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王健林,不走恆大老路,賣萬達廣場賣酒店,一定還錢

今日頭條首發文章,請勿搬運,違者必究

三位昔日的首富現在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運。

在2007年,碧桂園成功上市,讓楊惠妍以1300億元的身家成為當年的首富。但現在,碧桂園依然在竭力解決債務危機,他們已經得到債權人的同意,可以在3年後償還總額超過150億元的9支債券


相較之下,2017年,許家印憑藉著恆大市值的飆升,成為中國的首富。

恆大復牌後市值一直下滑,目前僅剩40多億,遠遠低於其巔峰時期超過4000億的市值。但有趣的是,在恆大上市後累計分紅的700多億中,許家印夫婦拿走了503億,這是他們真正擁有的財富。

換句話說,儘管看起來許家印似乎沒那麼富有了,但他們手裡依然有大量現金。而且近年來,他還自掏腰包拿出130億來救助恆大。那麼,真正欠下2萬億多的是恆大公司

「負債」對於老一輩人來說是個可怕的辭彙,他們往往不輕易借錢,努力儲蓄。但現在「負債」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國內80%以上的家庭都有負債。因為合理的負債不僅不會拖垮我們,還能讓我們變得更富有。這點從這些年購房的人身上就可以看出來。


除了一般人,富人中也有很喜歡負債的,尤其是房地產行業的大老闆們,比如許家印和王健林,他們倆身上都背著數千億的債務。我們說過合理的債務能讓人更富有,這些年他們多次因為巧妙運用債務成為中國首富。但隨著財富增加,他們的野心也變得更大,債務也變得更不可控,超過了他們應該有的底線,導致兩人都陷入了債務危機。

王健林兩年前面臨著超過4000億的債務危機,但他成功通過不斷賣掉手上資產來自救,到去年底債務只剩下2847億。然而,許家印卻面對著更嚴重的債務危機,高達8700多億。為什麼他不能像王健林一樣通過賣資產自救呢?

許家印早就可能意識到了恆大集團的問題。因此,自從2020年開始,他就在進行調整。但是即使他做了一些「投資」,問題依然沒解決。到了2021年,恆大的問題變得尤為突出。

當時,許家印採取了一些措施,比如規定了十年內不再購買土地,也不會低價出售土地。此外,他計劃在未來十年全面改為現房銷售,還打算把房地產業務從去年的7000多億縮減到大約2000億左右,並且轉向新能源汽車業務。

然而,他想要用新能源來拯救恆大的想法現在看來似乎只是一種幻想,沒有起到實質作用。

2022年伊始,許家印在保交樓新年開工動員大會上說了一番話:不管何時都不能賣掉公司的資產,必須小心處理資產處置中可能存在的問題,絕不能靠賣資產來還債,否則即使賣光了資產也很難還清債務。

許家印當時肯定知道不能隨便賣資產。因為那時恆大可能已經欠下了太多債務,如果當時出現擠兌,恆大的問題可能會更加嚴重暴露出來。對於當時的他來說,這種情況是不能容忍的,因為他還有許多未完成的計劃。

而恆大因為財務報告問題被暫停交易,或許給了許家印一點時間來喘口氣。

恆大欠下巨額債務,這影響到了持有恆大股票的投資者、按時交房但購買了恆大房子的人,還有與恆大有業務往來的供應商。但欠錢的是恆大,而許家印的家族卻一直在領取「分紅」。公開數據顯示,從2009年到2021年6月,恆大集團累計凈利潤達到了1733.88億元,但公司幾乎每年都大比例分紅,總計近700億元。

不過,恆大的這種分紅方式和其他上市公司有很大不同。從持股比例看,大部分分紅被許家印和一些關鍵股東「收入囊中」,總金額接近540億元。自2011年以來,許家印通過分紅已經獲得了499.81億。此外,有報道稱許家印與丁玉梅離婚,引發了網友們的質疑,他們懷疑這是一種名義上的離婚。今年8月16日,有關「許家印離婚」的消息在網上廣泛傳播。


