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衝刺又一個萬億產業,會誕生「十億美元分子」嗎|上海新葯新機遇(下)

【編者按】

去年,上海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達1.8萬億元,其中生物醫藥產業規模9847億元,佔據半壁江山。今年,邁向萬億規模的生物醫藥產業即將站上新的台階和起點。提升龍頭企業發展能級、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磅產品,尤其是具有標誌性意義的重磅新葯,無疑是上海打造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重要發力點。

通過全鏈條賦能,上海在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先發優勢正加快轉化為產業優勢,傳遞出一系列積極信號。為此,本報推出「上海新葯新機遇」上下篇,探討上海創新藥行業如何抓住來之不易的「創新-出海-盈利」正循環,站在萬億產業規模的門檻上奮力一跳。

今年初,和黃醫藥作了一個「壯士斷腕」的決定:出售上海和黃葯業45%股權,剝離賺錢的中藥業務,將全部資源聚焦於腫瘤和免疫創新葯研發。此番騰籠換鳥,為的是給創新葯讓路,尋找下一個「潛力分子」,聚力培育重磅產品。

在生物製藥領域,年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的藥物被稱為「重磅炸彈」藥物。「十億美元分子」是全球每一家製藥企業的目標,也是上海新葯的「詩和遠方」。一年多前,百濟神州自主研發的澤布替尼成為國內首個「十億美元分子」。眼下,上海原創新葯中也已冒出伏美替尼、呋喹替尼等幾個年銷售額在30億元左右的「種子選手」,並顯露出較大市場空間,曾經的「遠方」並非遙不可及。

業內專家認為,創新藥行業正在進入「中國時代」,下一個十年,國內一定會湧現越來越多的「十億美元分子」。站在跨越生物醫藥萬億產業規模的當口,如何搶抓機遇孕育「全球新」的重磅藥物,上海正在積極行動和思考。

儘早布局明天

新葯研發的長周期和高風險,決定了創新藥行業永遠盯著「下一個」。隨著第一階段商業化產品銷售穩步增長、逐步實現可持續盈利,上海創新葯企的後續管線也在持續上新。

和黃醫藥正在打造新葯發現和早期開發的全新技術平台——抗體靶向偶聯藥物(attc)平台。作為近幾年最熱門的腫瘤藥物新賽道之一,抗體偶聯藥物(adc)被譽為「分子導彈」,全球處於不同開發階段的新葯項目有300多個。與傳統adc相比,attc最大的區別在於「導彈」上載入的「核彈頭」不是細胞毒素,而是和黃擅長的小分子靶向藥物。通過可「精確制導」的抗體與小分子靶向藥物的協同,可進一步提高「分子導彈」的療效和安全性。目前,該平台已產生多個潛在候選藥物。

復宏漢霖更早切入adc賽道,正以業內稀缺的pd-l1靶點、全球第二的推進速度「佔位」下一個免疫治療時代。擁有50多個分子創新管線的復宏漢霖還在擁抱ai。今年1月,公司宣布與國內ai4s領域領軍企業深勢科技合作,為生物葯抗體、高效adc、難成藥靶點的小分子藥物研發探索全新思路和方法。

走穩今天,鋪路明天,播種後天。近三年,上海在生物醫藥未來賽道上頻頻出手,瞄準細胞與基因治療、合成生物學、計算生物學等前沿領域出台多項行動方案,布局前沿新技術和新型藥物攻關,推動ai賦能新葯研發,搶抓新範式賦能和新賽道開闢的重要機遇。

ai製藥藝術概念圖(圖/視覺中國)

得益於決策快、布局早,上海在細胞與基因治療領域的產品數量、企業集聚度全國領先。目前,國內已上市的6款car-t細胞治療產品,一半出自上海;剛剛獲批的國內首個基因替代療法藥物從研發到上市不到7年,耗時僅為國際同類產品的一半,盡顯「上海速度」。在ai藥物設計及商業化方面,上海也走在全國前列,全國百餘家ai製藥企業,超過30家在上海布局,約佔全國1/3。

重新思考價值

由於成藥的高度不確定性,「重磅炸彈」藥物往往具有較大的偶然性和不可複製性,新靶點、新技術的失敗率可能更高,如何選擇,極為考驗眼光。

去年,諾和諾德公司的減肥「神葯」司美格魯肽全球銷售額達292.96億美元,距離「藥王」——默沙東腫瘤免疫治療藥物帕博利珠單抗(簡稱k葯)294.82億美元的銷售額僅一步之遙。上市7年速成潛力「藥王」,司美格魯肽詮釋了何為眼光。2007年,諾和諾德決定專註於蛋白類藥物研製,不久便將公司15年積累的包含近50萬個小分子的化合物庫捐贈給了科研機構。也就是說,早在司美格魯肽上市十年前,公司就預判到這類新型長效降糖藥物的市場潛力,重金投入打造重磅產品,而今它貢獻了諾和諾德2/3以上的營收。

