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來,大家對於宮斗劇的熱情從未消減。究其根本,是以好奇的目光,希望能窺見史書上隻言片語的腥風血雨。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鬥爭,爭鬥的原因,是資源和利益的分配,那麼,坐擁天下的帝王之家,必然是凌厲的漩渦中心。
而縱觀上下幾千年的王朝更迭,再無比呂后和戚夫人二人更慘烈的宮斗,以至於,若真按《史記·呂太后本紀》原文來拍的話,尺度是百分百無法過審的,血腥暴力程度令人瞠目結舌......

劉邦去世後,呂后將戚夫人斷手足、去眼輝耳、飲喑葯,做成了人彘,並讓其居住在廁所里,受著生不如死的折磨。
除過肉體上慘絕人寰的疼痛,心靈也是最高打擊,當年的廁所是跟豬圈相連,以便於飼養牲畜,花一般美艷且能歌善舞的美人,生生被折騰成怪物,還日夜和豬生活在一起......
呂后狠辣的手段,不僅如今讓人無法接受,當時也一石激起千層浪,就連親生兒子都直說「此非人所為」。

一、人彘之罰的殘忍
那麼人彘這個刑罰到底是什麼,是呂后首創的嗎?為何砍斷手足後,在醫療條件並不佳的漢朝卻沒有當場流血死亡?
人彘此刑並非呂后首創,她沿用典籍中的五虐之刑,將帛書《十六經》中記載黃帝對蚩尤的懲罰,照本宣科用在了戚夫人的身上。

而最早出現五虐之刑,是《尚書·呂邢篇》通過蚩尤寫到因為天命討伐從而製作出五刑,不過時年經遠,就算都是針對身體器官,也出現些細緻的微調。
呂后與蕭何就在此基礎上增訂出漢律《刑法志》,但程度相對較輕,只是砍掉左右腳趾,所以戚夫人依然是受了原汁原味的五虐之刑。
並且呂后對其的恨意還不止於此,後世的人常以為,最初將戚夫人趕到永巷舂米是對她的寬恕,若能至此消停,不吟唱歌謠譏諷的話,或許能保自己和兒子如意一命。
可事實卻並非如此,呂后從一開始就打算給戚夫人一整套的刑罰,人彘是「大招」,舂米則是「開胃菜」,全名叫做髡鉗之邢,也就是剃去頭髮,鐵圈勒著脖子舂米,是打西周出現的對於女子的刑罰。

由此可見,呂后是翻遍典籍史冊,把能找尋到的所有刑罰,一股腦融合使在了戚夫人的身上,讓其不僅受了西周的完邢之罰,還跟蚩尤一樣成為「不死不生」的怪物,同樣居住在廁所里。
畢竟,若按照漢朝呂后自己訂製的律法,戚夫人就不必斷手足,這仇恨可以說是刻骨銘心了。那麼戚夫人沒有當場流血身亡的原因,其實也就出來了——因為呂后不允許她死得這麼快。
雷霆萬鈞的刑罰沖著戚夫人而來,若真咔嚓一下就咽氣了,怎能一解其多年心中之恨?
據歷史資料記載:戚夫人被砍斷手足後,是用草木灰等藥物立刻止血,說明行刑同時,醫療隊就在一旁候著了,血噴涌而出就給包好了。

漢惠帝時期,呂后就是「實際執政者」,若非她授意,底下想要巴結的人都會忙不迭將死敵戚夫人解決,但他們跟呂后相比還是太嫩,當場流血死亡跟戚夫人的結局,前者都算是福報了。

二、呂后的盤算
呂后讓戚夫人受刑後不當場死亡,背後目的更令人切齒——最直接的目的,自然是殺雞儆猴,對於劉邦的其餘後宮女人來說,簡直能把人活活嚇死。
有寵愛的估計會痛哭流涕的求饒,生怕落個一樣的下場;無寵愛的也會馬不停蹄的表忠心。
所以史書記載,曾受寵的女人遭受不同程度的迫害,但跟戚夫人比都是九牛一毛。
而無寵的則得到恩惠,就如劉恆的母親薄姬,因劉邦在世時也不起眼,才能跟著兒子去封地,就連親弟弟都可以一塊隨行。

