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
4月16日,小鵬汽車2023技術架構發布會於上海舉辦,正式發布了實現無人駕駛前的高端智能電動汽車終極技術架構——sepa 2.0 「扶搖」全域智能進化架構。
在發布會上,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表示:「從現在開始新的十年里,主流車企只有前8的規模,那時候很多小而美或不同的子品牌會併入到大品牌里,會形成集團不同的品牌分類,最後會形成幾家巨無霸的企業。」
「扶搖」架構是小鵬汽車經過5年探索,累計研發投入超百億積澱而成。「扶搖」架構匯聚了小鵬汽車在動力補能、智能體系、整車智造等領域的最核心技術,搭載「扶搖」架構的首款全新戰略車型超智駕轎跑suv小鵬g6 將在4月18號於上海車展正式亮相。
何小鵬稱,「未來5年里,會有超過3倍以上的投入(300億)進一步推動架構平台(提升)。」
以下是現場講話的部分要點精選提煉:
一、過去十年,沒有想到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這麼高
今天,是一個非常奇妙的日子,是2023年的車展前夜,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我最開始考慮造車,是在2013年。讓我印象很深刻一個事情,就是我當時在一個車展上,新聞說車展有70個發布會發布新車。那個時候我在做移動互聯網,當時我心裡想,如果將來有一天,移動互聯網同一個時候有70個競品發布,那太可怕了!而我今天,聽到我們的同學告訴我,這次上海車展差不多有150場發布會。
2013年,那時候我還在做移動互聯網,那個時候我們有一個詞,就是「趨勢」。當時有一句話,「誰都打敗不了趨勢」。
很有幸,我在2014年認識了henry以及一群兄弟,一起在2014年成立了小鵬汽車。2013-2014年,我們認為,未來的汽車是新能源的時代,未來的新能源時代里,軟體會重新定義汽車,而智能是(核心)。那個時候,很少很少有人相信這個。
一晃十年過了。我們回顧一下這十年的一些故事。
第一個五年,2013-2018年。小鵬汽車在那個時候在閉門做一款智能電動汽車。但那個時候,我們對「智能」的看法,以今天的角度看還很模糊,那個時候對「電動」的看法是什麼,我記得13、14年的電動汽車,只有100-200km的續航,大部分是150km,當時很多人說,小鵬一台100多km的續航的車,敢買嗎?沒有政策支持,沒有補貼,你會買嗎?那個時候,我們的確將信將疑。但我們篤定。然後2018年底,小鵬做了第一台車g3發布會,並開始交付。
到後面一個五年,非常有趣的一個現象,2018年中國電動汽車第一名大概10萬台/年,那個時候,沒有任何人相信,新能源汽車能像今天。2019年下半年還是2020年的時候,我去政府開會,在國家部委討論2025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多少。當時我印象深刻,我排名倒數第二發言,我之前的所有負責人都說,15%,有少數人說,可能接近20%。當時,我膽子比較大,我覺得會超過30%。我之後華為兄弟發言說,小鵬的說法我基本都認同,就是30%我不認同,我認為更高。誰都沒有想到,到現在新能源的滲透率已經到了如此大的量。
所以,在「趨勢」之前,只有極少數人狂信或篤信這個時代會產生變化。但所有的用戶調研、數據都看不到這樣一個變化。
二、淘汰賽剛剛開始:最終可能只剩下8個主流品牌
「淘汰賽」,剛剛開始。
如果剝開數據表象看數據本質的話,過去的五年里,中國的汽車銷量,每一年上線量都在下行。而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一直都在上漲。那什麼東西在下降?汽油車,正在逐步微弱地下降。我認為,明年會進入汽油汽車加速下行的一個變化,中國會走在世界的前面,這個時候,中國做高質量發展做得非常棒,中國如果不能技術、需求、行業的能力上走在世界前列,怎麼有可能走向全球?歐洲、其他很多國家可能比中國還要晚2-3年時間進入這樣一個快速變化的過程。
那這樣一個變化的過程里,我們怎麼看到迎接這個趨勢的起點?
