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整個漢朝都把儒家思想作為老百姓的行為規範。

作為儒家代表人物的孔子,自然是被奉為「孔聖先師」,他的直系後裔也被歷代統治者所重用,他們的一舉一動成為當代人的行為標準。
在孔子的後世子孫里,就有這麼一位,他天資聰穎,少年得志,然而到了中年卻過於迂腐,最後落得個滿門抄斬。
他就是東漢末期的孔融。
讓梨的神童
作為孔子的後代,孔家自然充滿了濃厚的儒家學風。
孔融從小耳聞目染,深受儒家經典的教育,外加他這個人天資聰穎,過目不忘,所以被周圍的人譽為當世「神童」。
在他七歲的時候,有一次僕人端上來一盤脆梨,兄弟們很高興,都圍攏在盤子周邊打算挑選梨吃。
但是這家人畢竟是受過嚴格的教育的,不會跟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一樣隨便拿起來就吃。
他們排好了隊伍,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依次去拿梨。
孔融的弟弟挑了個最大的,到孔融的時候,他卻挑了一個最小的。

當時周圍的人都很奇怪,按照正常人的邏輯肯定都是先挑大的,但是孔融為什麼會先去挑一個小的呢?
孔融說:大人飯量大,吃大的,小孩子飯量小,吃小的。
就這短短一句話,硬是把周圍的人說得目瞪口呆。
在儒家思想中,孔融的舉動是孝義的表現。
這件事被廣為稱頌,即使到了今天,也被編纂到小學的語文課本上。
與兄爭罪
在他年輕時候,他哥哥的好朋友張儉得罪了宮裡的宦官,被官府捉拿。
張儉就跑到孔府躲藏,結果孔融的哥哥不在家,孔子負責接待。
張儉看他年輕,也沒有告訴他真實情況,只是臉上顯露出窘迫的模樣,
孔融見狀就寬慰他:「我哥出門未歸,我就不能作為東道主來招待你么?」

結果他就把張儉留了下來。
沒想到這個事情竟然傳了出去,張儉只能收拾行李繼續逃命。
官府的人一看跑了主犯,就把孔融兄弟當成從犯抓了起來。
孔融的哥哥非常有擔當,主動站出來承認罪責,結果孔融也不甘示弱,站出來爭著認罪。
最後官府認定孔融的哥哥有罪,孔融無罪。
這件事情傳出後,孔融再次被人褒獎。
獲罪曹孟德
「神童」這種稱號在絕大多數時間都是褒義的,但是對他們如果不加細心培養,那麼神童比起一般的孩子來,隕落的要快的多。
普通的孩子,沒有那麼高的天資,自然也很難有天大的理想,他們只能靠著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完一生。
而神童自小就飽受讚揚,由於心智不全,沒有太強的辨別能力,所以很容易走極端。
孔融在讓梨和爭罪這些事情上,被人廣為稱頌,心裏面難免自鳴得意,
所以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更是滿口仁義道德,祖宗禮法,通過道德綁架去表現自己。
如果在太平盛世,他這樣的做法可能會讓他走完輝煌的一生。
但是當時已經是天下大亂,在亂世里,各方諸侯弱肉強食,哪有那麼多規矩道理可講。
孔融在朝廷里很不幸地遇到了曹操。

曹操是一個絕對的實用主義者,他「挾天子以令諸侯」,被人稱之為「託名漢相,實為漢賊」。
他自己也承認「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孔融跟這樣的人相處,必定是水火不容。
但是他又沒有兵權,不能像袁紹、陶謙、袁術、孫策、劉表這些稱霸一方的諸侯帶兵跟曹操對著干。
他只能發表反曹言論,跟曹操唱對台戲。
曹操對此是不勝其煩,但是介於孔融是孔子後裔的身份,所以曹操並沒有對孔融的言論做出回應。
有道是「食色性也。」曹操喜愛美女,尤其是成為別人老婆的美女。
這是一種很變態的嗜好,當他打敗了敵人,把對方的老婆當成戰利品拿來享用的時候,享受著雙重的精神勝利。
當年就是因為張綉向他投降,他招來了張繡的寡嫂,結果激怒了張綉。
以至於張綉再次造反,最後曹操的兒子、侄子和愛將典韋都搭了進去。
在官渡之戰之後,袁紹的實力大大折損,袁紹本人也因為抑鬱身亡。
曹操乘勢率兵攻打袁紹的大本營——翼州。

最後曹操的長子曹丕俘虜了袁紹的兒媳婦甄氏。
看到甄氏的美色,曹丕當時就被迷住了,當時被迷住的嗎,還有曹操。
這件事很快就被孔融知道了。
本來對曹操就甚為不滿的他,覺得曹操身居高位,這麼做有失體統,正好他想藉此機會羞辱曹操一番。
他給曹操寫了一封信:「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
曹操是個聰明人,知道孔融不會憑空給自己講歷史故事,肯定是指桑罵槐。
他直接喚來了孔融,一問究竟。
孔融也不給他面子,擺出一副正義凌然的樣子,當著眾人的面,對著曹操就是一陣耳提面命的批評。

曹操這個人欣賞武將,但是對酸溜溜的文人相當鄙視。
他就是有再好的脾氣,但是孔融當著這麼多人的面讓他下不來台,他也惱火了,非要把孔融滿門抄斬不可。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這件事其實孔融做得很不對,曹操權力通天,當時剛打敗袁紹,正是春風得意滿的時候,他這上去就潑了一盆冷水不說,還在眾人面前呵斥曹操。
這換成任何人都不會以好脾氣對待他。

這就是孔融性格的缺陷所致,從小被稱為神童,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風險意識,總是有著性子來,喜歡錶現自己,結果到了最後,被滿門抄斬,後悔也來不及了。
在曹操抓捕孔融家人的過程中,他們放聲大哭,只有孔融七歲的小女兒淡定自若。
抓捕的人好奇,並提出了疑問,為什麼大難臨頭,小小年紀還能如此淡定?
只聽她從容地說道:「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
小小年紀竟然有如此見識,比之當年的神童孔融,絲毫不差。並且,正是她的這句話,至此誕生了一句有名的漢語辭彙——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以此來比喻整體遭殃,個體(或部分)也不能保全。被後人沿用至今。
只不過過於迂腐的孔融,卻斷送了女兒的性命,實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