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互降關稅帶動貿易復甦,海運價格持續上漲,一船難求情景再現。
5月16日,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1479.39點,較5月9日上漲10%,其中,上海港到美西基本港的市場運價較上期大漲31.7%。
另據《華爾街日報》19日報道,新加坡和倫敦的航運業高管表示,上周中國至美國西海岸的運價上漲了約8%,且海運公司計劃未來10天左右進一步上調運價,幅度最高可達50%。
漲價背後是中美貿易迅速反彈。
「自聲明公布後,這兩天都在搶單,單子都爆了!」
前幾日,在上海威邇達遮陽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丁林鋒所在的外貿群里,商家們交流著爆單的信息。
5月12日,中美雙方發布《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雙方大幅降低雙邊關稅水平。
聯合聲明公布當晚,丁林鋒就接到了來自美國客戶的一個大訂單,「一個集裝箱的貨,貨值10萬美金。」
「他們現在來補單都很著急,希望我們能儘快在一個月內完成生產。因為後續貨物還要在海上漂一個月。大家都希望抓住90天的出貨窗口期。」丁林鋒透露。
深圳市麥祺佳家居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莉於13日接了4個新訂單,訂單金額相當於平時半個月的訂單總額,本周還計划出8個集裝箱貨櫃的貨去往美國。
義烏市璟文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慶芬同樣在13日接到一個美國老買家30萬雙襪子的訂單。吳慶芬說,產線要開始滿負荷運轉,光是30萬雙襪子的訂單,就要到6月底才能生產完畢。
在大洋彼岸,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中美為關稅按下90天「暫停鍵」,美國出現「搶運潮」現象,不少零售商提前備貨。當前,美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飆升,對美國企業造成極大的損害,搶運背後盡顯美國企業焦慮。
路透社報道稱,企業搶運貨物可能導致港口擁堵。隨著國際海運價格飆升,部分航線集裝箱告急,全球供應鏈或陷入新一輪動蕩,對價格和生產造成持久且深遠的影響。
搶單背後是中國供應鏈的不可或缺。
美國客戶迫不及待補單,彰顯中國製造在全球市場上無可比擬的全產業鏈優勢。
中國擁有全球最完備產業體系,製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5年位居世界首位,220多種產品產量位居全球第一。
丁林鋒主營的是房車遮陽篷,美國銷售額佔比50%。他說,「別看只是車用件,其他國家根本沒有我們的技術水平。美國商家去找平替,找一圈都找不到。」
正是這份不可替代,讓美國客戶在關稅上調145%的時候,依然在丁林鋒這裡堅定地下了一個櫃訂單。
多年的貿易往來,使中美商家之間彼此依賴。雖然全球貿易格局加速重塑,中國外貿企業以全產業鏈優勢為依託,加快拓展多元市場,但不可否認的是,中美都是對方最重要的市場之一。
中美經貿關係的本質是互利共贏。關稅下調後中美貿易迅速轉熱,這也證明關稅「高牆」只會讓雙方利益受損。只有政策穩定,才能有利於全球經濟。
從「停航潮」到「搶運潮」,激增與驟降都不利於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中美商家的態度和反應表明,中美兩國應堅持「拉手」而不是「鬆手」,堅持「拆牆」而不是「築牆」,不斷加強互利合作,中美經貿關係才能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共同為世界經濟注入更多確定性和穩定性。
(「三里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