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國家火炬創新創業園E座,堪稱佛山高新區禪城園(下稱「禪城園」)的科創「最強大樓」。
20層,有研(廣東)新材料技術研究院(下稱「有研廣東院」)落戶一年多,從全國各地引進了一大批博士、碩士,籌建近2萬㎡的研發和工程化基地,正加緊圍繞新能源、微電子等六大前沿技術方向發力,搶佔行業制高點。
而在2-7層,廣東省科學院佛山產業技術研究院(下稱「佛山產研院」),更是引進了多個院士科技成果落地,孵化了70多家高科技企業,今年剛獲評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不僅如此,這棟大樓還累計孵化出77家科技型企業,引進6名國內外院士、160多位博士。
大樓強大實力背後,是像有研廣東院、佛山產研院等新型研發機構、科技成果產業孵化基地等創新平台的賦能帶動,培育出一批科創新力軍。以這些平台為抓手,禪城園正積極打造創新驅動引領區,為禪城打造創新中心強核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佛山國家火炬創新創業園E座,是佛山高新區禪城園科創資源最集聚的大樓。 南方+ 羅湛賢 拍攝
技術引領
央企+地方搶佔行業前沿
去年6月註冊成立,10月辦公場地投用;今年5月南庄電池檢測基地投入使用,6月獲批設立廣東省博士工作站,8月園區研發場地正式啟用,二期項目正推進中……入駐禪城園1年多來,有研廣東院的建設一直緊鑼密鼓。
有研廣東院由有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有研集團」)與廣東省科技廳、佛山市政府、禪城區政府四方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是央企在粵港澳大灣區登記的第一家事業單位型研究院,創造了一個新的央企與地方合作樣本。
有研集團是國資委直管的90餘家央企之一,也是中國有色金屬行業綜合實力雄厚的研究開發和高新技術產業培育機構。這家站在行業前沿的領軍企業,為何會選擇佛山、落子禪城?
「有研集團數十年的技術和資源積累,能夠與佛山的產業轉型方向最大限度地契合。」有研廣東院相關負責人說。廣東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中,14個與有色金屬材料相關。而佛山作為製造業大市,對有色金屬材料的應用更有廣闊的市場需求。
禪城是佛山的中心城區,市場活躍度高、營商環境良好、政府服務高效是吸引有研集團落戶的關鍵要素。
「當地對創新的投入很大,我們感覺這裡會有很好的發展機會。」上述負責人表示,通過將有研集團的科技創新、產業發展與廣東的區域經濟發展有機融合,解決新材料「卡脖子」問題。
作為行業技術「執牛耳者」,有研廣東院的定位非常高,確立固態電池研發、燃料電池研發、氫能材料與技術研發、先進電子功能材料研發、動力電池檢測、有色金屬新材料新技術拓展研發等六大研發方向,並從全國各地引進了一批核心高端人才,目前博士、碩士比例達60%。有研集團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副主任、國家工程技術中心主任也專門從北京抽調過來,支持廣東院的建設。
旨在推動地方產業結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有研廣東院的技術布局,既領跑於行業前沿,也十分切合區域發展實際。
有研廣東院從全國各地引進了一大批博士、碩士,籌建近2萬㎡的研發和工程化基地。 南方+ 羅湛賢 拍攝
以佛山大力發展的氫能產業為例,一些方面處於國內領先,但氫燃料電池車仍存在氫能安全存儲及供應的難題。
對此,有研集團早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開發高安全的固態儲氫材料,掌握了低壓儲氫成熟技術,能有效破解產業發展的技術痛點。有研廣東院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已與行業多家頭部企業,其中也包括多家佛山當地企業形成合作,並斬獲多項訂單。
除此之外,圍繞燃料電池、微電子等領域,有研廣東院也積極對接國星光電等本土的龍頭企業的合作需求,並在南庄研發基地開展新能源動力電池檢測服務能力建設,正在拓展珠三角主機廠及動力電池企業測試驗證服務業務。
隨著業務逐漸鋪開,有研廣東院對在禪城園的未來充滿期待。「力爭形成一批世界級原創科技成果,支撐一批戰略性地方產業集群,培養一批高素質科技創新人才,孵化一批前沿性專精特新企業。」
科創孵化
技術經紀人推動科研產業化
就在有研廣東院摩拳擦掌之時,佛山產研院已經在禪城園紮根了4年,孵化出碩果累累。
佛山產研院是廣東省科學院與佛山市政府共同建立的科技創新孵化產業基地,也是省科學院在省內設立的首個地方產業技術研究院。
與有研廣東院不同,佛山產研院實行「省院主導、政府支持、院市共建、市場運作」運行模式,基於產業鏈、加速創新鏈、融入資本鏈、落實政策鏈,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及產業化。
圍繞佛山產業優化升級的重大技術需求,整合廣東省科學院及國內外戰略性、前瞻性、顛覆性優勢創新資源,佛山產研院聚焦智能製造、電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健康四大領域,建設國際科技創新孵化產業基地。
經過4年的探索積累,如今,佛山產研院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技術育成孵化和科技服務體系。
