的官職是征西將軍,只是魏伐蜀大軍中一路將領,主將是鍾會,要分封也輪不到鄧艾,雖然他功勞大,鄧艾只是軍事將領,只負責行軍打仗,根本沒有權力來進行政治上的分封,除非司馬昭授權。

鄧艾擅自分封群臣

3、給司馬昭上書

鄧艾因功勞巨大,被魏朝廷封為太尉,不久鄧艾給司馬昭上書,大概內容是:

現在我已經滅亡了蜀漢,可以趁機伐吳,現在是大好時機,但是現在將士十分疲憊,不能輕易動兵,可以先留隴右2萬人,巴蜀2萬人,在此煮鹽煉鐵,為軍事和農業作準備,同時建造船隻,然後布告天下,讓東吳知道當前局勢,以期東吳歸順。

現在要厚待劉禪,以便給東吳當個榜樣,不要將劉禪送到洛陽,會讓東吳認為這是軟禁,可以封劉禪為扶風王,賜給他財物土地,讓他享受,分封劉禪的兒子為公侯,以顯示朝廷的恩寵,然後可以期待吳主孫休投降。

鄧艾洋洋洒洒地說一大通,全然不顧司馬昭能不能接受,不久鄧艾又給司馬昭上了一書,大概內容是:

鄧艾居功自傲

我受命討伐蜀漢,現在敵人已經投降,就當按照舊制給予官職,以便安撫他們,如果等待朝廷的命令,要花很長時間,現在東吳未平,又與蜀漢在地理上相連,不應當拘泥於常規作法,我鄧艾雖然沒有古賢人的風範,但還是想不自我嫌棄以損害國家的信譽。

司馬昭得知這事後,讓監軍衛瓘告誡鄧艾,應該上報,不適合馬上實行,但鄧艾不聽,這明顯是犯了忌諱,鄧艾這是居功自傲了,導致了司馬昭、鍾會、衛瓘等人的不滿。

司馬昭不滿是因為鄧艾擅自做主,這是不聽命令,以下犯上,鍾會不滿是鄧艾居功自傲,他才是伐蜀主將,鄧艾這是跟他搶功,衛瓘不滿是因為鄧艾不聽從命令,司馬昭已經告誡不宜馬上實行,但鄧艾不聽,鄧艾成功地激起了眾怒。

鄧艾被鍾會誣陷

鍾會誣陷鄧艾謀反,衛瓘、胡烈等人也說鄧艾悖逆不道,司馬昭於是讓衛瓘把鄧艾抓捕起來,押到洛陽,結果後來發生了成都兵變,衛瓘派田續在半路上殺死了鄧艾及其子鄧忠。

二、 鍾會陰謀自立

鍾會原本是司馬昭的親信,在滅亡蜀漢之後,他開始有了野心,甚至在此戰開始之時,鍾會就有了野心,在被姜維阻在劍閣時,鍾會奪了諸葛緒的兵,魏滅蜀一共18萬,鍾會就掌控了15萬人,不得不說鍾會奪諸葛緒的兵權是有野心的。

當鄧艾被捕之後,鍾會的野心到了極點,他不僅控制了18萬魏軍,而且連蜀漢的軍隊也在其控制之中,蜀漢總兵力近10萬人,鍾會此時控制的總兵力達到了28萬人,這個兵力超過了東吳的總兵力,是蜀漢兵力的2倍,讓鍾會的野心極度膨脹,準備謀取自立以對抗司馬昭。

鍾會陰謀自立

鍾會以魏明帝郭皇后的名義起兵討伐司馬昭,但是他部下的很多魏軍將領並不願意跟隨,由於鍾會起事匆忙,是臨時起意,再加上他猶豫不決,沒有斬殺魏軍將領,導致魏軍將領的親兵把謠言傳到軍隊中,魏軍士兵開始動亂,亂兵殺死鍾會及其親信,姜維也被殺死。

三、姜維一心復國

姜維投降鍾會不久,就看出了鍾會的野心,鍾會企圖借蜀地自立,與司馬昭對抗,姜維便想利用鍾會的野心,先協助鍾會起兵,殺死部分魏軍將領,再尋找機會殺死鍾會,最後再恢復蜀漢政權。

可惜鍾會優柔寡斷,沒有殺死不服從的魏軍將領,進而控制整個軍隊,反而導致魏軍發生兵變,數萬亂軍發生兵變,鍾會及其親信數百人根本無法抵擋,被亂軍殺死,姜維也在動亂中被殺,連蜀漢太子都被殺死,還有不少蜀漢官員被殺。

姜維一心為國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魏滅蜀之戰,會變成這樣?鄧艾、鍾會、姜維都被殺死?

魏滅蜀之戰,雖是司馬昭發動的,但司馬昭本人也沒有想到會成功滅亡蜀漢,這是一次無意識的滅國之戰,最大的功臣是鄧艾,但鄧艾為人高傲,再加上身居首功,開始得意忘形,然後就被人誣陷了,最終被冤殺。

鍾會的野心其實一直都有,但一直沒有機會,如同當年韜光養晦的司馬懿一樣,一直在尋找機會,一旦讓他們找到機會,就會野心膨脹,不同的是,司馬懿能夠發起致命一擊,不會猶豫,也不會浪費機會,但鍾會顯然沒有這樣的能力。

當鄧艾被鍾會誣陷時,司馬昭就開始懷疑鍾會了,他派了中護軍賈充率領步騎數萬人進入斜谷,駐紮在漢中的樂城,然後司馬昭本人則率領10萬大軍在長安,司馬昭把這些事寫信告訴了鍾會,這明顯就是司馬昭警告鍾會,玩這種陰謀詭計,鍾會還不是司馬昭的對手。

司馬昭背後策劃

魏軍有一個人很關鍵,這個人就是衛瓘,他是司馬昭的親信,官職是監軍,成都兵變時,衛瓘成為幕後領導者,就是他在暗中指揮魏軍殺死鍾會,然後再約束兵變,鍾會失敗的主因還是優柔寡斷,沒有殺掉不服從的魏軍將領,沒有完全掌控兵權。

相對來說,姜維就顯得比較簡單了,他的目的就是想復國,雖然皇帝都投降了,但姜維還想盡自己最後的努力,來恢復蜀漢,可惜鍾會不成器,導致姜維也死於亂軍。

鄧艾死於性格,鍾會死於野心,姜維死於忠心,一計害三賢,一場滅國之戰,最大的獲利者其實是司馬昭,蜀漢滅亡了,滅亡蜀漢的功臣也全部被解決了,不得不說司馬昭的權謀才是最厲害的,無論是鄧艾、鍾會還是姜維,比權謀都不如司馬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