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行惟勤 穩中求進

梅州綜保區等平台優勢逐步顯現。

銅箔等一批新材料產業項目建成投產。

今日之梅州,發展其勢已成、其時已至、其興可待。

梅州(五華)抽水蓄能電站呈現出「高山出平湖,碧波漾群峰」的壯觀畫面。

五華縣供圖

2023年,梅州向前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5%,增速居全省第二、山區市第一,增速省排名創2000年以來最好成績;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9%,增速居全省第二、山區市第一;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2.3%,居全省第五、山區市第一;拉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6%,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8.9%、居全省第一……

1月30日召開的梅州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公布的系列經濟數據,多個「第一」「最好」,引發各界關注,讓人倍感振奮。

於困局中破局、於逆勢中起勢,梅州經濟發展增速初步擺脫長期在全省低位徘徊的困境。過程充滿艱辛,成績來之不易,背後是「梅州不是天生落後,也不會永遠落後」的堅韌,是「從『過日子思維』轉向『發展思維』」的行動。

內力更足、外力更優、合力更強,今日之梅州,高質量發展時至勢成,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惟行惟勤、向新突圍,這座城的未來值得期待。

文:南方日報記者 黃韜煒 陳澤銘

圖:南方日報記者 何森垚(除署名外)

內力更足

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9%

增速全省第二

外有複雜形勢和經濟下行壓力,內有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過去一年,梅州仍頂住壓力,超額完成了年初對省委亮諾中定下的6%目標,實屬不易。

這份「成績單」中,兩項數據頗為亮眼:

——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408.43億元,同比增長6.5%,增速居全省第二、山區市第一,增速省排名創2000年以來最好成績。

——規上工業增加值286.54億元,增長8.9%,增速居全省第二、山區市第一,增速省排名創2000年以來最好成績。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磨礪,始得玉成。兩項增速創下近23年以來的峰值,透露出梅州上下持續釋放的內生動力。

「梅州的發展,沒有旁觀者,只有主人翁。」誠如梅州市委書記馬正勇在2023年開年大會——全市高質量發展和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動員會上所言,2023年的梅州,從春天出發,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起而行之,放開手腳大幹一場,擔當作為的內力更足了。

這份內力,體現在轉變思維、集聚要素。

過去一年,梅州堅持實體經濟為本、製造業當家,從「過日子思維」轉向「發展思維」、從「投入思維」轉向「產出思維」,從「管控思維」轉向「用戶思維」,把資源要素優先用在「打糧食」項目上。

電力產業增加值增長9.6%;銅箔、印製電路板、綠色建材等一批新材料產業項目建成投產;大埔電廠二期、梅州抽水蓄能電站二期等電力能源項目加快建設……2023年,全市製造業增加值增長8.8%,比增12.5%;工業投資和技改投資分別增長33.6%、26.1%,工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自2018年以來首次達到30%以上。

這份內力,體現在更新觀念、改革創新。

過去一年,梅州從年初就「卷」了起來,全市高質量發展暨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動員大會上,8個縣(市、區)一把手公開亮諾定下經濟發展目標,立下軍令狀。而後,市委農村工作會議暨全面推進「百千萬工程」動員大會上,各縣(市、區)又簽下工作責任書。

緊隨其後的是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的出台:鎮(街)經濟高質量發展考核辦法、「紅旗項目」「蝸牛項目」通報工作機制、「四上」企業培育工作方案,以及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等實施方案、考核辦法……

狠抓發展第一要務,全面激發內生動力,全市經濟穩住了,「進」的勢頭逐步顯現。著眼2024年,工業強市、產業興市仍是不變目標,爬坡越坎、翻山越嶺仍需練好內功。

新的一年,梅州將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在培育發展主導產業、建設產業發展平台、更加精準招商引資方面持續發力,同步謀劃儲備項目、推進項目建設、強化要素保障,以「進」的態勢夯實「穩」的根基。

外力更優

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2.3%

增速全省第五

2023年9月12日,外資企業正大康地(梅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產48萬噸飼料生產線在廣州南沙(平遠)產業轉移工業園投產,預計年產值達15億元、年稅收1000萬元。

2023年11月1日,梅州綜保區首個外資企業——加貝實業(梅州)有限公司的黃金首飾加工項目正式投產,實現梅州綜保區外資利用「零」的突破。「選梅州綜保區就對了!」從簽約到投產僅用時2個月,優惠的政策、貼心周到的服務,讓該公司負責人賀金鵬對未來充滿信心。

