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時任總參謀長的粟裕受到了批判, 不久後他就被免去了總參謀長的職務,還被扣上了「帽子」。不過當時還有一位元帥的處境比粟裕更糟糕,在粟裕被批判的前3個月,時任防長的彭德懷就點名批評了一位元帥,導致他含淚檢討。

這位被彭德懷點名批評的元帥就是劉伯承,在新中國的十大元帥之中,劉伯承排在第四位,足見其資歷深厚和戰功卓著,人們對劉伯承元帥的評價非常高,稱他是「一條龍下凡」,早在入黨前劉伯承就享有「川中名將」的美譽。
劉伯承是四川開縣人,他5歲上私塾,12歲就接受了新式教育,在15歲那年因父親去世他無奈輟學務農。即便如此劉伯承仍志存高遠,立志「拯民於水火」,1911年,19歲的劉伯承走上了從軍之路。
當時許多親友都不支持他當去從軍,面對親友的不解,劉伯承回答:「大丈夫當仗劍拯民於水火,豈顧自己一身之富貴?」劉伯承毅然踏上了從軍之路,在舊軍隊的時候,劉伯承得到了「軍神」的美譽。
在1916年3月的一次戰鬥中,劉伯承在指揮作戰中不幸被流彈擊中右眼,他輾轉到重慶尋求治療,在手術時為了不傷及腦神經,劉伯承拒絕使用麻藥,忍痛完成了手術,主刀的德國醫生沃克讚歎他是「軍神」。

傷愈後的劉伯承重新回到軍隊中,他參加了後來的護法戰爭,還參加了討伐北洋軍閥的戰鬥,在成都期間他結識了楊闇公、吳玉章等黨員,開始接受馬列主義,1926年5月,在楊闇公和吳玉章的介紹下,劉伯承入黨了。
1927年,劉伯承在參加了南昌起義之後,於同年底被派往蘇聯的伏龍芝軍校學習,接受了正規的軍事教育,直到1930年才回到國內。在紅軍時期劉伯承三次出任總參謀長,在長征路上立下了赫赫戰功。
新中國建立之後,一度提議讓劉伯承出任總參謀長,畢竟他有經驗,不過劉伯承婉拒了,他表示自己三次當參謀長都沒有當好,希望可以去創辦一所解放軍自己的軍校,早在紅軍時期劉伯承就想辦軍校。

劉伯承的想法得到了支持,於是在1950年11月,就由劉伯承牽頭組建解放軍軍事學院,擔任院長兼政委。為了辦好軍事學院,劉伯承甚至邀請被俘的國民黨將領擔任教員,學員從最初的750人增加到了3000多人。
軍事學院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比如課程和訓練內容沒有體現自身的特點,都是照搬蘇聯的那一套,還出現了下級給上級擦皮鞋的不良風氣,破壞了官兵平等的優良傳統。
時任防長的彭德懷對學院的問題很重視,派出調查組進駐到學院,經過調查後調查組得出結論,學院存在嚴重的教條主義,劉伯承受到了批評,於是他主動請辭了院長一職,不過事情並沒有結束。
1958年5月,彭德懷在會議上批評「軍事教條主義」,點名批評了劉伯承,面對批評劉伯承主動站出來承擔責任,當時他還處於患病中,不過他堅持帶病到懷仁堂當眾含淚作檢討,如此才得以勉強過關。

當時劉伯承的處境很不好,不亞於粟裕,不過他後來發展的比較好,也沒有被扣「帽子」,1982年,由於年齡原因劉伯承辭去了擔任的職務,1986年10月7日,劉伯承在北京病逝,享年9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