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婦幼保健院化驗科。
「暗戰」——佛山醫衛市場大變局之外來力量篇
面對本土競爭壓力,佛山公立醫療機構正積極向外借力。從早期的容奇醫院、南海區中醫院加掛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招牌,到近期的南方科技大學附屬佛山醫院等,佛山的公立醫療機構通過與高校、更高級醫院的合作,以共建附屬醫院、掛牌、託管等模式,引入優質醫療資源。與醫療高地高校、機構的合作,給佛山帶來了高難手術落地、管理機制鬆綁等諸多利好,卻也激起了區域醫療生態內部的漣漪與隱憂。「合作總有期限。如果有一天專家撤走,習慣了高水平服務的患者,基層如何承接?」一位鎮街醫院院長直截了當地表達了自己的疑問。
合作歷程
臨廣片區與高地資源的早期聯結 中心城區與西部醫院深化高地合作
佛山公立醫療機構引入高地資源,並非新事。早在1992年,就有佛山市容奇醫院(當時為公立,現「新容奇醫院」)與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簽約,共同建立聯合診療保健中心。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每周六、日派專家到該院帶教。
據南都不完全統計,佛山12所公立三甲醫院,均曾經或正是廣深高校的直屬附屬或非直屬附屬醫院;1家醫院與全國百強醫院達成託管協議。
近年來,與廣深醫療機構、高校合作的隊伍里,佛山中心城區乃至佛山西部地區醫院的身影愈發增多。記者注意到,近1年內,佛山4家市屬三甲醫院裡,有3家成為廣深高校的直屬附屬或非直屬附屬醫院。2024年,廣東醫科大學與佛山市婦幼共建廣東醫科大學附屬佛山婦女兒童醫院。2025年,佛山市第二人民醫院成為廣東藥科大學直屬附屬醫院,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成為南方科技大學非直屬附屬醫院。
此外,2023年,三水區人民醫院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簽約合作,中山醫將在醫院管理、醫學科研、人才培養、專科建設等方面,向三水區人民醫院提供支持與幫助。2024年11月,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與三水區人民政府簽約,三水區人民醫院正式劃歸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託管,名稱加掛珠江醫院三水醫院。廣深醫療布局的腳步,逐漸深入佛山西部。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位於廣州,是廣東省高水平醫院、全國百強醫院,臨床醫學學科esi全球排名前0.41‰,擁有強大學科實力。
合作成效
能力提升、品牌強化與區域影響
「一個突出的利好是,醫院的牌子更響了。」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庄一強分析認為,無論是與高校合作,成為直屬附屬或非直屬附屬醫院,還是引入大醫院託管或加掛省級醫院招牌,能顯著凸顯並打造醫院的品牌競爭力,從而提升對患者的吸引力。
但合作也有親疏遠近之別,由此帶來的品牌效應大小不一。「高校與醫院的合作,常見有三種模式:醫院成為高校直屬附屬醫院,非直屬附屬醫院或教學醫院、實習醫院。一般而言,直屬附屬醫院的人事、財務、資產均由高校管理;而非直屬附屬醫院則人財物不歸高校,醫校雙方基本維持普通合作關係,醫院的人事、財政權仍歸屬地方政府;教學醫院、實習醫院則主要作為學校的臨床教學和實習基地,雙方關係更為鬆散。」庄一強指出,能顯著帶來品牌效應的主要是成為直屬或非直屬附屬醫院這兩種模式。但相較於非直屬附屬形式,醫院成為高校的直屬附屬醫院,在財務、科研等方面往往存在隱性優勢,對外的品牌效應也更為顯著。
