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圓代工雙雄AB面:當季業績和後市預期有喜有憂

本報記者 李玉洋 上海報道

2025年第一季度的中國晶圓代工市場,一場關於「增長」的悖論正在上演。

日前,國內兩大晶圓代工企業中芯國際(688981.sh、00981.hk)、華虹半導體(688347.sh、01347.hk)發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前者凈利潤同比激增166.5%,但收入環比增速未達業績預期;後者雖然營收同比增長18.66%,卻因研發投入增加、所得稅抵免減少等導致凈利潤縮水近九成,增收不增利。

「中芯國際本季財報主要的亮點是營收和凈利潤都保持了比較大的增長,尤其是凈利潤增長了166%,說明它在產品組合、成本優化等方面做得更好了,也說明它可能在高級工藝良率上有了比較好的提升。」電子創新網ceo張國斌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營收和凈利潤的大幅度增長,對中芯國際來說可以用做工藝提升和擴產方面的投資,有利於其保持世界晶圓代工市場前三甚至前二的地位。

上海證券研報指出,華虹半導體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符合預期,盈利能力承壓;產能釋放飽滿,asp(平均銷售價格)仍有望逐年改善,無錫工廠二期12英寸產能爬坡穩步推進,預計今年年底達到每月4萬片產能。

透視這兩家晶圓代工廠有點悖論的財報,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都面臨國際環境和市場競爭壓力,遭遇著現實的壓力——即在「市場溫和復甦」與「本土技術突圍」雙重命題下取得平衡。記者注意到,兩家公司都在加快對汽車電子、工業領域的布局,其中中芯國際第一季度來自工業與汽車的收入環比增長超過兩成,佔比從8%上升至近10%。

出現生產性波動

財報顯示,中芯國際2025年第一季度營收163.01億元,同比增長29.4%;凈利潤約13.56億元,同比增長166.5%;扣非凈利潤11.7億元,同比增長88%。

從產品結構看,中芯國際12英寸晶圓收入佔比達78.1%,8英寸晶圓佔比21.9%;在市場分布上,中國區收入佔比84.3%,美國區和歐亞區佔比分別為12.6%和3.1%,海外營收實現環比增長。

從應用分類來看,中芯國際智能手機、消費電子、互聯與可穿戴業務收入佔比與2024年第四季度相比基本持平,而工業與汽車收入佔比環比提升至9.6%。這或與公司在新能源汽車、工業控制等領域的產能布局密切相關,例如其天津西青廠專攻車規級晶元。

據中芯國際聯席ceo趙海軍介紹,總體看公司今年第一季度晶圓業務收入環比增幅近5%,8英寸晶圓表現尤為突出,收入環比增長18%,12英寸晶圓則實現2%的增長。在應用上,工業與汽車收入環比增長超過兩成,佔比從8%上升至10%。「汽車電子應用場景增長明顯,公司車規產品的出貨量穩步提升。」趙海軍表示。

趙海軍指出,公司業績增長受多方因素影響,主要受益於國際形勢變化引起的客戶提升出貨、國內以舊換新、消費補貼等政策推動的大宗類產品需求的上升,以及工業與汽車產業的觸底。

然而,中芯國際的第一季度營收增速未達預期,此前公司預測第一季度收入環比增長6%—8%,但實際僅為1.8%。對此,趙海軍表示,主要原因是公司工廠出現生產性波動,使得第一季度後半期(公司產品)平均銷售單價下降。

而從財報數據來看,生產性波動也直接引發中芯國際第一季度平均銷售價格降低、產能利用率明顯提升、研發投入減少等一系列連鎖反應。

專註於成熟製程特色工藝的華虹半導體,今年第一季度實現營收39.13億元,同比增長18.6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276.34萬元,同比下降89.73%。不過,相較於2024年第四季度1.97億元的虧損,公司歸母凈利潤實現了環比扭虧。

華虹半導體方面表示,一季度公司凈利潤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研發投入增加、所得稅抵免減少及外幣匯兌損失上升,部分被公司毛利上升所抵消。

財報顯示,今年第一季度華虹半導體研發費用為4.77億元,上年同期為3.48億元,同比增長37.21%。另外,今年第一季度公司所得稅費用為-2402.40萬元,上年同期為-1.42億元,所得稅抵免有所減少。

