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寧波雙林汽車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新品發布會現場,國產「反向式行星滾柱絲杠」正式亮相。「打破壟斷,撬動千億級市場空間。」該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張子盛用簡短的關鍵詞,概括了產品的重大意義和對未來市場的展望。
發布會現場(主辦方供圖)
行星滾柱絲杠,簡單來說,就是人形機器人的核心「關節」部件,它將旋轉運動轉化為直線運動,決定著機器人關節移動的精度和靈活性。
「人形機器人涉及的零部件繁多,堪比一台汽車。這其中絲杠的價值量佔比達到了19.4%,比減速器、感測器等部件的價值量都高。」張子盛打了個比方,假設一台機器人成本為2萬美元的話,絲杠的價值就接近4000美元。但長期以來,高精度行星滾柱絲杠的設計製造一直依賴進口,成為制約國內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關鍵瓶頸。
行星滾柱絲杠(主辦方供圖)
堵點即是風口。幾年前,這家從模具廠起家的「老牌」汽配企業,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機遇,依託在汽車零部件領域蝸桿蝸輪等方面的長期技術積累,跨界延伸至機器人領域。
「這枚絲杠的研發難度,不亞於在頭髮絲上雕刻《蘭亭序》。」張子盛手持樣品展示。行星滾柱絲杠涉及絲桿、滾柱、螺母的精密耦合,其長徑比達到10:1的螺母製造難度尤其大。而汽車座椅調角器的蝸桿傳動,與人形機器人絲杠存在技術同源性。「雙林」作為塑料齒輪國標起草單位,將汽車零部件領域的表面滲氮工藝創新應用於絲杠製造,通過納米級研磨將傳動誤差控制在±0.003mm,相當於人類頭髮直徑的1/25。
測試數據顯示,這一帶著「雙林」芯的反向式行星滾柱絲杠在性能上實現了顯著提升,其承載能力較滾珠絲杠提升300%,使用壽命延長3倍,長徑比突破10:1的高精度螺母製造技術更達國際領先水平。預計今年全球絲杠的市場規模將突破120億元,到2030年有望達千億級。
發布會現場(主辦方供圖)
千億市場背後,「雙林」的戰略布局顯露鋒芒。今年2月收購江蘇無錫「科之鑫」,完成產業鏈關鍵拼圖——「科之鑫」手握著行業「卡脖子」的內螺紋磨床技術,其自主研發的反向式行星滾柱絲杠磨床,將單台設備成本從千萬元級降至300萬元,交付周期壓縮75%。
「這不是簡單的資本聯姻,而是技術落地與市場驗證的深度綁定。」「科之鑫」負責人透露,原股東將5400萬元收購款全額增持雙林股份並鎖定三年,正是看好其量產轉化能力。目前,雙方通過這種「技術供給+量產需求」的無縫對接,已構建「研發-設備-製造」生態閉環,客戶名單涵蓋行業頭部企業。(劉夏亮 蔣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