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對比度的黑白影像中,古力娜扎睫毛的陰影落在臉頰,膠片特有的灰霧感為畫面蒙上一層復古濾鏡,美得亦真亦幻。五一假期期間,十餘位頂流明星的「撕拉片」生圖相繼登上微博熱搜,照片中刻意保留的顯影、邊緣的撕痕,恰好打破了精修圖的千篇一律,不經意地營造出了氛圍感。
撕拉片即一次成像膠片,採用特殊的化學塗層和成像技術,將撕拉片裝入特定的相機中,拍攝之後手動將膠片從相機中拉出,等待一段顯影時間,然後把底片揭開,得到一張完全顯影的照片,也被譽為「最接近肉眼視覺」的相片。但是寶麗來、富士分別在2008年、2016年停產撕拉片相紙,所以這種相紙便拍一張少一張,更添稀缺之感。
社交平台迅速捕捉到這陣復古回潮。在小紅書上,「拍到了人生撕拉片」「女明星撕拉片一日體驗」等圖文以及視頻熱度攀升,博主們精心設計的鏡頭角度,以及開盲盒一般的完成撕拉動作,讓撕拉片成為新的社交貨幣。
《天下網商》觀察到,在閑魚平台上,富士fp-100c彩色撕拉片相紙根據生產日期、批次差異,一盒10張裝的撕拉片相紙的價格已經炒到2800元—3300元不等,幾乎是相紙停產前售價的十幾倍,漲幅超過黃金,被市場戲稱為「紙片茅台」。在線下照相館,根據相機類型、提供附加服務的不同,拍攝一張撕拉片的價格飆升至400-800元。
據官方數據,閑魚上相關商品近期搜索、交易火熱:5月份撕拉片相紙搜索量峰值日環比4月翻了近30倍,撕拉相機搜索量環比也翻了數倍;從交易數據看,近期撕拉片相紙日均交易量環比4月增長了近540%,多數撕拉片相紙單張價格在兩三百元。隨著撕拉片的持續火爆,閑魚上也出現了撕拉片相機租賃、撕拉片代p等多元的商品服務,通過代修圖幾十元即可獲得一張撕拉片同款效果的照片,也成為了年輕人低成本拍同款的新方式。
撕拉片,是如何引發現象級熱潮的?引發熱議的同時,撕拉片又進一步帶動了哪些產業鏈上下游的擴張?
一張近400 元,撕拉片憑啥成了復古經濟新寵?
五一假期過後,00後女生伊可走進一家在小紅書刷到過幾次的線下攝影館,這是她第一次為一張照片花費400元。假期時,她刷到明星們在社交平台曬出的撕拉片生圖,愛好追星的她手機里存下二十多張照片,一眾照片中,她尤其對虞書欣那張帶點灰霧感的特寫念念不忘。
「拍到了人生第一張撕拉片,虞書欣同款氛圍感get!」朋友圈文案早已打好腹稿,拍攝完成後,她掏出手機迅速發布,十分鐘內便收穫幾十個點贊。
撕拉片的復古風潮從娛樂圈刮到了普通消費者圈層,引得不少像伊可這樣的年輕消費者趨之若鶩。這種帶朦朧美感與手工溫度的攝影形式,成為繼ccd、膠片相機之後的又一社交貨幣。
在杭州精彩照相館老闆虞基看來,這場看似突如其來的爆火,實則是一場醞釀近十年的時光溢價與情懷狂歡。
「那時一張撕拉片相紙六七元,比拍立得還便宜。」虞基向《天下網商》回憶道,他最早接觸撕拉片是在2011年,當時富士與寶麗來的撕拉片價格都比較便宜,彩色、黑白的價格分別是70元/盒、65元/盒,每盒10張。
早期撕拉片的玩家也多是藝術生和膠片攝影師,他們迷戀這種「即時手工感」——從撕拉瞬間的滋滋聲,再到顯影時色彩從混沌到清晰的漸變。
2016年富士停產彩色撕拉片fp-100c,成為撕拉片風潮的轉折點。在當時,因為主流廠商不再生產撕拉片,愛好者開始通過海淘囤貨,庫存相紙從70元一盒悄然漲至200元一盒,稀缺性開始顯現。作為撕拉片深度愛好者的虞基,也囤了五六十盒撕拉片。
虞基囤的富士fp-100c
「從前年開始,有些普通顧客推開店門詢問能不能拍那種撕拉的照片時,我發現撕拉片開始破圈。」虞基介紹道。到2025年明星效應爆發,撕拉片相紙價格也漲價到3000多元一盒,由於底片漲價,單張拍攝報價也飆升至400元以上,漲幅超十幾倍。
在虞基看來,撕拉片是一場由明星、商家與市場共同編織的復古消費狂想。一方面是明星帶貨與社交裂變;另一方面是產業鏈上下游包括二手市場的助推,「停產」、「過期」這種標籤,很容易吸引年輕人對「不可複製瞬間」的追逐。
年輕人買爆「過期貨」,有商家一天賺一萬
