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王健林,160億被凍,窮途末路了?

王健林股權再次被凍,約3億人民幣,凍結2年。

截至目前,王健林的股權已經接連5次被凍,累計超4.4億元。

萬達被執行總金額已經超過75億,累計被凍結股權數額則超160億元

如今,賣資產已經成了曾經的首富王健林最直接的變現手段。

從締造513座萬達廣場,年收租金超400億,到被迫賣樓斷臂求生,這位曾喊出"一個億小目標"的商業教父,此刻卻像被時代巨浪拍在礁石上的船長。

這究竟是個人的滑鐵盧,還是整個房地產黃金時代的集體謝幕?

01 傳奇崛起,從軍人到首富

1954年,王健林出生於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

王健林父親王義全是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4歲遷居金川縣,14歲輟學成為林業職工,後參軍。

1970~1986年,16年的軍旅生活,王建林完成了學業,塑造了他嚴謹的紀律性、果敢的決策力和堅韌的性格,也鑄造了他後來的商業性格。

1986年,王健林轉業,任大連市西崗區人民政府辦公室主任。

1988年,王健林響應「百萬裁軍」號召,接手了瀕臨破產的大連市西崗區住宅開發公司,通過舊城改造項目「北京街小區」賺到第一桶金(2000萬元),首創明廳、獨立衛生間等創新設計,打破當時住宅標準。

王健林的商界之路,就這樣開始了。

他通過改制和創新,讓這家頻臨破產的國有開發商起死回生,萬達集團的雛形也逐漸顯現。

1992年,中國房地產市場迎來黃金時代,王健林申請公司進行私有化試點,並將公司命名為大連萬達房地產集團公司,正式進軍房地產領域。

「萬達」就是「萬事通達」,意指長壽、富有和繁榮。

王健林也成為萬達集團的最大股東。

有趣的是,王健林最初出名不是因為在房地產行業上大放異彩,而是在個人的愛好上——足球。

1994年,成立大連萬達足球俱樂部

王健林以重金激勵球隊,開創中國足球「金元時代」:客場贏球即發30萬獎金,甚至直接提現金箱到賽場獎勵球員要知道,當時主力球員年薪才20萬。

球隊在96、97、98年三次奪冠,成為當時中國足壇的霸主,創造了聯賽三連冠、55場不敗、連續57場主場不敗等紀錄,至今仍是中國足球難以逾越的高峰,一度登頂亞洲俱樂部排名榜首。

1999年,大連萬達因裁判俞元聰三次漏判點球不敵遼寧隊。王健林賽後怒斥「中國足球黑暗」,宣布「萬達永遠退出中國足壇」。

王健林的大連足球往事,是一部夾雜著熱血、憤怒與無奈的時代劇。

自那以後,王健林開始全身心專註於房地產開發

2000年,萬達正式挺進商業地產,王健林開創性地提出 「訂單地產」 模式,在建設商業廣場前,先與知名品牌商家簽訂合作協議,給商業廣場提前鎖定了一批重量級 「嘉賓」,確保項目建成後有穩定的租戶和客流量。

萬達廣場迅速崛起,成為城市地標性建築,集購物、餐飲、娛樂、辦公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為消費者提供了全新的消費體驗。

到2016年,萬達廣場的數量已經達到513座,遍布全國各大城市,年收租金超400億,萬達集團資產超8000億,王健林四度登頂中國首富。

那句"先掙一個億"的豪言,至今仍在社交平台上收割著年輕人的焦慮。

王健林打造了一個龐大的商業地產王國,而他就是這個王國的「國王」。

02 萬達債務危機,王健林堅守底線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萬達的快速發展和大規模擴張,雖然一時風光無限,但也為後來的債務危機埋下了隱患。

2017年,一場突如其來的債務危機,將萬達從巔峰打入谷底。

由於海外投資過多、資金鏈斷裂、政策收緊等原因,萬達的債務問題開始全面爆發。

萬達遭遇「股債雙殺」,王健林的身價一落千丈,從首富變首負,負債超 6000 億,無異於商界的 「大地震」!

