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南極日記丨「這個苦,你別問我吃沒吃過,我想都沒想過」

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完成南極秦嶺站配套設施設備建設任務。目前,秦嶺站已具備開展越冬考察保障能力。全體隊員直面強風、降雪、低溫等極端環境,實現秦嶺站既定建設目標,這期間是60多個奮戰的日夜。

來自設計團隊的尹曉斌去年11月14日跟著先遣隊提前抵達秦嶺站。他告訴記者,剛看到主站區在經歷了一個南極的冬天后,主體建築完好無損,大家都非常高興。而他們在秦嶺站的第一項任務是在臨時生活區鏟雪。

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隊員 尹曉斌:經過一年的吹雪之後,積雪把整個站區,包括發電棟都已經埋住了。至少已經三四米深了。住的地方可能有一兩米雪深。我主要是負責我們住宿艙那塊,把雪都除開。

隨後,先遣隊開始對場地的主要道路進行施工,同時,安裝橋架管線,平整科研區、能源區、通信區等配套設施區域的場地,澆築基礎墊層等。

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隊員 尹曉斌:在南極,其實是沒有特別多的參照物的,不像國內,到了後面的山上,有點找不到東西南北的感覺,我正好帶了無人機,可以在比較高的位置做一個投影的總圖,實時地跟蹤施工的位置、進度,進行一個參考。

度夏期間,完善主站區幕牆板是隊員們的主要任務之一,要進一步增加幕牆板的抗風性、氣密性和水密性,從而達到建築保溫、隔聲的性能。

這個小夥子叫秦川,他就來自幕牆板安裝團隊,他說,除非特別極端天氣,他們始終都要在戶外高空作業

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隊員 秦川:我們已經把整個屋面覆蓋完了,還有斜面。保證今年越冬人員不會說漏雪、漏風、漏水進去。我們全天候都在外面,我們就沒進過房間裡面,所以說這個房子,我們是看著建造起來了,但是我們進裡面的時間是很少的。

而室外作業的辛苦已經記錄在了他們的外套上。

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隊員 秦川:我們主要是搞幕牆板,它要打膠,有縫隙的地方封堵上,全是膠。在隔層裡面爬來爬去。

自然條件惡劣,工作環境艱苦,雖然每個隊員在來之前都有一定的心理預期,但是到了現場實地後總有意外發生。在山頂的氫能源區,隊員們就遇到了一次突發情況。

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隊員 郭棟樑:本來是已經幹了一天了,結果到了晚上天氣就突然轉差,風力突然加強,風吹雪,導致能見度特別低,山下的一些車輛都上不來了。站長通知我們說原地待命,不要下來了。我們就在山頂上繼續進行施工作業,在山上連續幹了四十多個小時。

在秦嶺站,工作時間是從早上8時到晚上10時30分,中午和晚上各有一個多小時的就餐和休息時間。氫能源建設因為專業性強,工藝複雜,隊員們經常加班到夜裡11時、12時

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隊員 郭棟樑:山上是自己有燒水壺的,我們可以泡麵。睡集裝箱里,拿個泡沫鋪地上就睡了,或者是坐那,有時候就睡著了。借用我隊友說的一句話,就說這個苦,你別問我吃沒吃過,我想都沒想過。累是肯定累,為了實現最終的氫能發電,也是一股信念的支撐。

 

建設秦嶺站 集體拉電纜

在秦嶺站的建設中,讓所有人都印象深刻的是集體拉電纜。今年1月15日,在秦嶺站戶外七級風的情況下,從山頂的新能源區到山下的後勤中心,電纜敷設工作正式開始。

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隊員 王彬:能源系統匯流排在山下,中間有600米的距離,我們需要放在風機、光伏新能源那邊13根線,我這是氫能2根線,15根線放下來。

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隊員 關維:我們全站90多人,從上午8點半一直到大概晚上6點。

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隊員 宋建青:難度非常非常大。據我了解,咱們整個科考站都沒做過這樣的,這算是壯舉了。

從山上到山下,秦嶺站的隊員們按照一定的間隔分布在室外綜合管網的一側。在15根電纜中,最難敷設的要數容納了4根電纜的主纜。

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隊員 王彬:最粗的一根線是240平方毫米的一根四芯電纜,600米長,總重量5噸。

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隊員 關維:大概碗口那麼大,很粗,很沉。大概兩米左右一個人,首先要肩扛,肩扛出來一段距離以後,把電纜放到我們事先敷設好的線槽上,山上有人喊口號,山下也有人喊口號,「一二一二」,基本就是半米半米地去挪,從山上一直挪到山下。這一根電纜用了一上午的時間

南極秦嶺站崛起冰原。在艱苦的條件下,建設者們在南極參與、見證了中國速度,這也成了每個人最難忘的回憶。

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隊員 王彬:在高校裡面,我是坐在實驗室裡面推些公式,寫論文,和計算機打交道。在秦嶺站的時候,你需要自己動手擰螺絲,自己動手扛著零件跑。所以我們有一個說法,南極的清潔能源建設,從小工開始做起,你既是鉗工,又是電工。每個人都需要當多面手。

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隊員 秦川:我們來的時候這是一片荒山,我們看到第一根柱子立起來到現在,我們也沒住一天就走了,這也是遺憾。

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隊員 宋建青:面對這麼嚴峻的天氣環境,能夠按照計劃完成我們的任務,能給站區供電,而且能夠給越冬提供很好的保障,我是覺得還是挺欣慰的,我們的工作都是值得的,挺有成就感的。

 

「雪龍2」號完成南大洋秋季科考任務

北京時間4月12日,隨著最後一次拖網作業結束,我國首次南大洋秋季科考任務圓滿收官,「雪龍2」號即將踏上返程

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副領隊、南極羅斯海聯合航次首席科學家何劍鋒介紹,本次大洋調查共作業16天,來自9個國家的科考隊員在特拉諾瓦灣冰間湖、艾斯林淺灘和羅斯海西側底層水外流區等生態熱點區,圍繞秋季弱光條件下驅動生態系統的能量來源以及生物種群的越冬策略等科學問題開展了一系列綜合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