早期玩家的囤貨行為,無意中構建了產業鏈的上游壁壘。當美國倉庫的最後一批庫存相紙在2024年底流入市場,許多愛好者以1500元一盒的價格掃貨,轉手以3000元賣給照相館或者個人攝影師。由於撕拉片需要在一定的溫度濕度下保存,否則容易有顯影失敗的風險,加上拍撕拉片的專用機器機型成本,以明星同款的big shot相機為例,閃光燈燈泡每閃一次就損耗25元,助推著撕拉片單張報價不斷上漲。
在相機店的倉庫里,虞基笑稱:「2019年囤的五六十盒撕拉片,現在只剩下十幾盒了,有一部分被自己拍著玩掉了。」
虞基的照相館開在杭州西湖附近,撕拉片爆火後,許多消費者循著社交平台的定位到店拍攝。最忙碌的五一假期,虞基在純白背景前為客人拍攝 「明星同款」撕拉片。「現在白色背景比較火,最多一天拍了六張。」他介紹道,值得關注的是熱潮中的群體分化,現在更多的是打卡型消費者,他們願意為明星同款支付高價。
除了個人消費者,如今推開店門的更多是買撕拉片的個人攝影師。與此同時,可以拍撕拉片的老相機,以及閃光燈燈泡,也成了緊俏的用品。
「年輕人需要獨特的東西在朋友圈曬一曬,近期客人拍撕拉片的預約量大概漲了四五倍。」時常通過小紅書接單的個人攝影師王卓發現,許多顧客拿著明星照片點名要拍同款。
王卓給《天下網商》算了筆細賬:一盒3000元的相紙能拍10張,因為有一定的廢片概率,每張成本約300多元,若按400元定價,盈利空間也並不大。據介紹,王卓開始定製四宮格拍攝,客單價從400元提到1500元以上。
「最多的一天,單日流水超過了一萬,現在整體有降溫的趨勢。」王卓介紹,如果早期沒有自己囤撕拉片原片,利潤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大,賺得多的還是低價囤積撕拉片的玩家,這種信息差構成了撕拉片產業鏈的核心利潤。
因為早已停產,當前撕拉片市場流通主要依賴海外代購和二手交易。閑魚商家菲飛早年以幾百元一盒淘來了一批相紙,按照過期早晚的不同定價,最晚過期的批次可賣至3300元,平均一盒能賺到2000元左右。
不過,暴富神話背後風險暗藏:由於撕拉片的保質期只有兩年,所以目前流通的相紙已過期3—8年,運輸中的溫度波動可能導致顯色變成詭異色塊,他也坦言,有些相紙保存的並沒有那麼好,有30%的概率顯影失敗。
情懷帶動的商業熱潮,能走多遠?
儘管價格高昂,且成像不穩定,也未能阻擋年輕人對撕拉片的熱情。
當被問及撕拉片的熱度能持續多久,產業鏈上的玩家們答案各異。虞基認為,「現在主要是稀缺,等庫存消耗完,熱度自然會降,需求會隨著庫存消耗而萎縮」;而王卓擔憂「價格繼續上漲會勸退消費者,而且第一批體驗過的消費者基本不會來拍第二次」。
面對撕拉片的高價,一些消費者開始尋求平替方案。例如社交媒體上湧現出大量網友分享的手動調色攻略和教程,通過數碼照片修出仿撕拉片的效果,部分網友還嘗試使用 ai工具生成撕拉片效果圖片,既保留了復古質感,又避免了高昂成本。一些攝影機構直接推出了模擬撕拉片攝影的服務項目,用現代相機拍攝,再仿撕拉片進行調色。
在撕拉片爆火之前,一些曾被時代淘汰的數碼古董、拍攝方式,也相繼被貼上「千禧年氛圍感神器」的標籤。在小紅書上,ccd相機以「破碎感濾鏡生成器」之名翻紅,老舊機型在二手市場被炒至高價,甚至出現「一機難求」的現象。早已停產的富士instax mini 90、徠卡sofort等拍立得機型,也成了追求照片復古氛圍的標配。
與此同時,復古大頭貼也在回潮,由於韓式大頭貼的帶動,曾經存在於學校門口文具店、精品店的大頭貼機器,逐漸出現在了商場的顯眼處。各路商家快速複製,線下甚至出現了專門的大頭貼攝影館,不少年輕人在逛街時會順手拍攝人生四宮格,復古大頭貼也完成了從懷舊到商業轉化的閉環。
一場場情懷帶動的商業熱潮,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落幕,但消費者對「有溫度的記憶載體」的追尋,永遠不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