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24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其中,專欄3圍繞「維護競爭秩序 改善政策利率傳導」進行了闡述。
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基本構想,此後黨的多次重要會議均對利率市場化改革提出明確要求。根據黨中央、國務院部署,中國人民銀行按照「放得開、形得成、調得了」的總體思路,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
這方面已有成效。2024年,中國人民銀行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持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明確公開市場7天期回購操作利率為主要政策利率,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了市場化的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以及較為完整的市場化利率體系。
專家表示,利率影響消費和投資,對宏觀經濟有重要意義,是貨幣政策的核心。今年以來,央行圍繞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明確公開市場7天期回購操作利率為主要政策利率,規範手工補息等,市場化的利率形成、調控和傳導機制進一步健全。總體看,我國政策利率是能夠有效傳導的,貸款利率穩中有降,保持在歷史低位。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在維護競爭秩序和利率政策執行層面仍有完善空間。「這些年來政策利率調整對銀行凈息差影響是中性的,過度競爭才是銀行業凈息差不斷收窄背後的重要驅動因素。」有專家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一方面,銀行過度競爭貸款,導致貸款利率「下行快」,部分大客戶貸款利率甚至低於同期限國債收益率。另一方面,銀行存在規模情結,過度競爭存款使得存款利率「降不動」,創造出各種違規的「創新產品」,甚至前腳剛下調存款利率,後腳又通過手工補息等補回來,存款利率「明降實升」,削弱存款利率下降效果。這是影響當前銀行凈息差的關鍵因素,需要銀行自身合理調整來應對。
《金融時報》記者也關注到,前期,一些地方出現銀行惡性競爭房貸、低於經營成本發放貸款的現象。五年以上期限新發放房貸利率的保本點基本在3.2%左右,房貸利率顯著低於3%對銀行來說不可持續。目前部分地區房貸利率已經向合理水平回歸,惡性競爭有所緩解,未來銀行還應進一步提升定價能力,理性有序參與市場競爭。最新一輪的房貸利率調整,同時伴隨著降准降息、存款利率下行等,綜合權衡後,對銀行凈利息收入的影響總體中性。業內人士還表示,國際上以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系,如日本、德國,銀行凈息差會相對低一些,經濟下行期還會再收窄一些,但實體經濟恢復後也會反哺銀行,凈息差會有回升,形成良性互動和循環。
針對上述問題,專家表示,目前存貸款利率已全面放開,未來要在「形得成」和「調得了」方面下功夫。「形得成」需要金融機構提升自主理性定價能力,增強資產端和負債端利率調整的聯動性,「調得了」需要儘可能緩解影響利率調控的約束,引導銀行通過市場化方式保持合理的資產收益和負債成本,避免凈息差掣肘,使利率政策更好服務於貨幣政策的宏觀調控職能。
來源:金融時報客戶端
記者:馬梅若
編輯:劉能靜
郵箱:f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