最近我跟很多朋友聊天,最開始,我們作為一個非汽車人,後來進入汽車行業、學習汽車,他們跟我說了一個故事,他們說,小鵬,汽車跟所有的互聯網、快消品、電子產品都不一樣,這句話我100%認同;但他們說,汽車會有非常多的品牌,有小而美的又有大眾的,有高端的又有低端的。這一點,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就不太認同。
我跟大家分享一個數據。2017年,我去開「百人會」,當時說中國100家汽車企業有規模銷量,300家新造車企業,這300家基本都是在「ppt造車」;2022年,我再跟中國汽車協會朋友聊天,他們說,去年,中國只有50多家汽車企業有規模銷量。這個規模,我不知道統計門檻是多少,也許是一萬或兩三萬的比較低的門檻。
也就是說,絕大多數企業要麼沒有銷量,要麼一年就數百、數千台的銷量。這意味著,(造車企業)過去100+300,變成了50幾,實際絕大部分已經被「大浪淘沙」了。
我覺得,很快,在2025年底,所有造車企業都看得到的,不會再有新造車企業了。在2025年像踢世界盃一樣,誰有可能進32強,在全球已經可以看得到了。在後面的5-10年,所有人都在踢「全世界的世界盃」,相信就是「32進8」。
從現在開始新的十年里,主流車企只有前8的規模,那時候很多小而美或不同的子品牌會併入到大品牌里,會形成集團不同的品牌分類,最後會形成幾家巨無霸的企業。
這裡面每一家企業都是三五百萬是基礎,如果那時候汽車企業在全球沒有三五百萬的量,那你「活不下去了」以前汽車的差異在於品牌、文化、個性,其他能力差別並不遠。
最近gpt在半年不到的時間席捲全球,實際上研發了很久,軟體、服務、生態在某個轉折點會形成巨大的快速變化。汽車很重,要求很安全,有政策法規的限制。過去10年20年里變化慢是對的,但下一個10年,這場變革會是絕對的趨勢,且趨勢不可逆。
三、小鵬的思考:將來「32進8」有三個原理
小鵬會做什麼事情?今天是架構發布會,我認為在將來想「32進8」有三個原理:
1、是全新架構。能在成本、效率、體驗、全球化上做到很好的平衡。
2、是底層需要很強的全球化組織管理體系。過去車企里、互聯網產品企業里,組織陣型都很難擁抱智能電動汽車的全球化,需要變化,需要改革,需要重建。能不能建立跟車企不一樣的,像互聯網一樣以橫向為組織力的產品推動模式?又能夠把車企的規模、供應鏈、製造、安全、質量真正把握好?這是下一代三五百萬,一年收入一萬億人民幣以上的車企,必須要做好。
3、是能不能面向全球實現營銷,最後做到有規模的硬體和有規模的軟體。
以上三點是最後企業能不能在全球活到8家裡的基礎功、產品力、營銷力,這幾「力」組織起來的是有沒有可能(實現)。這還是必要條件,還不是充分條件,充分條件需要做好切角和節奏。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小鵬在架構層做了什麼事情。
(1)成本平衡。要極致成本,把成本全流程平衡好。
(2)高效研發。如何超高效率的研發?過去的時間裡小鵬可能每年出一款車,但基於今天發布的架構平台,小鵬會有大約10款車左右在未來一段時間發布,而且效率會非常快,質量遠遠超過之前,且成本更低。
(3)高端體驗。如何端到端把客戶全流程體驗,特別包括智能汽車運營能力、服務體驗。
以上三點是在全新架構平台里要實現的重要事情。
過去5年,小鵬在此技術架構里用了4款車的歷程,累計研發超過100億。未來5年里,會有超過3倍以上的投入(300億)進一步推動架構平台。
小鵬下一代的「全域智能進化架構」,相信這一架構是無人駕駛到來之前高端智能電動汽車終極的技術架構。
過去的時間裡,對於智能電動汽車做了很多探索,但什麼是客戶所需要的,且能夠做到相當大規模的支持,且能夠相當快速地支持快速在變化的環境里不斷變化的需求?
我認為,客戶對電動汽車要求很簡單,首先是安全的,其次是足夠的續航且足夠低的成本。
這當中很多是衝突的。比如說你想續航更長,最好的方式是用高列的電池,放很多電池,但顯然車的重量就高了、成本就貴了。怎麼平衡好?對於電動汽車怎麼樣做到滿足客戶需求,且又能夠滿足企業的需求?
現在有很多智能化公司、智能化能力,無論是智能座艙還是智能駕駛都在快速變化,這些變化會導致了讓客戶有好的體驗,不好也會帶來挑戰。例如智能座艙+自動駕駛成本很高,例如客戶認為有很多好的能力為什麼不能一次性管理和升級?我相信這是很多新進入的智能汽車公司在ota上都會碰到的很大困難。
智能汽車的核心在運營,以前做一台車都是硬體,主要來自於供應商。但當汽車開發完開始交付的時候,後面基礎的能力都是在供應商原來已經固定的能力上,但智能汽車可不一樣,智能汽車相當成本、相當能力來自於後期,來自於不斷的ota,來自於不斷的變化,變化會讓客戶產生很高的興趣跟滿意度,但是也有巨大的不一致性跟巨大的成本。如何把兩者最優地匹配好?反而是將來智能汽車的重點。
今年看到有很多汽車公司採用很多供應商解決方案,智能化能力在不斷提高。內部笑稱「地板能力在不斷提高」。但也看到另外一個點「天花板」的能力是否跟以前一樣?以前是用多個域、多個不同的能力實現客戶的不同需求。但我相信在五年以內,汽車跟電腦,汽車跟未來的機器人都一樣,有一個主算力、一個主模型、一個主框架就可以滿足所有客戶的需求。
如果你想做到這樣,必須考慮不能用原來的「多生孩子好打架」邏輯,必須考慮不能用原來全部是供應商的邏輯,必須要考慮如何迭代?體系怎樣?產品開發如何快速且低成本?
「扶搖」的全域智能化架構小鵬做了整整五年,相信新架構會讓小鵬車型的研發周期縮短20%,通用化率最高可以達到80%,甚至成本通用化率還高過80%,並且在動力、補能、智能、智造等方面都會進一步,讓小鵬在下一個五年的變化的趨勢里繼續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