佛山產研院是廣東省科學院與佛山市政府共同建立的科技創新孵化產業基地。 南方+ 羅湛賢 拍攝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佛山產研院先後設立院士創新成果轉化中心、中國-白俄羅斯產業技術聯合創新中心、中國-烏克蘭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功率半導體可靠性檢測中心、微特電機技術研發中心等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儲備了強大的技術資源。
佛山產研院先後設立中國-白俄羅斯產業技術聯合創新中心等平台。受訪者供圖
以禪城園為核心陣地,佛山產研院搭建了「創意咖啡-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的全鏈條孵化載體,總面積近4萬平方米,目前已有70多家企業和科創團隊進駐。
佛山產研院還對海內外的科創團隊給予股權融資支持。該院的天使投資資金和產業發展基金,已投資中科雲圖、中科諦聽、能芯科技等2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
股權投資只是第一步,在佛山產研院副院長殷紅軍看來,更為關鍵的是,對參股企業開展的「陪伴成長式」的服務。
2020年,殷紅軍引進其在西安交通大學的校友到佛山產研院創辦佳沃德科技有限公司,幫助公司設計股權結構、治理架構以及產品開拓等。在廣東省科學院機制體制創新的支持下,殷紅軍更是跟投了該公司,進入公司董事會,與企業共進退。
「有了利益捆綁,我們更有動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如今,殷紅軍以充當連接科學家與產業、市場的技術經紀人為傲,並致力於在佛山產研院打造一支專業的技術經紀人隊伍。
完整的孵化鏈條和技術經紀人的助力,吸引眾多高精尖的科創團隊、項目青睞。目前佛山產研院已引入中國科學院院士周成虎,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克崧、吳清平、潘復生及烏克蘭國家科學院院士伊戈爾·克里夫等院士科技成果落地。
科技成果的轉化也催生了一批科創生力軍。去年,該院在孵企業產值達1.33億元,其中中科雲圖的估值達10億元,還有一批估值超億元的高成長高科技企業。
集聚成勢
政策發力打造創新驅動引領區
從有研廣東院到佛山產研院,他們所身處的火炬園E座,正成為禪城科技創新資源最密集的平台高地。
目前,該大樓建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廣東省高水平創新研究院、省博士工作站、佛山市博士後創新創業大賽成果轉化基地等平台。
在平台帶動賦能下,累計孵化出77家科技型企業,引進各類高水平人才200餘名,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加拿大兩院院士1人、烏克蘭國家科學院院士1人,博士164人。
日前,禪城區委與佛山市人才集團聯合共建的禪城區人才園區暨禪城區科技服務工作站也在火炬園正式揭牌,是禪城人才企業和人才集聚密度最高的園區,也是全區科技創新的高地。
日前,禪城區委與佛山市人才集團聯合共建的禪城區人才園區暨禪城區科技服務工作站也在禪城園正式揭牌。 南方+ 羅湛賢 拍攝
從更大的範圍來看,禪城園加快構建科技創新及產業孵化體系,羽翼逐漸豐滿。
如今,園區擁有各類研發機構110多家,其中研究院所20家,省級及以上重點實驗室2家,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地方聯合實驗室(工程中心)1個,新型研發機構5個,為佛山製造提供有力的科研支撐。
園區還培育出創新創業服務機構32家,其中科技企業孵化器17個,眾創空間10個,國家大學科技園1個,國家級示範生產力促進中心1個,國家技術轉移機構2個,國家級產品檢驗檢測機構1個,助推科技成果產業化落地。
此外,園區還引入了佛山市功能高分子材料與精細化工品專業中心、佛山市環保技術與裝備研發專業中心等機構,為企業提供科研、創新、檢測等科技服務。
為了推動科技創新資源集聚,佛山高新區還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比如,對獲得前沿技術應用場景試點示範項目認定的企事業單位,最高獎勵100萬元;對高技術產業化創業團隊最高給予800萬元扶持。科技創新服務機構、科技孵化器以及獲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項目資助的單位也可獲得補助。
展望未來,在佛山「515」高質量發展布局中,禪城肩負著打造創新中心強核的重任。「禪城需要通過一些大載體、大平台、大項目來支撐全市的高質量發展。」佛山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上,市委書記鄭軻提出了禪城創新發展的新思路。
如今,禪城園正扛起大旗,以有研廣東研究院、創新葯轉化醫學研究院及生物醫藥產業公共服務平台等為抓手,加快打造創新驅動引領區。
有研廣東院相關負責人希望,園區能營造更豐富多元的創新創業環境,提供更多有力的政策,引導支持研究院與地方產業的對接合作,促進科技成果孵化轉化及對傳統產業的升級支撐。
我們也期待,禪城園能成為創新中心強核的砥柱中流,創新要素越來越豐富、人才團隊爭相湧入、創新體系愈發完善,在佛山高新區「一區五園」中脫穎而出,爭當科創示範。
【南方日報記者】羅湛賢
【作者】 羅湛賢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