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的故事通俗易懂,無非是兄弟情義,快意恩仇,這即是兒時的我們對《水滸傳》的理解,其實如今長大後再讀原著,才發現施耐庵筆下的故事並沒有那麼膚淺,那句「少不讀水滸」也並非是長輩們故作深沉。
比如「武十回」的劇情中登場的那些人,如今來看,都有些似是而非之感,甚至讓人有些納悶,就拿那潘金蓮來說,曾經的她甚至可以說是冰清玉潔的烈女,為何一嫁給武大郎就變得自甘墮落了?

(武松、潘金蓮劇照)
潘金蓮真有那麼壞,武大郎真是老好人?或許細品原著,你就有會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毒婦潘金蓮
潘金蓮這個名字幾乎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畢竟《水滸傳》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屬於是國民級的讀物,而武松又是其中人氣最高的角色,與他相關的那些橋段自然是廣為流傳,武松有多英勇,他那嫂嫂潘金蓮就有多不堪。
甚至「潘金蓮」這名字都已經不只是特指書中的那個毒婦,而是用來形容那些惡毒又風流的女子,但凡有哪個女子對自己的丈夫做出不忠之事,就會被貼上「潘金蓮」的標籤。
可見潘金蓮的壞確實是深入人心的,筆者也沒有為她辯解的意思,後來的潘金蓮確實是壞。
她與清河縣的那些浪蕩子弟勾搭在一起,乃至撩撥武松,都還不算什麼,至少武大郎本人還能忍,這日子也就還能過,可當她與西門慶好上之後,事件的性質就完全變了,她不僅僅只是要與西門慶在一起,甚至還想要武大郎的命,並且她還親手弄死了丈夫,這就讓她無法被洗白了。

(武大郎、潘金蓮劇照)
書中有個橋段就連筆者看著也不禁對她恨得咬牙切齒,即是她殺夫後貓哭耗子的畫面,說是:「王婆自轉將歸去了,那婆娘卻號號地假哭起養家人來。看官聽說,原來但凡世上婦人哭有三樣哭:有淚有聲謂之哭;有淚無聲謂之泣;無淚有聲謂之號。當下那婦人乾號了半夜。」
當真是惡毒至極,也虛偽至極。
還是那句話,筆者也不願為潘金蓮辯解,只是好奇,為何一個原本十分貞烈的女子,會墮落成這般模樣。
二、昔日的烈女
說潘金蓮是貞潔烈女,是否顛覆你的認知?若你有這種感覺,說明完全沒讀過原著,因為這不是筆者杜撰的情節,而是作者施耐庵本人的設定。
潘金蓮初登場時,書中就明確提到了這女子原本的為人。
書中只道:「清河縣裡有一個大戶人家,有個使女,小名喚做潘金蓮,年方二十餘歲,頗有些顏色。因為那個大戶要纏他,這女使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從。那個大戶以此恨記於心,卻倒賠些房奩,不要武大一文錢,白白地嫁與他。自從武大娶得那婦人之後,清河縣裡有幾個奸詐的浮浪子弟們,卻來他家裡薅惱。原來這婦人見武大身材短矮,人物猥獕,不會風流,這婆娘倒諸般好,為頭的愛偷漢子。」
你看,她本是清河縣一個大戶的婢女,那大戶自然是有財有勢,但凡潘金蓮是個純粹的風流之人,那又為何要拒絕那大戶的好意?直接做了那大戶的小妾不就能享受榮華富貴了嗎?

(大戶劇照)
她卻選擇了反抗,以至於那大戶報復性的將她白白送給武大郎,甚至都不僅僅只是白送,那大戶還倒貼了嫁妝,你說世上哪有這種好事?武大郎白撿個媳婦,一分彩禮沒出,還收了對方的嫁妝。
顯然,那大戶的動機很簡單,就是「我得不到的就要毀掉」,表面來看,他是給潘金蓮找了個丈夫,實際上是用這段婚姻來懲罰潘金蓮對自己的不敬。
對於潘金蓮而言,武大郎根本不是一個丈夫,而是一個「獄卒」,那武家對於她而言就是她的囚牢一般,她不過是從一個火坑跳到另一個火坑而已。
三、武松的見聞
再看武松的經歷,他眼中的嫂嫂是怎樣的?
其實有兩面,武松初遇嫂嫂時,就由衷的感嘆嫂嫂是極美的:「武松看那婦人時,但見:眉似初春柳葉,常含著雨恨雲愁;臉如三月桃花,暗藏著風情月意。纖腰裊娜,拘束的燕懶鶯慵;檀口輕盈,勾引得蜂狂蝶亂。玉貌妖嬈花解語,芳容窈窕玉生香。」

(扈三娘、宋江劇照)
此時他也難免納悶,自己那醜陋又矮小的哥哥如何能娶到如此俏佳人?
再加上縣城裡傳得沸沸揚揚的那些關於潘金蓮與其他男子的醜聞,武松又怎能全然不知?
可他卻沒有點破,哪怕潘金蓮撩他,污衊他,他也只是沉默以對,搬離哥哥家,可見他沒有想過要壞了哥哥的好事。
在這件事上,武松可以說是武大郎的幫凶一般,也可以是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其實武松上了梁山之後,也見證了另一對情況類似的夫妻,也就是那王英和扈三娘。
試問以扈三娘的姿色,如何會願意嫁給王英那丑漢?更別說扈三娘一家老小都是因梁山好漢而死,她卻只能被迫嫁給王英,你說她的內心有多憋屈?
這即是那個時代女性的可悲之處了,她們根本沒有資格選擇自己的婚姻。
扈三娘和潘金蓮的結局不同,是因為她們的選擇不同,扈三娘選擇了妥協,而潘金蓮選擇了反抗,其實你細品扈三娘就經歷,就知道到底是哪種方式更可悲了。

(潘金蓮劇照)
難道像扈三娘那樣心甘情願地嫁給自己的仇人,才合理嗎?
顯然不是這個道理。
潘金蓮從貞潔烈女變成風流濫情之人,也確實是被逼的,世人都只覺得那幫好漢是被逼上梁山,潘金蓮又如何不是被逼成毒婦呢,她也不是沒求過武大郎休妻,是武大郎不願意啊。
當然,還是那句話,潘金蓮殺夫就是錯了,是該死的,只是這個事件卻不是「毒婦殺了老實的丈夫」,而是「毒婦殺了個貪心的丑漢」,潘金蓮可恨,武大郎也不無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