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降息前,中國先動手了

最近,國際金融市場出現了一個明顯變化:美元指數持續下跌,再次跌破 100 關口。5 月 6 日,美元指數跌到 99.237,從目前的趨勢來看,美元很可能會繼續走弱。這種 「弱美元」 態勢,正在對全球金融格局產生廣泛影響,尤其是那些依賴出口貿易和從事外匯投資的主體,面臨著美元資產貶值的壓力。

美元走弱,意味著持有大量美元資產的市場主體會面臨財富縮水。無論是做出口生意的企業,還是進行外匯投資的個人或機構,手頭的美元一旦貶值,資產價值就會直接受損。為了減少損失,很多投資者選擇將美元兌換成其他貨幣,這股資金流動潮首先衝擊了亞洲貨幣市場。

在這種背景下,大量熱錢湧入亞洲,推動多國貨幣匯率大幅上漲。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日元漲幅達到 8.5%,韓元上漲 7.21%,新台幣漲幅 9.55%,泰銖也漲了 4.36%。相比之下,人民幣匯率漲幅為 1.93%,雖然人民幣略有漲幅,但相比較其他貨幣,人民幣的表現卻凸顯出難得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背後,既有中國經濟基本面的支撐,也與中國央行的政策調控密切相關。

貨幣匯率的大幅波動從來都不是好事。對一個國家來說,本幣大幅升值會打擊出口競爭力。因為同樣的商品,用外幣計價會變得更貴,外國買家的購買意願就會下降。反之,本幣大幅貶值則會影響投資信心,導致外資撤離,加劇金融市場動蕩。此次亞洲貨幣的升值,主要是由於美元被動走弱,而非各國經濟基本面主動改善帶來的結果,因此這種上漲帶有很強的外部輸入性和不可控性。

尤其是在中國和美國處於關稅戰關鍵階段的當下,貨幣穩定性更是重要的談判籌碼。中美已經同意進行接觸並展開談判,而一個穩定的貨幣體系能夠向國際投資者傳遞信心。如果一個國家的貨幣都無法保持穩定,投資者就會懷疑其應對外部衝擊的能力,更難以相信其能在複雜的貿易戰中保持經濟韌性。

面對這種外部衝擊,中國央行迅速採取了應對措施。5 月 7 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下調存款準備金率 0.5 個百分點,同時降低政策利率 0.1 個百分點。這一政策組合拳有兩層直接影響:

一方面,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存款利息會隨著利率下調而減少,但房貸壓力也會相應減輕,因為貸款利率會隨政策利率下降而降低。另一方面,對於持有美元、試圖投資其他貨幣的投資者而言,人民幣的收益率吸引力會相對下降,這有助於減少國際資本對人民幣的過度炒作,降低人民幣被做空的風險。

更重要的是,中國央行此次降息比美聯儲更早,釋放出一個明確信號:中國正在擺脫對美元貨幣政策的被動跟隨。過去,很多國家的貨幣以美元為錨,不得不緊盯美聯儲的政策,跟著一起加息或降息,以減少美元對本國貨幣的影響。但現在不同了,中美經濟逐漸脫鉤,中國作為貿易順差國,擁有龐大的外匯儲備和獨立的貨幣政策空間,不能再讓美元成為束縛自己的 「緊箍咒」。通過自主調控人民幣利率,中國正在有意識地管理外匯儲備水平,這本質上是在挑戰美元作為全球安全資產的傳統地位。

現如今,中美貿易戰,已經升級為一場貨幣戰爭,中國一直在逐步減少對美元的依賴,為的就是今天。從全球金融格局來看,美元的長期走弱可能標誌著一個新周期的開始。過去幾十年,美元憑藉霸權地位,多次通過 「加息 - 降息」 周期收割全球財富。但現在,隨著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和全球經濟多極化,美元的影響力正在相對下降。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出口國,有能力也有必要構建獨立的貨幣政策體系,減少對外部衝擊的被動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