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持續圍堵中國半導體,中國抓住最後機會,擴大進口阿斯麥光刻機

美國禁令影響其10%-15%的出貨規模,中企的採購範圍則主要集中在成熟製程領域。美國以長臂管轄方式對阿斯麥下達禁令,其切入點有二。一,美國資本深入滲透阿斯麥股權結構,對阿斯麥企業行為具有影響力。二,阿斯麥在光刻機領域的地位,背後是美國主導的西方技術體系。美國可以通過技術限制、關鍵產品限售的方式卡阿斯麥脖子。美方相關做法既在攪亂產供鏈原有結構,也使受波及企業均遭受利益損失。

華為龍芯科技中芯國際等中國企業,則正為中國晶元提供自主解決方案。美國接連出台的晶元限制動作,客觀上加大了中國頭部科技企業對國產晶元的需求,以此確保穩定的供應鏈。中國芯企的崛起,為中企提供了可用的備選項,增大了中企面對西方芯企的底氣。其中一項實例是,中國頭部科技企業對英偉達閹割版晶元表現得並不感興趣。

為合於美國禁令中的性能密度要求,英偉達推出功能縮減的對華特供版晶元。中企對此反應冷淡,不乏企業透露會大幅減少對英偉達新晶元的採購。中企能做出這一反應的前提在於,英偉達產品在當下中國市場並不具備壟斷地位。英偉達原版晶元具備競爭力,是中企的第一選擇。但閹割版相較中國市場已有的自主解決方案而言,並不具備優勢。

美方禁令正在導致美企英偉達在中國市場邊緣化,為處在擴張產能階段的中國芯企讓出市場空間。中國當下是全球最大的晶元市場,2022年晶元進口規模為4156億美元。中美科技戰的相關實例表明,美國在對華科技限制上進展不順,四處漏風。其難以獲悉中國晶元產業的實際進展,限制政策落後於中國晶元的實際發展階段。華為在去年8月29日發售新機,以行動突破美國在尖端製程領域的限制封鎖。中國電動汽車產業持續發展,比亞迪在年銷售量上超越特斯拉。電動汽車車載晶元,則是成熟製程領域。

受這一局面影響,美國近期又傳出尋求發起成熟製程領域對華限制的消息。可見,美國打壓中國晶元的意願仍然濃厚,但其在晶元產業鏈上的壁壘已四處漏風。致力於科技領域自主攻堅,也在日益完善國內外市場布局的中國,有能力贏下這場美方先行發起的科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