南海區人民醫院的實踐部分印證了上述觀點。南海區人民醫院院長關紫雲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掛牌華南理工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後,醫院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上實現「零」突破。近三年更是吸引地方級以上人才13名,包括國家級領軍人才2人,引進培養博士及博士後45人。
陝西省商洛市山陽縣衛生健康局原副局長、醫改專家徐毓才認為,成為高校附屬醫院,醫院還能在提升級別、通過招收實習生緩解用工壓力收穫潛在益處。此外,雙方專家互相掛職,不僅有利於其內部晉陞,也對吸引患者有一定積極作用。「一位專家掛職成為某大學工作人員,對患者而言也是一種品牌背書。」徐毓才解釋道。
其次是醫療水平的提升。數據顯示,合作後,國內首例國產單臂單孔機器人乳腺癌遠程手術、佛山首例國產單臂單孔機器人子宮切除手術、5g遠程單孔機器人乳腺癌根治術等多項高難手術在三水區人民醫院順利開展。2025年第一季度,該院進行了在手術管理中級別最高,技術難度最大、過程最複雜、風險最高的四級手術440例,同比增加51例,增幅13.11%。
此外,合作帶來的硬體升級也令人矚目。簽約後不久,由三水區政府投資約22億元建設、規劃床位999張的三水區新城醫院於2025年3月正式開診,並交由三水區人民醫院管理。這使三水區人民醫院實際管理的床位規模實現倍增。新城醫院將重點打造心臟、神經醫學等高水平中心,並依託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資源引進高層次人才。
合作深化
關注基層能力提升與可持續性
然而,盛宴之下,憂慮如影隨形。
一位鎮級醫院管理者對記者直言,短期內,區醫院依靠與其他醫院交流合作引入專家,可以取得醫療水平的提升。「但合作不是永遠的,結束以後,那家醫院、那片地區的患者,怎麼辦呢?」
醫療領域的馬太效應更是無法迴避。「專業上有大病小病之分,但鮮少患者認為自己生的是一個小病,生病首選往往是大醫院。」上述受訪鎮級醫院管理者認為,在醫療競爭白熱化,醫院營收普遍承壓的當下,高地醫療資源進駐,或可能擠佔地方醫療機構,尤其是鎮級醫院生存空間。
記者留意到,官方似曾對這一問題有所表態。4月,三水區人民醫院黨委書記李強刊文表示,該院將與區域各基層醫療機構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將省級優質醫療資源向鎮(街道)、村(居)延伸,帶動全區醫療衛生水平整體提升。6月28日,該院與三水區大塘鎮簽約,規劃未來與大塘鎮衛生院共建北部醫療副中心。但當記者向該院追問帶動全區醫療水平提升的具體舉措時,相關負責人沒有回應這一提問。
對此,庄一強表示,大醫院入駐「小」地方,行業焦慮產生「有其存在的道理」,歸根結底是考驗地區對合作的準備程度,有沒有對提升基層診療能力有切實的部署,並落到實處。「若合作期內本地水平在專家幫扶下切實提升,則效果為正;若僅是專家『開診』,本地提升有限,擔憂就會成真。」
徐毓纔則表示,無論院-校還是院-院合作,具體操作細則還在於雙方合同約定的細節,但由於雙方確屬不同主體,在文化、利益方面可能存在不盡相合之處,導致相互衝突,以致「同床異夢」。
佛山已有合作不盡如人意的先例。2010年,北滘醫院整體移交給南方醫科大學,成為其直屬附屬醫院。南方醫科大學時任校長鄭木明表示,將用5年左右的時間,將醫院建設成有1500張床位的三甲綜合公立醫院。但兩年後,醫院編製體制及財政補助問題始終未能完全解決,整體移交工作未按預期實現。2013年,該醫院辦醫主體回歸北滘鎮政府,合作草草謝幕。
對此,徐毓才建議,醫院在與高校或其他醫院合作時,應該對利益劃分、權責歸屬等進行明確劃分,推動合作實現1+1大於2的效果。
「對合作中處於『低位』的醫院而言,最關鍵的是,從合作的第一天開始,就應抱有要『接班』的打算和推動實現的做法。」庄一強認為。
采寫:南都記者 唐宇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