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茶
前言
鐵礦石,作為鋼鐵工業的命脈資源,一直是中國經濟建設的核心支撐。
令人不解的是,儘管中國擁有全球排名前列的鐵礦儲量,卻依然嚴重依賴澳大利亞的鐵礦石進口。
2024年,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了超7.4億噸鐵礦石,佔比超過六成,每年向澳大利亞轉移千億美元財富。
這個「鐵礦魔咒」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我們又如何才能破解它,掌握屬於自己的定價權?
資源不對等:中國礦貧難解,澳礦物美價廉
中國的鐵礦石儲量看似龐大,達200億噸以上,但真正可用的部分卻遠不如人意。
中國鐵礦資源存在三大難題:品位低、分布零散、開採成本高。
我國鐵礦平均品位僅34.5%,且多為深層礦體,需要複雜工藝才能提煉出可用於鍊鋼的高品位精粉,整個流程包括磁選、水選、浮選等多個步驟,加上運輸,綜合成本普遍在每噸100美元以上。
而反觀澳大利亞,鐵礦資源得天獨厚。
如哈莫斯利礦區,礦石品位普遍超過64%,部分甚至達68%。
更關鍵的是,這些礦多為露天礦,只需剝離表土即可開採,不需複雜加工就能直接出口使用。
據估算,澳洲礦山的實際開採成本常低於15美元/噸,這樣的成本優勢對於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中國鋼廠來說極具吸引力。
更何況,澳洲礦資源集中、運輸方便,一旦建立了穩定的供應鏈,採購更具可控性和效率。
這就導致一個結果:即使國內礦還未枯竭,但在市場機制下,鋼廠為了控制成本、提升效益,普遍更願意大量採購進口礦。
這是經濟規律主導下的無奈現實,也是「高儲量卻高依賴」的根源。
從更深層來看,中國鐵礦石的開發長期缺乏頂層戰略設計與統一協調機制,資源被零散分配給地方企業,各自為政、重複建設嚴重。
缺乏集中度與規模化開發能力,使得國內鐵礦開採難以與澳礦形成正面競爭。
在全球化的價格博弈中,原本「擁有資源」的優勢被徹底削弱,反而被高品位澳礦牽著鼻子走。
定價權失守:中方困於規則,西方主導遊戲
鐵礦石不僅是資源問題,更是金融博弈、信息戰的集中體現。
從上世紀80年代起,澳大利亞三大礦業巨頭——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就與日本鋼企建立起「長協定價」機制。
日本憑藉穩定採購量與礦商達成「量大價優」的協議模式,長期獲得價格優惠。
中國雖然在2003年,已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鐵礦進口國,卻始終未能有效掌控話語權。
原因有二:一是進口資質分散,最多時國內有超過500家企業擁有進口權,內部博弈導致談判立場鬆散。
二是「首發跟隨」機制致使中國在價格談判中幾無迴旋餘地——只要日企或韓企先與礦商達成價格協議,中國就只能接受,不容討價還價。
更嚴重的是,談判桌下的「信息戰」才是真正壓倒中國的致命一擊。
2009年,力拓駐中國首席代表胡士泰因間諜行為被抓,調查發現其長期通過賄賂中國鋼企高管、利誘中小鋼廠老闆,獲取談判方案、庫存數據等機密情報。
中鋼協與寶鋼為代表的談判代表從未真正掌握過對等博弈權。
隨著2010年前後「長協機制」的崩潰,國際市場轉向「普氏指數」定價,形勢進一步惡化。
普氏能源資訊是一家受金融資本控制的評級機構,其母公司與滙豐、摩根大通等國際金融勢力密切相關,而這些資本又是三大礦商的重要股東。
這意味著,中國每年上千億美元的鐵礦石採購價格,實際上被「礦商+資本+評級」三位一體的閉環系統所操控,中國無從插手,也幾乎無法改變。
在這樣的不平等體系下,中國不僅承擔了高昂成本,還承擔了供給安全風險。
進口價不斷攀升,部分鋼企甚至開始參與炒礦行為,通過倒賣囤貨、哄抬現貨價獲利,進一步扭曲市場生態,推高社會運行成本。
戰略突圍:中國布局海外礦產,逐步奪回主動權
面對資源依賴、成本高企、定價失控的三重壓力,中國沒有坐以待斃,而是選擇主動出擊,以權益礦策略為突破口,試圖在源頭上重塑鐵礦石貿易格局。
所謂權益礦,就是中方企業通過投資控股或參股,獲得海外鐵礦資源的實際開採權和控制權。
相比於直接採購礦石,權益礦意味著不僅能獲得穩定資源供應,還能參與產能調控、價格博弈,甚至將利潤反哺本國鋼鐵企業。
近年來,中國依託「一帶一路」倡議,積極投資全球優質鐵礦項目。
其中最具戰略意義的項目,就是幾內亞的西芒杜鐵礦。
該礦位於非洲西部,品位高達65.5%,儲量近47億噸,是全球少數未完全開發的超大型露天礦之一。
2020年起,中國寶武、中鋁等企業通過複雜資本運作,成功控制了西芒杜礦區的北段與南段,並著手建設連接礦區與大西洋港口的鐵路幹線。
預計到2026年,該礦年產能將達1.2億噸,佔中國鐵礦石進口量的近10%。
這一舉措將大幅降低中國對澳礦的依賴,並迫使三大礦商通過降價維持市場份額,形成價格倒逼機制。
除了西芒杜,中國還在秘魯開發邦溝鐵礦,在澳大利亞投資西坡鐵礦,並通過各類資源型基金參與海外礦業控股。
2024年初,工信部明確提出,到2025年,中國海外權益礦比例要提升至20%以上,未來幾年預計將突破3億噸,占進口總量的30%左右。
隨著中國鋼鐵行業的去產能加速,未來鐵礦石需求將逐步下降,而權益礦增加,意味著我們有望在未來10年內,從「鐵礦最大買家」轉變為「價格博弈主導者」。
這不僅是經濟層面的勝利,更是產業安全與戰略自主的體現。
一旦實現定價機制的再平衡,鐵礦石對中國而言將不再是「軟肋」,而是可以靈活運籌的工具。
結語
鐵礦石的博弈,不僅是一場資源與成本的競爭,更是一場由金融、外交、產業三線交織的綜合對抗。
從依賴澳礦、談判失利,到信息泄露、定價失控,中國在這場三十年資源戰中一路摸索、一路被動,但也逐步覺醒、穩步突圍。
如今,隨著西芒杜項目即將投產,海外權益礦布局成型,加上國內鋼鐵產能結構優化,中國正站在重構鐵礦石話語權的轉折點上。
未來,我們不再只是礦石的購買者,更是規則的制定者。
主動權,終將屬於戰略清晰、步步為營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