華虹半導體總裁白鵬在業績會上表示,公司產能利用率保持滿載,產品結構持續優化,但消費電子需求疲軟對整體業績形成拖累。白鵬強調,公司8英寸晶圓價格趨於穩定,12英寸晶圓則呈現漲價趨勢,未來將通過工藝升級提升產品附加值。

工業與汽車需求增長明確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第一季度,中芯國際研究及開發支出從2024年第四季度的2.17億美元降至1.49億美元。

針對研發費用下滑,趙海軍解釋稱,第一季度情況較為特殊,由於當季新購設備較多,人員忙於安裝調試,且因客戶急單增加,部分研發產能被調整為生產產能以保障出貨,導致研發晶圓的測試效率有所下降。

趙海軍還表示,隨著公司產能的持續釋放,未來研發投入會恢復。中芯國際此前堅持將營收的8%至10%用於研發投入。

此外,在第一季度發現產線問題後,中芯國際在處理受影響晶圓、與客戶協商出貨時,為打消客戶顧慮,選擇在接收端下調產品價格,進而對asp及營業額產生影響。

不過,趙海軍強調,上述事件系單一事件,對公司而言實際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影響預計延續到未來4到5個月(即第二季度及第三季度前半期),後續需要一定時間將產線晶圓質量及成品率交付至最高標準。

今年4月,美國現任政府在全球掀起關稅風暴,關稅成為影響晶圓代工行業發展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關稅政策出台後,我們進行了內部測算,也與供應商、國內外客戶做了深入交流。」趙海軍表示,關稅調整對行業的直接影響有限,預計影響幅度低於1%。代工廠基本在採購層面就可以吸收掉關稅影響。

白鵬則從市場布局方面做出了解釋。「公司主要還是服務中國客戶,80%的客戶是國內設計公司。國際客戶的產品也大部分在中國市場生產和銷售。」

趙海軍還表示,今年第二季度歐亞區和美國客戶產值增加,部分原因是他們在中國有市場份額,可以利用中國製造實現 china for china,但他們的產品也銷往全球。

「第二季度隨著關稅這方面出現一些問題,尤其是中國海關把集成電路的流片地作為原產地的認定政策,可能對中芯國際以及其他中國晶圓代工廠來說是利好。」張國斌分析。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晶圓代工廠商的價格戰一直是投資者的擔憂之一。

「當供小於求時,漲價是合理的。」白鵬表示,在2024年晶圓平均價格較低的情況下,漲價這一趨勢有確定性。但華虹半導體方面提到,不同工藝製程的晶圓可能在速度上有差異:8英寸領域,價格會保持穩定;12英寸領域,價格呈現逐漸上漲的趨勢。

趙海軍表示,在asp方面,中芯國際並未主動降價,價格走勢與同業基本一致,全年加權平均波動幅度在5%左右。部分單一事件會導致收入波動,如產線年度維護出現問題,影響晶圓良率,雖然出貨量未變,但與客戶協商出貨時拉低了價格。

「當前供應鏈重新分配帶來機會,中芯國際在產業鏈中有較大發展空間,目標是提高本地代工份額。」趙海軍說。

一個類似的趨勢判斷是,兩家公司都對下游產品需求給出了謹慎觀點,中芯國際稱消費電子行業供過於求,華虹半導體則稱消費電子行業需求較弱。

白鵬指出,從各個細分市場來看,儘管汽車和工業應用市場在繼續增長,但消費電子需求相對較弱。

中芯國際方面也表示,消費電子供應量持續增加,導致市場呈現供過於求的狀態。pc和平板產品的庫存已經達到較高水平,除非價格進一步下調,否則需求難以出現顯著增長。同時,手機出貨量也受到市場環境影響,預期增長幅度可能面臨下調。

趙海軍指出,儘管消費電子領域供過於求,但工業與汽車、數據中心等新興需求將為公司提供增長空間,未來將重點推動公司技術迭代與產能效率優化。

對於未來的業績走勢,華虹半導體預計第二季度主營業務收入約在5.5億美元至5.7億美元之間,毛利率約在7%至9%之間。中芯國際第二季度收入指引為環比下降 4%—6%,毛利率指引為18%—20%,並提出了「保持定力,做好本業,做好當下」的應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