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澎湃新聞影子調查隊的暗訪調查,一些電商平台嚴選「純棉棉被」居然是用廉價的、被國家禁用的化纖下腳料所製成的。
有消費者向澎湃新聞反映,他在淘工廠購買的「一級長絨棉」,送檢後發現被子中心部位的含棉量僅為4.8%,主要成分為聚酯纖維(75.4%),而該類產品全網熱銷50萬件以上。之後,澎湃記者暗訪了江蘇蘇州市吳江區、浙江湖州市南潯區等地的多處工廠,這些廠里堆滿了回收的化纖下腳廢料,生產現場髒亂,這些下腳料明顯發黃髮黑,肉眼可見含有灰塵、顆粒等雜質,現場未見任何清洗、消毒等程序。而這些化纖下腳料被加工之後,搖身一變,在一些電商平台上就成了「純棉棉被」,銷量動輒幾十萬件。在澎湃新聞報道之後,涉事工廠所在的多地市場監管部門緊急行動,啟動調查。
南潯一化纖被加工廠位於廢棄的機械廠內,「次品」堆在地上,原料重新打碎後即可再次投入流水線生產。澎湃新聞 圖
從澎湃新聞的暗訪調查來看,將廉價纖維製品下腳廢料加工製成的化纖棉被,冒充「一級長絨棉」被芯銷售,居然成了行業里公開的秘密,並且在電商平台上大行其道。骯髒污穢的化纖下腳料,在一場「變形記」之後上了人們的床榻,與無數消費者有了直接的肌膚接觸,而在校學生、勞務工等相對弱勢人群,又是這種產品的主要受害者。
化纖下腳料被打散、冒充棉花,就是所謂的「黑心棉」,早在20多年前新聞媒體就揭露、曝光過,早已經聲名狼藉。也正是在對「黑心棉」的一片喊打聲中,國家出台了《絮用纖維製品通用技術要求》(gb 18383-2001),之後又升級為gb 18383-2007。國家標準明確規定,廉價化纖紗線回收打碎製成的化纖棉,屬於禁用的「再加工纖維」範疇,不得作為床上用品的填充原料使用。即使是未被污染的纖維製品下腳料,在經過高溫成型(熱熔)和消毒工藝處理後,也只能作為軟體傢具等產品的鋪墊物原料,不可作為床上用品的原料。
也就是說,記者暗訪當中發現的一些工廠將化纖下腳料拆紗線、打碎、整形做成被芯,且沒有高溫、消毒過程,違反了國家的強制性質量標準,也當然違反了《產品質量法》。而且這些化纖下腳料做成的被芯居然冒充「一級長絨棉」,這是「錯上加錯」,是對於消費者的再一次的欺騙。在暗訪時,一些工廠人員是明知道自己在從事違法的勾當,「不可能搞這麼多貴的(棉花)進去」「一般人看到這麼臟,嚇都嚇死了」,卻依然鋌而走險、以身試法。
被國家嚴令禁止的「黑心棉」為何能重出江湖,並且搭上了電商這部快車,流毒更廣、產銷規模更大?這麼明目張胆的違法生意,為什麼躲過了屬地市場監管部門的日常監管,還輕鬆繞過了電商平台看似嚴格的准入門檻?電商平台以「工廠源頭」等由頭為這樣的問題商品增信、推流,不應該承擔嚴格的審查責任嗎?
「黑心棉」不一定是黑色的,也可能是白色的。違反質量法規、違背國家強制性標準,罔顧消費者的健康安全,純白色的被芯一樣是「黑」的。目前,事發地的市場監管部門已經介入調查,希望能夠查清上下游產業鏈,徹底剜除病灶,剷除這樣的黑色生意。也希望相關電商平台認真檢視商品准入問題,對消費者的安全健康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