對於前朝,則可以給有心爭儲的臣子一個「震懾」,這也是呂后為何特意選黃帝與蚩尤的典故,用五虐之刑來對待戚夫人的隱喻。
她在告訴世人到底發生了什麼?她們二人就如黃帝、蚩尤一般,是經歷了一場你死我活的征戰,最終呂后獲勝,戚夫人被製成人彘,就是為開啟漢惠帝時期祭旗。
歷朝歷代的儲位之爭,向來是場一旦挑起就註定無法輕易結束的惡戰,站在呂后的角度,她除了把戚夫人做成人彘的手法太過血腥以外,其實要弄死這對母子,也並非無法理解。
畢竟呂雉一路年少相伴,吃了數不盡的苦,誰料丈夫身邊早有美人相陪,更想把皇位傳給如意,能忍才是奇事。
只能說戚夫人被寵愛吹得太過膨脹,呂雉可不是簡單的後宮女人,她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就連沒讓其當場流血死亡,都有更深遠的打算。


三、政治上殘酷
漢惠帝初年,呂后要推行新政,增訂律法就是其中一項,她改五虐之刑,廢除部分肉刑,令戚夫人從斷舌頭、割耳朵變為飲喑葯和藥物熏聾耳朵,也就是用藥物手段代替傳統的物理手段。
有戚夫人這麼一個活生生的前例擺在廁所里,試問還有誰敢擋著呂后推行新政?
——不光如此,呂后容戚夫人不當場死亡,也是留下一個「魚餌」,試探還有誰會是如意這一派的同黨,好便於一網打盡,不留後患。
戚夫人的利用價值還有最後一分,呂后將帶著兒子去看政治鬥爭失敗後的下場,她的本意是告訴漢惠帝,帝王家的無情,對敵人心軟就是對自己殘忍,希望他能守好得來的一切。

可漢惠帝卻十分善良,他看完戚夫人的人彘慘狀後,就借酒消愁以致身體出現宿疾,年僅24歲就離世了,相當於呂后是導致兒子死亡的「直接責任人」。
但估計站在呂雉的視角,並不會覺得兒子是有仁心,反倒會認為太過軟弱沒用。
正所謂「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或許呂雉早年的經歷,早已將人性磨的消失殆盡,剩下的唯是無情的政治機器。
那麼致使呂后狠起來連兒子都能激死的原因,就少不了劉邦的「推波助瀾」,此人不光對呂雉分外無情無義,就連對戚夫人,也十分涼薄,他給予戚夫人寵愛和野心,為何卻不給自保之力?
其實劉邦能不知道儲君之爭一旦開打,就是血雨腥風嗎?他自然知道,可爭了一半,發現來自功臣及親貴的阻力太大,唱了首《鴻鵠》表示無奈後就放棄了。

劉邦是不為難了,可戚夫人母子對上呂雉怎會有好下場,慘烈程度數千年都高居榜首,明明可以給人個痛快的死法,卻硬是把有典籍以來所有酷刑在戚夫人身上用了個遍。
——而且還榨乾一切利用價值,不僅替推行新政鋪路,更殺一儆百,蕩平所有不服之人,估計唯一的例外就是漢惠帝的善良,但爭奪權力的手段,也著實令後人心驚切齒。
封建帝制的劣性顯露無疑,哪怕再沿用黃老的「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給了百姓幾年好日子過,也是出於當作韭菜培養、便於收割的目的。
這本質上是視為螻蟻般的不平等,而一旦動了其利益蛋糕,那真是能將人生生撕碎,還沒有約束,畢竟律法都是一人之法,怎麼安排全是自己說了算,這如何不令後人切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