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梁山第二任寨主,托塔天王晁蓋的武功有多高?這個問題似乎很少有人關心,晁蓋似乎也沒有任何斬將記錄,所以他的武功是否高於豹子頭林沖,與祝家莊鐵棒教師欒廷玉、曾頭市總教頭史文恭單挑誰能贏,也就不會有一個能讓大多數人接受的答案。
不管是《匯評忠義水滸傳》還是《水滸全傳》,都沒有具體描述晁蓋的身高體重和武功高低,就連《大宋宣和遺事》也只說他「帶領得吳加亮、劉唐、秦明、阮進、阮通、阮小七、燕青等」智取了生辰綱。
然後又與押運花石綱的楊志、李進義(盧俊義)、林沖、王雄(楊雄),花榮、柴進、張青、徐寧、李應、穆橫(穆弘)、關勝、孫立等十二位制使匯合,並成了梁山最初二十條好漢的老大,「一撞直」董平也不是他的對手。

按照《大宋宣和遺事》的描述,董平帶兵圍了晁家莊抓了晁蓋的父親,半路上「遇著一個大漢,身材迭料(特別高大),遍體雕青(滿身刺青,頗有魯智深、史進、燕青風範),手內使柄潑鑌鐵大刀,自稱『鐵天王』,把晁太公搶去。」
董平打不過晁蓋,丟了人犯後每天被縣令杖責:「董平領取弓手回縣,離不得遭斷吃棒。」
最後實在被打得熬不住受不了,董平也通過宋江的介紹,跑到梁山去投奔了晁蓋。
一撞直、雙槍將董平帶著軍隊尚且打不過單刀攔路的托塔天王(鐵天王)晁蓋,可見晁蓋的武功,應該還在林沖、關勝之上,所以那十二位正規軍官才尊這位村長為寨主。
《水滸傳》的藍本就是《大宋宣和遺事》和宋元兩朝廣為流傳的《武十回》、《魯十回》等評書、話本,這些書籍互相印證補充,大致可以揣測出晁蓋的真實武功,但是為了公平起見,咱們還是以《水滸傳》為依據,來看看晁蓋與林沖、欒廷玉、史文恭等人相比,誰的武功更勝一籌。
晁蓋在《水滸傳》中獲得托塔天王晁蓋的綽號,就是因為他能把一座青石雕成的鎮妖塔從西溪村搬到東溪村,完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青石鎮妖塔不會太袖珍,晁蓋搬動寶塔並因此喝號,說明其力量可能不在魯智深與武松之下,我們再看朱仝與雷橫對晁蓋的態度,就能知道晁蓋震懾這兩位都頭的,不是身份地位和個人財富,而是超乎常人的力量和武功。
朱仝和雷橫都非等閑之輩,在鄆城縣的地位也僅次於縣令、縣丞、縣尉等少數幾人,但是插翅虎雷橫在晁蓋面前絕不敢以「官老爺」自居,跟晁蓋說話,總是以「小人」自稱:「你的令甥(劉唐自稱是晁蓋外甥)拿著朴刀趕來,問我取銀子。小人道不還你,我自送還保正,非干你事。他和小人鬥了五十合。教授解勸在此……小人也知那廝胡為,不與他一般見識。又勞保正遠出。」
據盛巽昌先生考證,宋朝從王安石開始,效仿商鞅保甲制度,五家為一保,十保為一大保,晁蓋就是管理五十戶人家的大保長,也就是保正,基本相當於現在的村民小組長,再往上是十大保為一都保,領頭的叫都副保正(都保正由官府派員兼任)。
朱仝和雷橫相當於鄆城縣刑警隊或治安大隊隊長,是妥妥的公門中人,欺負都副保正和保正那就是家常便飯,但是他們卻對晁蓋畢恭畢敬,晁蓋跑路他們也不敢攔截,說明晁蓋的武功,足以讓他們膽戰心寒。

