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後繼續北上,沿著當年石達開走過的地方,向大渡河挺進。蔣介石得知這一情況後,除了在大渡河旁布置重兵,還電令川康軍閥劉文輝,一定要在紅軍趕到大渡河前炸毀瀘定橋。
為什麼炸毀一座橋,就能攔住紅軍北上的腳步?因為瀘定橋是唯一渡過大渡河的通路。
瀘定橋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用十三條鐵索連接兩岸。此橋建成之後,大渡河兩岸交通大變,來往客商紛紛集中於此橋,瀘定橋因此成為川藏交通要道,為促進藏漢貿易發揮了重大作用。
1863年,石達開率領太平天國部隊四萬之眾,進入四川建立根據地。在渡過大渡河時,河水暴漲,石達開只好屯兵三日等待。結果就在這三天時間裡,石達開深陷包圍之中,望著無一兵一卒的對岸,無奈選擇戰死沙場。

因此,蔣介石在聽說中央紅軍直奔大渡河後,叫囂著讓紅軍做「石達開第二」。
劉文輝接到蔣介石的命令後,陷入了兩難的境地。自從袁世凱的獨裁統治被推翻,各地軍閥陷入混戰,其中四川地區,劉文輝和劉湘這一對叔侄的勢力最強。然而,劉文輝和劉湘都想稱霸四川,最終爆發「二劉之戰」。
1932年,劉湘率先對劉文輝發起進攻。儘管劉文輝兵力多於劉湘,但劉湘趁著劉文輝與鄧錫侯矛盾加深,聯合其他軍閥巨頭組成聯軍,最終取得「二劉之戰」的勝利。
退守西康之後,劉文輝急需保存自己的勢力,以維持自己在川康地區的統治地位。恰在此時蔣介石電令劉文輝阻擊紅軍北上,劉文輝深知蔣介石一直覬覦川康地區,一旦自己的部隊在於紅軍作戰過程中受損,蔣介石定會趁機將川康地區收入囊中。

一面是不得不執行的命令,一面是自身的利益,劉文輝思來想去,決定只拆除瀘定橋上的木板,這樣既執行了蔣介石的命令,又能避免和紅軍發生正面衝突。然而,劉文輝卻低估了紅軍的堅強意志和克服困難的能力。
紅軍到達瀘定橋後,22名指戰員組成奪橋突擊隊,攀著鐵索匍匐前進,其他官兵緊隨其後,一邊戰鬥一邊鋪橋板。劉文輝雖然在瀘定橋有兵力布防,但面對紅軍的猛烈進攻,抵抗顯得無力。
尤其是紅軍奪橋之後,劉文輝設下的防線全面崩潰。阻擊紅軍的計劃雖然失敗,但劉文輝無意中卻給自己留下一條後路。
抗戰全面爆發後,中共中央多次派人給劉文輝帶信,動員其加入抗日的統一戰線。在各方推動下,劉文輝對出川抗戰態度積極,在抗日的戰場上多次立下戰功。1941年皖南事變後,劉文輝開始和共產黨聯繫密切,在重慶與周恩來秘密面晤後,劉文輝和共產党進入實際配合階段。

1949年重慶解放之後,蔣介石多次試探劉文輝,企圖發起「川西決戰」。劉文輝表面對蔣介石虛與委蛇,暗中聯絡鄧錫侯、潘文華兩位將軍,在中統特工的密切監視下商討起義事宜。
12月9日,劉文輝通電起義,同一天盧漢起義,宣告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徹底垮台。解放後劉文輝雖然遭到一些質疑和批評,但他所作出的貢獻不能被抹去,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他的關照也從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