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定都集慶,改為應天府府。明朝建國是以應天府為京師(而不是叫南京),在京師的基礎上才叫汴梁為北京。朱棣篡位後改北平為順天府,北京行在,這時候應天府依然叫做京師;直到正式下詔書遷都順天府之後,北京行在後改為京師,而原來的京師應天府則改稱南京,這才是南京的出現,至此明朝確定了兩京制的格局。

當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北京和南京的地位都有些尷尬,北京是一直被稱為「行在」,即皇帝率文武百官駐紮的臨時首都。而南京身為名義上的都城,卻自明成祖以後就沒有皇帝回去長時間駐紮辦公。也就是明成祖的兒子明仁宗在位時期想遷回南京,不過這位仁宗皇帝在位僅僅十個月而已,所以沒來得及付諸行動就駕崩了。

可以說留都南京的中央機構,就是明朝朝廷的備份。那麼這兩套的中央機構有何不同呢,認真來說南京的中央機構是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畢竟皇帝在北京,因此真正的決策權出自北京的中央機構。而南京沒有皇帝這個主心骨,所謂的中央機構也名不符實。所以就實權來說,北京有決策權,南京沒有,權力劃分很清楚,因此兩者之間並沒有什麼衝突。

多京城制或者兩京制度確實不是明朝特有,但是明朝特有的是南北雙京都有中央行政機構,就是從隋朝傳下來的三省六部: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禮部,吏部,戶部,工部,兵部,刑部。所以實際上明朝是唯一一個真正有兩個首都的朝代,而不是其中某個京城是陪都。南京六部一方面負責南直隸,浙江,江西,湖廣稅銀的押解,一方面負責造黃冊放在玄武湖,就造黃冊打回重造收手續費這一條就能賺的盆滿缽滿。

南京六部擁有實權,南直隸相當於現在蘇皖滬三個省級單位,同時由於南京的特殊性,還要兼管一些南方省份的事務。南直隸是沒有三司的,南京六部雖然沒有北京的大,但是也有一定的權力,否則其他省份的三司豈不是擺設。刑部相當於按察使司,兵部還要管南直隸以及三軍都督府,吏部負責南直隸以及南方省份的官吏,戶部就不用說了,南方財政是重中之重,哪怕是禮部也有負責明孝陵以及南京廟宇的祭祀,以及重要的南直隸與南方省份的科舉教育,一些禮節性的確是閑職,但是畢竟明孝陵明祖陵(鳳陽也在南直隸)在那,總不能搬了吧。光管理南直隸各地,這權力就不小了。

南京六部有一個很大的作用,就是作為升遷和貶謫的跳板,一般入閣要加六部銜,出身翰林,至少要在一部當過正印,一般是禮部,所以說禮部就是入閣的階梯。問題是六部就六個正印,哪裡來的位置給那麼多資歷不夠的人刷政績?這個時候一般就會遷南京六部尚書或者左侍郎,然後等京城六部出缺就能直接同級遞補或越級遞補。

要是當了南京禮部的正堂,基本就是北京禮部出缺的第一梯隊繼承人了,當年嚴嵩被夏言提拔就是走的這個流程,在南京禮部鍛煉,然後直入中樞當部堂。南京六部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給政治鬥爭失敗的人作為養老院,畢竟北京的確可不是那麼容易等的。明代高度集權,實際上所謂「中央機構」都是向皇帝負責,無論是司禮監還是內閣也都是圍著皇帝轉的,無論是南京六部還是北京六部,任何工作都要經過內閣司禮監和皇帝才能獲批,所以南北六部毫無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