鄆城二都頭對晁蓋敬畏有加,石碣村阮氏三雄也是久聞晁蓋大名——阮氏三雄身強體健武藝高強,這才水滸原著中是有描述的:阮小二背上兩枝橫生板肋,臂膊有千百斤氣力;阮小五一雙手渾如鐵棒,兩隻眼有似銅鈴,拳打來獅子心寒,腳踢處蚖蛇喪膽;阮小七渾如生鐵打成,疑是頑銅鑄就。
阮氏三雄其實並不懼怕已經有林沖入伙的梁山強盜,吳用拱火問阮氏三雄敢不敢「上梁山泊捉這伙賊」,阮小七很不屑地回答:「便捉得他們,哪裡去請賞,也吃江湖上好漢們笑話。」
阮氏三雄對晁蓋佩服得五體投地,連豹子頭林沖一見面,也被住在梁山客房中的晁蓋風采折服:「晁蓋再三謙讓林衝上坐,林沖哪裡肯。推晁蓋上首坐了,林沖便在下首坐定。」
林沖火併王倫後力推晁蓋上位,更是十分自謙地尊崇晁蓋:「據著我胸襟膽氣,焉敢拒敵官軍,剪除君側元兇首惡?今有晁兄,仗義疏財,智勇足備。方今天下,人聞其名,無有不伏。」
晁蓋並不像宋江那樣「有權」,但是在江湖上的名頭卻很響亮,赤發鬼劉唐和入雲龍公孫勝眼裡只有晁蓋而沒有宋江,說明晁蓋的武功早已被江湖中人認可。

晁蓋很少親自出手,宋江三打祝家莊很是吃力,最後誰殺掉了欒廷玉,甚至欒廷玉有沒有被殺都是個問題,我們只能根據其師弟孫立的武功推測,說欒廷玉的武功,大致和林沖、楊志等人相仿。
晁蓋帶著五千嘍啰、二十位頭領親征有五七千人馬曾頭市,如果拋開陰謀論的話,宋江吳用公孫勝不認為他帶的兵將太少,原因可能就是過於相信晁蓋的武力值了:老大出馬一個頂倆,兵力少一點也沒關係。
吳用和公孫勝對晁蓋都比較熟悉,跟晁蓋的關係也比較親近,如果他們不想坑晁蓋,而又沒有隨同前往,就只能說他們對晁蓋有信心。
在曾頭市戰場上,晁蓋應該是跟史文恭有過正面交鋒的,最後卻是平分秋色。
第一天的戰鬥,戴熟銅盔披連環甲使點鋼槍的曾家第四子曾魁出來叫陣,晁蓋使個眼色,「梁山初結義的好漢豹子頭林沖」挺矛出馬,大戰五十回合後佔了上風而沒有窮追不捨。

第二天的戰鬥,手使方天畫戟的史文恭帶著副教師蘇定以及曾家五虎全部上陣,晁蓋大怒之下挺槍出馬,眾將一發掩殺過去,兩軍混戰,把曾家軍馬打得一步步退入村裡,林沖和呼延灼緊隨晁蓋東西趕殺。
因為不熟悉地形,林沖這才鳴金收兵,雙方各有損傷,誰也沒佔到便宜。
曾家軍本土作戰,史文恭等人全部上陣,最後卻是平局收場,可見晁蓋的戰鬥力果然不俗。在接下來的三天里,晁蓋「每日搦戰,曾頭市上並不曾見一個」兵將出來應戰。
史文恭閉門不出,他是怕了晁蓋的勇悍,還是另有詭計,這個問題讀者心中自有答案:如果史文恭有信心能在正面單挑中擒斬晁蓋,又何必鬼鬼祟祟地收買僧人將其引入埋伏圈?

史文恭一連三天避戰有些奇怪,第二場混戰沒放箭更奇怪,最後晁蓋中伏中箭,就不僅僅是蹊蹺了:如果史文恭在伏兵之中,為何沒人看見那匹搶眼的照夜玉獅子馬?如果史文恭有把握一箭命中晁蓋,為何在第二天的混戰中不盡全力?這些跡象能否表明史文恭不是晁蓋對手、那支毒箭並非出自史文恭之手?
晁蓋中箭過程充滿疑點,爭論下去意義不大,咱們還不如換一個話題來討論:如果在戰場上公平單挑,晁蓋與林沖、欒廷玉、史文恭各憑本事決勝負,需要多少回合能見分曉?最終獲勝者會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