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水滸傳》是一部「爛尾」的作品,畢竟那些梁山好漢就是書中的主角,而作者賦予他們的結局未免過於凄慘了。
其實不然,「主角」等於「正義」的說法在《水滸傳》中本就不成立,故事開篇,施耐庵就交代了那梁山一百單八將的背景,他們正是對應著被洪太尉放走的那一百零八個魔君,既是魔君,自然也難得善終了。

(武松、潘金蓮劇照)
不過其中個別好漢的形象還是相對正面的,比如那「打虎英雄」武松,為何就連他的結局也不太好,甚至至死也不願閉眼呢?
一、死不瞑目
關於武松之死,其實不止一種說法。
在所謂的一百二十回的「原著」中,武松的結局是相對不錯的,儘管斷了一臂,卻保住了性命,而且還算長壽。
說是:「當下宋江看視武松,雖然不死,已成廢人……武松自此只在六和寺中出家,後至八十善終,這是後話。」
但注意筆者的措辭,這只是所謂的「原著」,畢竟七十回之後的劇情就未必是施耐庵本人所著了,這也是為何七十回前後無論是文筆還是劇情設定都有極大的差距的原因。

(武松劇照)
因此同樣是以「前七十回」為基礎創作的《蕩寇志》,也稱《結水滸全傳》中,武松就有另一個結局,若一百二十回的結局作數,那這個結局也同樣應當被視為正統結局。
而在此作中,梁山好漢的結局其實是更貼合他們的人設的,畢竟是作惡多端的魔君,就該被處死,而武松也同樣得到了優待。
他的結局是被「大刀」聞達逼入絕境,最終力戰而亡,不過他死後卻是怒目圓睜,無法瞑目。
說是:「這裡聞達鬥武松,又是五十餘合只武鬆手里只有幾路架隔遮攔兒端的支持不住,仰天嘆道:『我武二一生正直,不料今日如此死法。』說罷了天上忽起了一陣怪風,塵土障天一武松方得乘機逃脫……三個探子繞到拔松山來尋武松上只見三個探子一齊叫道:『奇了!武頭領為何還是這般坐在這裡?』宋江一看,只見他挺棍怒目,威風凜凜宋江叫他幾聲,只是不應個近前向他臉上一按,冷如凝冰二方知他早已亡了。」
武松為何死不瞑目?答案或許很簡單,他的人生還有遺憾,而這件事,或許與武大郎之死有關。
二、武大之死
當初武松回鄉之後才發現自己那面丑又矮小的哥哥居然找了個貌若天仙的媳婦,只是後來才發現,那嫂嫂為人不檢,只是作為小叔子,他也不便多說什麼,哪料他的姑息,卻間接害死了哥哥。
那潘金蓮勾搭上西門慶後,二人說是要做長夫妻,那自然是留不得武大郎了,於是在王婆的唆使下,二人合謀害死了武大郎。
那武大郎先是被西門慶一腳踢傷,卧床不起,後來又被潘金蓮餵了毒藥,最終用被子捂死,死後七竅流血,當真是慘極了。

(武松、武大郎劇照)
而武松回鄉之後便開始調查事情的真相,當他查明兇手是誰之後,果斷將潘金蓮和西門慶殺死,而那王婆也被他送去官府,最終落得個剮刑。
儘管武松做的一切也不能挽回武大郎的性命,但武松也儘力了。
所以武松還有什麼意難平的地方?他不是該做的都做了嗎?
不,其實從此時的武松殺人後會主動投案就不難看出,他對俗世尚且抱有希望,也正因為如此,他是才放過了另外四個幫凶,而這件事就難免讓他無比後悔。
三、另外四個幫凶
除了潘金蓮、西門慶與王婆之外,武大郎之死還與誰有關?
其實將整個事件通讀下來,你大致就懂了。

(大戶劇照)
第一位即是那清河縣的張大戶,關於潘金蓮的來歷,書中提到過這麼一句:「那清河縣裡有一個大戶人家,有個使女,小名喚做潘金蓮,年方二十餘歲,頗有些顏色。因為那個大戶要纏他,這女使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從。那個大戶以此恨記於心,卻倒賠些房奩,不要武大一文錢,白白地嫁與他。」
潘金蓮曾是烈女,是嫁給武大郎後才變得風流,而張大戶之所以把潘金蓮白送給他,正是為了讓他成為「枷鎖」,束縛潘金蓮,等於說潘金蓮註定會痛恨他這丈夫。
第二位是陽谷縣官,武大郎死後,武松是想過走正常流程告官的,奈何那知縣卻收了西門慶的好處,只想將此事搪塞過去。

(大官劇照)
說是:「知縣道:『武松,你也是個本縣都頭,不省得法度?自古道:捉姦見雙,捉賊見贓,殺人見傷。你那哥哥的屍首又沒了,你又不曾捉得他奸,如今只憑這兩個言語,便問他殺人公事,莫非忒偏向么?你不可造次,須要自己尋思,當行即行。』」
正因為他的不作為,武松才選擇動用私刑,親手殺了潘金蓮與西門慶。
第三位是鄆哥,那傢伙把潘金蓮和西門慶的事兒告訴武大郎,根本不是出於兄弟義氣,而是西門慶因為那事不光顧他的生意了。
其實鄆哥知道武大郎不是西門慶的對手,但凡他不去激武大郎,武大郎何至於白白去送死?他大可等到武松歸來再出手,而且武大被西門慶踢傷之後,鄆哥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逃跑,這傢伙和武大郎根本沒有所謂的「兄弟義氣」,就是個小人罷了。

(鄆哥劇照)
而最後一位,也是最無奈的,正是武松自己,他最後悔的,一定是自己沒阻止潘金蓮的惡行,當初潘金蓮酒後撩他的時候,他就該向哥哥點破這嫂嫂的不檢行為,奈何他一時心軟,結果鑄成大錯,他怎能不後悔,他也算是間接害死哥哥的幫凶,此事必將成為他的心結。
如此一來,《蕩寇志》中,武松死後怒目圓睜,無法瞑目的設定反而比「一百二十回」中的設定更貼合人物的經歷,更為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