中國恆大在8月14日的公告中將丁玉梅女士定義為「與公司及其相關人士無關的第三方」,並沒有像之前那樣列舉她是許家印的配偶。

有分析人士指出,許家印通過與丁玉梅進行技術性離婚,已經將部分資產轉移到國外。


自從去年與妻子離婚以來,許家印就知道自己將面臨怎樣的結局。他一方面為兒子購買了價值23億的信託基金,同時安排前妻留在香港待命,隨時準備消失。

現在看來,許家印的計劃都實現了。經過兩年的等待,他終於達到了自己的目標。官方最終忍無可忍,放下了一道鐵幕,一個時代也就結束了——房地產界最大的「潮流領袖」為中國房地產的黃金時代畫上了終結符。


在恆大危機爆發的這兩年里,許家印演繹了一場長達兩年的戲碼——公開場合從不示弱,高喊「保交樓」的口號;同時私底下秘密調走資金,以個人犧牲為代價,維繫了全家的榮耀和財富。

特別是在第一年恆大危機爆發時,每個月都有關於許家印的報道,宣傳他賣掉房產、汽車以籌集資金還債,並經常在內部演講以鼓舞員工的士氣。

比如在恆大理財陷入兌付危機時,許家印公開表示:「我可以一文不名,但恆大的投資人不能受影響。」他表現得像是隨時準備用全部家產償還債務。

但實際上,許家印的妻子在危機爆發前偷偷提前兌付了2300萬元。就連老闆都這樣,更不用說恆大的高管們了。他們瘋狂地趕在最後時刻兌付,吸干投資人最後一點「骨頭」,然後宣告倒閉。

其實,過去兩年受到疫情影響,很多實體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曾經的商業大亨王健林也在經歷難關。有機構估計,萬達在今年第一季度就虧損了55億元。

相比於許家印轉移資產的做法,王健林選擇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他真的在努力購買資產以求生存,同時堅決還清欠款。曾在2013、2015和2016年三次成為首富,號稱要「賺他一個小目標」,但今年以來,王健林一直在出售資產,用各種方式籌集資金。

幾個月過去了,王健林瘦了不少,經歷了又一次循環,萬達集團似乎再次面臨著巨大的麻煩。一方面是珠江萬達IPO進展不順利,暫時無法籌集到資金;另一方面是大量債務即將到期,需要馬上償還。

面臨著前後兩頭受困的壓力,王健林最近一直在拋售他手上的資產,希望換取現金,以便為萬達爭取更多時間。

從今年7月開始,萬達已經三次減持旗下公司的股權,總共獲得了67.66億元的資金。最近一次是在7月20日,北京萬達文化和上海儒意簽訂了股權轉讓協議,後者以22.62億元的價格買下了北京萬達投資有限公司49%的股份。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儒意的主要股東是騰訊集團,這也算是馬化騰再次支持王健林度過難關。

儘管暫時解決了一些問題,但王健林還會面臨更多麻煩。

以前王健林可是個大手筆,買了很多東西,從大樓到足球隊,財大氣粗。但這些投資並沒有如他預期般帶來回報,反而導致萬達集團的資金鏈越拉越緊。到2016年年底,萬達要償還的銀行貸款就高達499億元。

為了還債,萬達不得不將13個文化旅遊項目和76個酒店一起賣給了融創,本來總投資高達4840億元的資產最終只賣了632億元。

這次的大規模出售不僅挽救了當時瀕臨崩潰的萬達,還加速了萬達向輕資產模式的轉變。

六年前那場價值600多億元的大規模出售資產的舉動讓人對王健林的救急之策刮目相看。當時國內房地產市場急速降溫,房地產商的日子變得越來越難熬。王健林果斷賣掉資產,被很多人看作是預見了未來的智慧之舉。尤其是在2021年重返億萬富豪榜,被認為是王者的再度歸來。

但實際上,這些年來前首富的日子並不好過。最近,萬達再次公開出售資產,暴露了公司債務危機的嚴重性。

然而,這還不是讓王健林最頭痛的事情。

畢竟,債務可以通過一些調整來處理,但萬達與投資人簽訂的對賭協議是個硬傷。根據協議,如果今年萬達商管無法上市,王健林得花440億現金回購投資人手中的股份。這440億對於萬達來說是最後的巨大壓力。

所以對王健林而言,現在萬達絕不能出任何差錯,上市必須成功,不能失敗。

為了在今年內完成上市目標,王健林必然要在股價上做出一些讓步。能否獲得證監會批准在年底上市,將是決定萬達未來命運的關鍵。對此,王健林肯定會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