面對危機,王健林的反應也非常迅速,決策也很果斷。

為了緩解資金壓力,王健林不得不採取「斷臂」 策略,出售股份和項目。他將13個文旅項目和77家酒店打包賣給孫宏斌,套現632億。

同時,萬達也開始從港股退市,王健林簽下首份對賭協議,承諾2018年A股上市,但地產調控風暴驟起,上市計劃被迫擱淺。

無奈步子邁得太大了,一切的補救都顯得無濟於事。此後,萬達的債務問題愈發嚴重。

2021年,王健林再次孤注一擲,與太盟投資等簽下第三份對賭協議,承諾2023年港股上市,代價是出讓萬達商管60%股權。

王健林豁出去了,然而並不能如願。萬達商管的上市之路並不順利,四次衝刺港股均以失敗告終,直接將萬達拖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在債務的重壓之下,王健林的身體也亮起了紅燈。

去年年底,有網友在雲南大理偶遇王健林,照片中的他身形消瘦,再也沒有從前的光彩,當初「先掙他一個億」輕描淡寫的霸氣側漏已不復存在。

然而,儘管面臨如此困境,王健林卻展現出了一位企業家的底線與擔當。

當其他地產大佬,如許家印用「技術性離婚」 轉移資產,楊國強父女選擇 「躺平」 時,王健林卻定下了三條軍規:2.69萬套房產不許爛尾、15萬員工工資按時發、優先兌付小額債主。

這種近乎固執的堅守,讓人想起丘吉爾的名言:「成功不是終點,失敗也非末日,最重要的是繼續前進的勇氣。」

不愧是軍人出身,王健林身上的社會擔當,在他的商業歷程並不少見。

比如,汶川地震時,王健林捐出1億,貴州丹寨扶貧又砸下14億。

即便在債務最危急的時刻,萬達商管仍保持97億凈利潤,確保基礎運營不崩盤。

2024年大連人隊解散時,王健林堅持支付完所有球員薪水才宣布退出,與那些欠薪跑路的俱樂部形成鮮明對比。

這種擔當甚至感染了下一代。

早年活躍於網紅圈的兒子「國民老公」王思聰也變得沉默了。

王思聰在採訪中直言:「我們家可以賣酒店、賣汽車,但絕不會出賣國家,不會把負擔推給社會!」

不過最後結果如何,這種底線意識,讓萬達在行業寒冬中守住了尊嚴。

03 涅槃重生,還是悲情落幕

萬達的困境,正是中國房地產行業轉型陣痛的縮影。

過去,憑藉著人口紅利和城市化進程的推動,房地產企業通過高槓桿、高周轉的模式迅速擴張,積累了巨額財富。

然而,隨著政策調控的加強、人口紅利的消退以及消費升級的到來,傳統的房地產商業模式逐漸難以為繼。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萬達的重資產模式一碰就碎。

高槓桿、高負債的拿地模式,讓萬達對資金流極度依賴,市場遇冷,資金鏈緊張,立刻引發連鎖反應。

而萬達的多元化嘗試,如合肥萬達樂園武漢電影樂園等項目,也因定位偏差、市場需求不足等原因慘遭滑鐵盧,對本就深陷債務的萬達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儘管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但王健林並未放棄。

他依然在絕境中尋找新生,試圖通過一系列的舉措帶領萬達走出低谷。

2025年初,王健林成立大連萬統、萬虹等企業管理公司,試圖通過架構調整盤活資產。同時,萬達也在不斷探索新的業務領域,如線上消費、社區商業等,以適應市場的變化。

王健林的堅守,不僅僅是對萬達這個企業的堅守,更是一種對企業家精神的堅守。他用行動詮釋了什麼是責任與擔當,在面對困境時,不逃避、不放棄,積極應對。

王健林的堅守和掙扎,比起遇事就跑的那些人,在地產行業的至暗時刻,顯得異常珍貴。

王健林還能帶領萬達完成從「地產商」 到 「城市運營商」 的蛻變,實現涅槃重生,還是最終折戟沉沙,在地產行業至暗時刻悲情落幕?這一切都尚未有定論。

但無論結局如何,王健林的傳奇故事以及他的堅守擔當,都會在商業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