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烏衝突的過程中,大量的烏軍士兵戰死,為彌補前線的空缺,所以不斷地在國內進行徵兵。然而這些新兵原本只是「普通人」,根本不具有戰鬥素養,面對俄軍的猛烈進攻,會不自然地膽怯,拒絕執行危險的作戰任務。隨著新兵開始成為主力,軍心不穩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因此烏克蘭方面成立「督戰隊」。這群人原本只是「督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手段也開始越來越狠辣,甚至讓人無法直視。
在近期多家烏克蘭媒體對外放出「督戰隊」執法視頻,畫面中一名烏克蘭新兵因為「不願意參戰」,被兩名烏軍直接踹進一個土坑中。新兵痛苦地在土坑裡瘋狂地「扭動」,其心裡很清楚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所以不斷地掙扎。然而邊上烏軍並沒有在乎什麼「同胞友誼」,反而一臉戲謔的開始掩埋。而在另一邊,新兵被套上「叛徒」的牌子,然後跪倒在地上,緊接著數聲槍響,這些新兵被就地處決。從視頻中能夠看出來,烏軍督戰隊並非第一次這樣做,已經輕車熟路。
烏軍屠殺烏克蘭「新兵」算不算反人道?可能很多人會說:當前烏克蘭國難當頭,烏軍新兵卻拒絕參加戰鬥本身就是「叛徒」行徑,對於這樣的人執行處決理所當然。但是大家忽略了一個問題,這些新兵是「平民」,他們沒有接受過軍事訓練,也沒有獲得足夠的武器裝備。在沒有足夠的心理建設的情況下,面對慘烈的戰爭,第一反應就是害怕,這是人之常情。
其次烏克蘭的「督戰隊」可以就地槍斃,但是卻採取一些虐殺手段對付自己的「同胞」。從個人情感上來說,無法讓人接受。即便是一些新兵確實難以勝任戰鬥任務,也可以派往後勤單位進行「戰鬥」,誰規定只有開槍才算戰士,炊事兵也是士兵不是嗎?如果全部按照「叛徒」進行處理,那麼不用俄軍大力進攻,烏軍最後自己就會把自己殺光。所以這一行為不應該得到鼓勵,要及時禁止撥亂反正。
最後烏克蘭多家媒體宣稱「督戰隊」的屠殺行為,一定程度上也在助長這一風氣。客觀來說烏克蘭想要通過這一行為,讓新兵心生畏懼,積極地參加戰鬥。但是從個人角度來說,這樣做只會讓民眾更加反感,對於徵兵發自內心的抗拒。不利於之後的動員徵兵行動,大家覺得烏克蘭鼓勵「督戰隊」殘暴執法是否符合人道主義的規定,能否得到廣大民眾的認可。
(文/小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