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孫立平:僅僅是信心的問題嗎?在兩個說法的背後

來源:老孫薦讀

作者:孫立平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圍繞當前的經濟走勢,人們將主要注意力集中到兩個地方。一個是企業的投資,一個是居民的消費。於是,就形成了兩個相當流行的說法。第一個說法是,為什麼企業不貸款不投資,原因是企業家的信心問題;第二個說法是,為什麼居民消費不踴躍,是因為消費者的信心和預期問題。


我承認,這兩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甚至我本人過去也曾無數次強調過這個因素,信心和預期確實是大問題。但我還是要說,這後面還有著更深層的東西。


先說企業缺乏貸款和投資的積極性問題。經常聽到有人說,現在企業貸款、投資的積極性不高,原因就在於企業家的信心和對於未來的預期。這當然是沒錯的,但問題是,就算信心的問題解決了,你讓他去投資什麼?現實是,房子房子過剩,汽車汽車過剩,家用電器家用電器過剩,生活用品生活用品過剩。舉目各個行業,不過剩的行業有幾個?有人會說,那還有新能源、半導體、人工智慧啊。但且不說這些行業中已經存在的擁擠和過剩,就算有機會,空間能有多大?又有多少企業能夠染指?

再說消費疲弱的問題。疫後消費在恢復,這是一個事實,但恢復得比較緩慢,人們在消費上比較謹慎,也是事實。究其原因,當然與就業和收入的狀況直接相關,據此說是信心和預期的問題,當然是有道理的。但問題也遠非僅此而已。這幾年我一再講,過去這幾十年我們正好趕上了世界上機電技術革命大規模轉化為一系列家電產品,並由此引起一場大規模消費革命的過程。由此便有了一場持續幾十年的大規模集中消費。但到現在,這個過程可以說基本結束了。不但結束了,而且,第一,這幾十年的消費已經處於過度狀態;第二,過去這些年消費的主要是耐用消費品,什麼是耐用消費品?就是買來可以用一陣子,短期內不用再買了。


因此,今年以來,我反反覆復地在強調一個問題:我們現在面對的真正問題是過剩。意識到這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這樣看問題,從短期來看,我們需要有一個階段性思維和周期性概念,順應周期,避免因目標不切實際而導致折騰。現在輿論上有一種燥熱的情緒,出大招、強刺激、拼經濟的說法不絕於耳,人們期待前些年那種熱火朝天的局面再現。但正如前面的分析所表明的,現在的問題,其實不是拼不拼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扎紮實實解決上面所說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不是用大招狠招能奏效的。在這種情況下,明智的做法是順應周期,一方面修養生息,一方面解決深層的問題。


如果不顧客觀規律,強行而為,最後很可能變成一場折騰。因為按照這些專家們的思路,所謂的大招和強刺激,都需要通過貨幣的增量來實現。我們都知道,在現在的情況下,最後可能帶來的結果是什麼。


從長遠來看,要進行結構性改革,實現從投資主導型發展模式向消費主導型發展模式的轉變。在全面過剩的背景下,投資主導型發展模式已經走到盡頭。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實現發展模式的一次重要轉變,即從投資主導型模式向消費主導型模式的轉變。正如克魯格曼所說,中國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要以不斷增長的消費替代不可持續的投資。


而要形成以消費為主導的發展方式,最現實的是要解決兩個問題:


第一,收入分配向居民傾斜。一個國家一年創造的財富,主要由三家來分:政府、企業、居民。長期以來,我國居民所得的分配比重,明顯低於國際平均水平。這是阻礙居民消費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要形成旺盛的消費力,必須改變國民收入的分配結構,提高居民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我們過去比較重視個人間貧富差距的問題,這當然是對的。但從促進消費的角度說,國民收入如何在政府與居民間分配,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


第二,把就業放到優先地位。而要促進就業,一是要促進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的發展,因為能夠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的是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二是要兼顧產業升級與就業。前一段時間,中國首富鍾睒睒講了一個觀點,中國現在最需要的是升級而不是轉型。作為一個企業家,他說的轉型和升級的概念可能不是嚴格學術意義上的,但我理解他的意思是,產業升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儘管產業升級是未來的方向,但對能夠吸納大量就業的所謂低端產業也要同時加以保護,從而在產業升級與就業之間保持一種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