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西安150公里,一碗御面,成為外地人記住彬縣最快的方式

歷史有載,夏商時期,周族人在陝西彬縣一帶繁衍生息,不僅在這個地方留下豐富的人文遺存,也給當地留下了聞名陝西的美食。

其中,周文王的爺爺古公亶父,最終率領族人離開彬地,遠赴岐山,但古公亶父的妻子姜女,卻給當地留下了一道流傳至今的美食名曰「御面」。

中國民間小吃數不勝數,但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之所以流程至今多少都和皇親國戚或者歷史名人有關係,雖然沒有歷史文獻表明御面的故事傳說與皇帝有關係,但光從「御面」這個名字就知道可能和某個皇室有關。

我到認為御面叫做「玉面」更為貼切,因其顏色黃亮,光澤如玉,叫玉面反倒更加形象。我在當地尋訪許久,找到一位傳統手藝人梁奶奶。這位老人向我講述了這道小吃的傳統製作方法。

御面作為麵食的一種,仍然是從和面開始的,有機器之前,和面都手工進行的,相對於其他的麵食,做御面對和面的要求不是太苛刻,但仍然要把握好水和麵粉的比例。

御面的做法和涼皮製作頗為類似,洗面決定著御面品質的好壞,天熱的時候用涼水洗面,在寒冬時節用熱水洗面,如果用溫水洗面,麵糰會發酵,則做不出御面。

在面水上鍋蒸制之前,面水要先在擦了油的熱鍋里攪拌,隔水加熱面水的工藝叫「煉」,僅僅一個字,讓這個工序變得容易理解起來,「煉」乾麵漿中的水分。

用火加熱水,再用水蒸干水,最終,面不見火,面還要丟掉水,這樣的工藝,是我所見的麵食製作中最富創造性和想像力的工藝流程。

為了節省人力,很多御面作坊早已改作機器加工,老人卻說,製作御面講究就是洗面要涇渭分明,搓要不沾手,切要薄如蟬翼,是機器其無法做到的。

出鍋冷卻後的御面勁道無比,很吃刀刃,若不是用專用的帶有鋸齒的鋒利刀片,一般刀具很難將其切成薄片。壓成餄餎狀的御面是另一種存在形式,韌如皮筋,口感彈牙,可以和片狀御面拌在一起,澆上調貨汁子食用,當地人稱之為「兩攪」。

御面在當地是逢年過節餐桌不可少的菜,有時也會拿來饋贈親友,大人在家做御面,小孩就會跟著大人一起做,大人洗面,小孩搓面,學得有模有樣,慢慢也就學會有做御面,手藝也就一代代傳下來。

一碗御面有人吃的是味道 ,有人吃的是勁道, 有人吃的是情懷,有人買的是速度,有人買的是便宜,這道歷經千年傳承的美味,也隨著滄海桑田時間流轉,正經歷這一跨越式的突變,傳統手工也面臨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手藝將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