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地「土特產」紛紛藉助文化創意力量實現轉型,使特色農產品具有更高附加值,既刺激了群眾消費需求,又實現特色農產品產業鏈價值的整合提升,有效帶動了農業產業振興,助推「百千萬工程」。文化創意與特色農產品互融互促,也讓「土特產」以更加多元的形式呈現無限可能性。茂名是農業大市,具有荔枝、龍眼、沉香、化橘紅、三華李、羅非魚等一批特色農產品。在新形勢下,我們需要緊跟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深化文化創意的運用,推動我市特色農產品進行不斷的升級,釋放出新的生命力。
要「樹品牌」,提升品牌競爭力和影響力。產業興旺看品牌。特色農產品要擺脫「土味」變「鄉潮」,打造兼具本土文化內涵和創新性的品牌是關鍵。要把文化設計與特色農產品連接起來,加快創意農產品開發,打造區域公共品牌,培育一批國家級、省級創意農產品品牌。同時,通過網路短視頻、網紅直播、媒體推介、水果文化節、賞花節等多種形式加強品牌宣傳和營銷策劃,提高文創農產品的知名度,進一步擴大創意農產品的產業化規模。如韶關市在年貨節期間,通過精選本地優質農產品並融合本地山水人文,打造了「新韶九章」文創手信禮盒,成功助力韶關市特色農產品「出圈」。在「新韶九章」品牌帶動下,新韶鎮12個村集體經營性平均收入達到90萬元。
要「強隊伍」,激發文創農業人才發展活力。人才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鄉村文創領域前景廣闊,要激活文創人才助推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活力,需要進一步完善人才激勵保障機制,通過設立專項激勵資金和扶持計劃,積極引導文創行業工作者、藝術類師生、民間手藝人、鄉村文創人才等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將文化創意貫穿農產品種植和加工、品牌設計、銷售和宣傳推廣等環節,充分激發各類文創人才動能,推動實現文化傳承、產業發展和富民強村的多元作用。如福建寧德市屏南縣通過創新機制、創建平台、創造條件,積極引進優秀專家團隊駐村實施文創項目,先後吸引中國美術學院、先鋒書店等知名院校和文創主體,建設中國美術學院(前汾溪)社會美育綜合實踐基地、先鋒廈地水田書店等特色文創旅遊地標,打造一批精品鄉村旅遊點,有效推動文創、黃酒、水果等產業融合發展。
要「建機制」,提升特色農業服務監管水平。要建立有關部門協調服務機制,從文創農業項目立項、環境評估、資金扶持、市場監管、宣傳營銷和消費者權益維護等多方面入手,組織農業農村、文廣旅體、財政、發改、生態環保、市場監管等相關部門,為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要強化地理標誌產品運用保護,建立健全品牌質量監管和執法聯動機制,特別是要針對特色品牌農產品建立「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跟蹤、信息可查詢、產品可召回、責任可追究」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依法打擊各類侵犯知識產權的違法行為,確保本地特色品牌公信力。如福建強化地理標誌運用保護,護航區域特色產業發展,建設武夷山、福鼎、安溪、雲霄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示範區,圍繞健全質量基礎體系、信用體系、協同監管體系、執法維權體系、宣傳推介體系,打造區域地理標誌保護樣板,通過發揮示範區示範、引領作用,全面提高綜合發展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