翻閱2023年梅州經濟「成績單」,一組數據讓人驚喜: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2.3%,居全省第五、山區市第一,增速省排名創2013年以來最好成績。

外資是加快經濟發展的有效外力,在引進技術、管理經驗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今年,梅州將實施外貿外資保穩提質行動。在鼓勵和扶持現有外資企業增資擴產,提高利用外資水平的同時,「一企一策」服務重點外貿企業,培育20家億元以上外貿龍頭企業,並做大做強電聲、橡膠、家電等傳統外貿行業,推動外貿穩定增長。

實現高質量發展,既要練好「內功」,也要借好「外力」。過去一年,《支持梅州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振興發展總體方案》(下稱《梅州方案》)獲國家批複實施,省委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於突圍路上的梅州而言,這都是前所未有、力度空前的外力加持,是重塑區域發展格局的寶貴機遇。

政策不等人、機遇不等人。如何把握機遇、接住「禮包」?梅州敢想敢幹、大幹快乾,積極爭取、奮力拚搶。

讓外力更優,梅州善謀善為,以主人翁的擔當推動《梅州方案》從「紙面」落到「地面」。

過去一年,梅州積極「跑省進京」爭取支持,制定市《實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要點,出台鼓勵類產業企業專項補助實施方案、高端緊缺人才認定補助暫行辦法等15個配套文件,並推動省出台支持梅州融灣發展的若干措施和財政政策等配套文件。另外,設立梅州(廣州)科創中心「反向飛地」,廣梅園「科創+空間」引進24家商貿供應鏈企業,梅州融灣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讓外力更優,梅州大幹快乾,以走在前列的幹勁全面落實「百千萬工程」。

過去一年,梅州以「頭號工程」力度推動「百千萬工程」,聚焦建機制、樹典型,推動縣域經濟差異化發展,2個縣(區)、9個鎮、50個村成為全省首批典型,預計凈增「四上」企業250家以上、無「四上」企業鎮(街)全部清零,縣域發展、城鎮提能、鄉村振興、城鄉融合、對口幫扶協作等各項工作開局良好。

「百千萬工程」深入實施、《關於支持梅州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振興發展的若干措施》出台、梅龍高鐵建成通車在即……政策疊加、外力更優,可以說,今日之梅州,發展其勢已成、其時已至、其興可待。

合力更強

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8.9%

居全省第一

梅龍高鐵梅州段全年完成投資25.5億元、「免費梅州」促招商引資……眼下的梅州,重大項目密集「上新」,改革舉措開創新局,發展步伐堅定有力。

事實上,經濟工作千頭萬緒,要從戰略全局出發,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工作。

如何實現綱舉目張?梅州的訣竅是:同心同向,形成合力。

重大項目是梅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和「壓艙石」,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既利當前又惠長遠。2023年,梅州積極擴大有效投資,穩步推進重大項目建設,補齊重點領域短板,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過去一年,梅州270項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88億元,梅州至龍川高鐵基本完工,武平至梅州高鐵梅江特大橋開工建設,瑞梅鐵路、汕梅(汕昆)高速改擴建和5G基站等項目加快建設,由此拉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6%,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8.9%、居全省第一。

紮實起步,向更高處攀登。爬坡過坎,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如何破題?關鍵要用好改革這一招。只有凝聚起謀事、幹事、成事的強大合力,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才能持續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實在是太快了!」收到特殊建設工程消防設計審查及「建築工程施工許可證」核發信息的興寧市某房地產公司代理人,為興寧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的效率點贊。

為解決該企業辦理施工許可材料複雜、程序繁瑣、等候時間較長等問題,興寧市政務服務中心綜合窗口工作人員建議企業方啟動聯合審批模式辦理,將質監手續和施工許可證合併辦理,將審批時間從22個工作日縮短至5個工作日以內。

在此模式下,企業只需將材料交至綜合窗口,「幫辦代辦」人員便提供全程代辦服務。僅過了3天,該企業便完成了特殊建設工程消防設計審查及「建築工程施工許可證」核發。

「極簡審批」正是梅州堅持深化改革的一個縮影。

聚焦營商環境優化,梅州建立穗梅對口幫扶優化營商環境長效機制、營商環境監督員制和通報制,創新實施「免費梅州」行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同時,深化「行政審批100%網上受理、100%網上辦結」改革,在全省率先推出2.3萬多個事項「極簡辦」,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設立登記全流程網辦率、工程建設項目並聯審批率均居全省前列。

