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電子行業持續高增長,多個細分板塊投資價值凸顯
中國基金報記者 李樹超 張玲
2024年以來,電子行業持續復甦,業績維持高增長。wind數據顯示,2024年以及今年一季度,電子(申萬)行業營收同比增速均在申萬一級行業中排名第一,凈利潤增幅也均居於前列。
業內人士認為,在政策紅利、需求復甦下,電子企業積極探索自主研發之路,不斷實現技術突破,未來行業持續增長的確定性較強,多個細分領域的投資機會值得關注。
業績維持高增長
行業景氣周期持續上行
隨著財報漸次披露,4月以來,電子行業熱度持續回升。截至5月21日,電子(申萬)指數近28個交易日漲幅達11.36%,顯著跑贏同期大盤指數。
wind數據顯示,2024年電子(申萬)行業合計實現營收3.46萬億元,同比增長17.53%,增幅在31個申萬一級行業中排名第一;凈利潤合計為1344.07億元,同比增長20.37%,增幅同樣居於前列。今年一季度,電子行業繼續維持高增長。其中,營業收入合計達8594.53億元,同比增長17.82%;凈利潤合計達366億元,同比增長30.49%。
分板塊來看,多個子行業在2024年營收、歸母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今年一季度,半導體、元件等子行業盈利繼續維持高增長。
華創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首席電子產業分析師耿琛表示,2024年,中國集成電路行業在需求復甦、ai創新與國產化協同驅動下高速發展。半導體板塊作為典型的順周期行業,其需求端與宏觀經濟周期呈現強相關性,中國集成電路行業以需求為基底、以ai為引擎、以國產化為壁壘,攜政策東風,加速向全球技術主導者轉型。
耿琛指出,從產業運行態勢來看,當前集成電路行業正經歷三重驅動共振:
一是需求側,消費電子國補帶來的復甦趨勢明確,工業汽車等行業觸底反彈,需求顯現邊際改善,產業鏈訂單能見度持續提升,部分ai產業鏈公司持續高景氣。
二是庫存周期方面,產業鏈各環節庫存水位大多已回落至合理甚至偏低水平,為新一輪補庫周期奠定基礎。
三是供給端,部分龍頭企業通過併購整合和高端化戰略的推進,疊加下游終端自主可控訴求日趨強烈,行業競爭格局持續優化,帶動產品均價(asp)和毛利率同步上行。
耿琛認為,在「需求回暖+庫存出清+供給優化」的多重利好催化下,行業基本面修復動能顯著增強,龍頭企業業績彈性有望持續釋放。
政策紅利疊加技術突破
多個細分板塊投資價值凸顯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在政策推動下,電子企業積極探索自主研發之路,不斷實現技術突破,未來行業持續增長的確定性較強,多個細分領域的投資機會值得關注。
山西證券研究所電子通信行業首席分析師高宇洋、通信行業首席聯席分析師張天均表示,電子通信行業目前正處於國際局勢不確定性加深和國內廠商實力崛起的深刻變革時期。
一方面,美國對高端技術限制政策進一步收緊,英偉達等高端算力晶元基本僅能依靠庫存或算力租賃等形式獲取對應算力;另一方面,中國在行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國內廠商正從製造業為主向自主研發方向轉型,算力晶元、光刻機等技術逐漸突破封鎖,國產替代如火如荼。
「以此為基礎,優質企業注重提升投資回報,提升市場影響力和對產業鏈的積極效應。」他們指出,我國作為全球光模塊主要供應地,擁有光模塊龍頭廠商及產能。作為跟隨ai行情率先迎來高增長的板塊,目前光模塊板塊的主要龍頭廠商基本均迎來合理業績兌現,「需求穩健+供應鏈產能穩健+客戶綁定程度深」的主要邏輯「護城河」堅固,可為當前其他板塊優質企業提供一定借鑒,為股東帶來投資回報,提振投資信心與熱情,形成良性循環。
「展望未來,電子行業預計將維持良好增長趨勢。」國泰海通研究所電子首席分析師舒迪表示,大模型邁向多模態、高推理能力,推動了ai端側設備、ai應用百花齊放。
舒迪進一步表示,隨著國產ai算力晶元、ai端側晶元持續升級迭代,國產替代進程加速。代工、設備及材料環節將加快突破海外封鎖,國產先進位程、半導體設備及材料「local for local」也將持續加速。此外,人形機器人是人工智慧商業化落地的核心場景之一,國產晶元廠商將有力支持國產機器人智能升級,驅動國產機器人蓬勃發展。
華創證券耿琛認為,中長期來看,在政策支持與技術創新協同下,國產ai算力生態鏈將加速成熟。政策紅利疊加技術突破,我國ai產業正以「軟硬協同」模式突破海外壟斷,未來有望引領全球創新周期。「需求復甦與ai創新雙輪並驅,集成電路產業投資正當時。」
編輯:江右
校對:紀元
審核:許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