諾和諾德(中國)製藥有限公司生產線(新華社/發)

一方面把有限的資源投給最有希望的項目,另一方面,創新葯研發需要「廣種薄收」——這種兩難選擇,讓業界不斷重新思考價值。復宏漢霖執行董事、ceo朱俊說,「聰明的研發」不能什麼都做,難的不是加法而是減法。按照早期立項要「花心」、中期評估要「專心」、臨床後期要「狠心」的原則,復宏漢霖這幾年做了很多減法,在產品管線的梳理和優化中學會放棄。

中國葯促會的一項調研顯示,新葯研發十大熱門靶點對應的在研藥物數量在全球佔比22%,而國內這一比例高達47%。對於同質化「內卷」,上海市生物醫藥行業協會執行會長陳少雄建議在產品布局上平衡好「冷與熱」,既要搶佔風口,也要錯峰避險。目前,銷售額在10億至30億元左右的上海創新葯產品「要麼早、要麼特」,在適應症和臨床需求上精準卡位,所謂「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顯然,差異化才是最好的風險規劃

重新思考價值,也在不斷發現價值。從「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出發,上海新葯持續拓展產品適應症,做大「價值單品」的市場規模。作為國內最早獲批上市的國產抗pd-1產品和我國首個在美獲批上市的自研自產創新生物葯,君實生物的特瑞普利單抗2024年銷售額超15億元。2018年上市至今,其在國內已獲批晚期三陰性乳腺癌、晚期腎細胞癌及廣泛期小細胞肺癌、晚期肝癌等12項適應症,其中多項屬於獨家或領先的適應症。

優化政策供給

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與政策扶持高度「正相關」。重磅產品的培育離不開產業生態的滋養,遠見和眼光背後,既需要企業的主動作為,也依賴政策的引導和加速。

去年7月,上海發布實施《關於支持生物醫藥產業全鏈條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圍繞研發、臨床、審評審批、應用推廣、產業化落地、投融資、數據資源、國際化8個方面推出37條舉措。市科委會同多個部門,聚焦100家重點企業、100個重大投資項目、100個重點產品、100個重點管線,持續更新「4個100」清單,動態梳理大ip品種,以全鏈條跟蹤服務大力培育重磅產品,對在滬研發並實現產出,且銷售額和年產值首次共同達到1億、5億、10億、30億元的創新葯械產品進行引導支持。

市科委主任駱大進表示,上海將持續建強生物醫藥「研發+臨床+製造+應用」全鏈條加速體系,不斷加大對創新葯械研發的支持,前瞻性布局前沿賽道,全力提升產品能級和行業競爭力。

採訪中,不少企業和專家建議進一步在支付端、醫療端和市場准入方面形成有效閉環,實現患者可及、醫院願用、企業敢投的良性循環。對此,上海不斷優化創新葯「最後一公里」環境,通過完善後端支付機制,穩定前端產業市場預期

兩年來,上海持續更新「新優葯械產品目錄」,鼓勵創新產品入院配備使用。2023年7月,由市醫保局牽頭,在全國率先探索創新葯械多方共擔支付機制,實現基本醫保攜手商業保險對「新優葯械」目錄內產品的全覆蓋。上海長三角醫藥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袁安根建議,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支撐下,可探索將上海的創新葯入院機制推廣至長三角區域,形成更大範圍的加速入院。

創新葯研發「九死一生」,超級大單品要為既往無數次失敗買單,也要支撐下一波無數次的失敗,合理定價才能形成創新循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健全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制定創新葯目錄,支持創新葯和醫療器械發展」。同時,備受關注的丙類目錄也呼之欲出,將為創新程度高、臨床價值大、但因價格等因素暫無法納入基本醫保目錄的藥品開闢新的支付路徑。

種種政策利好都在推動創新葯的加速成長。袁安根表示,在政策創新力、基礎研究力、臨床轉化力、資本孵化力、併購整合力的疊加效應下,上海新葯有望加快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

但如一位業內人士所言,無論是k葯還是減肥「神葯」,都是20年磨一劍,「藥王」是養出來的。從這個角度看,孕育「十億美元分子」最最需要的還是定力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