應變局、育新機、開新局。新的一年,梅州將充分激活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貫穿高質量發展各方面,不斷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持續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加快創建省營商環境綜合改革試點,持續打造「梅州事好辦」品牌。持續抓好「行政審批100%網上受理、100%網上辦結」改革,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加力落實全域土地綜合整治「1+3+N」政策文件,探索推出更多改革模式。

數說

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408.43億元,同比增長6.5%,增速居全省第二、山區市第一,增速省排名創2000年以來最好成績

規上工業增加值286.54億元,增長8.9%,增速居全省第二、山區市第一,增速省排名創2000年以來最好成績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94.81億元,增長5.6%,增速居全省第五、山區市第一,增速省排名創2008年以來最好成績

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2.3%,居全省第五、山區市第一,增速省排名創2013年以來最好成績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2.7億元,增長10.4%,增速居全省第三、山區市第一,增速省排名創2015年以來最好成績

270項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88億元,拉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6%,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8.9%、居全省第一

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17億元;新登記經營主體4.59萬戶,總量達36.47萬戶、增長6%

全市製造業增加值增長8.8%,比上年提高12.5個百分點;工業投資和技改投資分別增長33.6%、26.1%,工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自2018年以來首次達到30%以上

金融業增加值增長7.7%,各項存貸款餘額創歷史新高,增速大幅提升、居全省前列,存貸比提高到71.9%

推進現代農業提質增效,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5.9%、居全省第五

深入實施招商引資「一把手工程」,引進項目276個、計劃總投資621.48億元,完成投資138.08億元、增長42.4%,均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聲音

梅州市政協委員羅麗平:

瞄準「五個一」

全力拚經濟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唯有用發展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才能從容應對風險挑戰,做到「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如何找准梅州發展的發力點,全力以赴、奮勇向前?梅州市政協委員羅麗平建議,梅州應從「五個一」進行發力。

一絲不苟抓作風。全市各級領導幹部要強化思想認識,切實轉變工作作風,以頭號工程的力度抓緊抓實「百千萬工程」,著力破解項目落地、工業增產、財政增收、土地增值、資金增效等突出問題。

一往無前抓經濟。一方面,要主動對接融入全省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培育「四上」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壯大主導產業規模;另一方面,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一以貫之抓招商。要打好鄉賢「親情牌」,開展「鄉賢+產業鏈」招商,引進效益高、關聯度強的優勢企業;要依託蘇區融灣先行區這一平台,發揮省市對口幫扶等橋樑作用,爭取更多扶持。

一如既往強平台。發揮梅州綜保區、跨境電商綜試區等平台作用,做大做強外貿進出口規模;同時,要優化園區產業結構,加快建設產業有序轉移主平台,打造縣域特色專業園區。

一心一意優環境。要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為投資項目開闢綠色通道,開展政企聯合活動,營造濃厚的親商重商氛圍。

梅州市政協委員、廣東盈華電子

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遠泰:

成立產業發展基金

解決企業資金需求

去年以來,梅州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牢牢扭住實體經濟、鄉村振興兩大重點,全力推進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加快蘇區振興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一定成績。但總體來看,梅州仍然存在經濟整體實力不夠強、縣域產業結構不合理、縣域工業化水平偏低、縣域園區支撐作用不強等問題。解決問題,需要梅州找准發力點,全力以赴、奮勇向前。

對此,梅州市政協委員、廣東盈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遠泰建議,梅州應從四個方面發力。一要加快成立梅州產業發展基金,發揮產業基金靈活使用的屬性,幫助解決先進位造業企業在初創及增資擴產過程中的資金需求;二是要拓寬地方政府專項債使用渠道,切實發揮政府專項債券資金在穩投資、補短板方面的作用;三是降低先進位造業民營企業銀行融資成本,健全融資助企服務長效機制,建立先進位造業民營企業融資「白名單」、政府對企業融資成立專項資金等舉措;四是加大金融機構對先進位造業民營企業貸款授信支持,加大對先進位造業民營企業貸款授信額度和續貸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