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觀察 | 跨國車企加速中國本土化

10月11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最新產銷數據顯示,2022年1——9月,我國汽車產銷分別達到1963.2萬輛和1947萬輛,同比增長7.4%和4.4%,增速較前8個月擴大2.6個百分點和2.7個百分點。

中國不僅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也是消費需求最多樣、技術創新最活躍的市場之一。對於跨國車企而言,在中國取得成功,必須更好滿足中國市場實際和中國消費者需求。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調研發現,從通過合資或獨資企業引入成熟產品,到開設研發中心推出符合中國市場需求的產品,再到加入當前如火如荼的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戰場,跨國車企在中國的本土化進程愈發深入。

記者 | 李松

本文轉載自瞭望客戶端,原文首發於2022年第44期《瞭望》,標題為《跨國車企加速中國本土化》。

林肯豪華品牌的中國元素

8月26日,2022成都國際車展在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正式拉開帷幕。車展迎來了德系、美系、法系、日系、韓系及合資、自主等128個國內外汽車品牌參展,展出車輛約1600輛,展會規模達20萬平方米。

在車展上,跨國車企推出不少本土化新車。其中,林肯品牌首款美式超豪華全尺寸SUV——林肯領航員壹號,因將中國傳統文化精華融會貫通,備受關注。

即將上市的林肯領航員壹號

作為一款定製車型,該車基於領航員長軸總統版打造,在細節之處進行了專屬化升級。

記者了解到,在對美式豪華持續深耕的同時,領航員壹號在設計中融入了大量中國文化元素。最顯眼的,便是上紫下藍的雙色車漆,和梵海藍一同出現的是寓意著「紫氣東來」的至尊紫。與之相呼應的,還有銀紫雙拼色22英寸超大輪轂,以及紫意盎然的傳爵紫內飾配色。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壹」是數之始,紫氣是祥瑞之氣。林肯領航員壹號融匯「至尊紫」視覺元素,品位獨到。

除了命名,這款車的內部設計也融入了「天圓地方」的傳統設計:方正又圓通,既有理性的空間質感,又具有感性的生活美學。

多位業界人士認為,這款追求中國本土化的林肯領航員壹號,從命名到設計,體現了對中國市場的重視與用心。

跨國車企中國本土化軌跡

縱觀全球汽車市場近幾十年的發展,一個十分明顯的趨勢是,越來越多的跨國車企,不斷加速在中國的本土化轉型。

2022年以來,大眾、賓士寶馬特斯拉等多家跨國車企紛紛表示,將加強中國本土化研發和運營。

「世界上少有市場能像中國市場這樣,促使跨國車企在車型設計開發本土化方面做出如此巨大的努力。」資深媒體人何侖認為,「中國消費者對汽車的功能和審美有著自己的特殊需求,而且數量龐大。」

記者回顧跨國車企中國本土化的歷史,能清晰地看到一條國際品牌車型設計開發中國本土化的成功軌跡——

1995年上市的桑塔納2000是國際品牌車型設計開發中國本土化的第一列,主要是在原型車基礎上,將整車加長108毫米,大幅度提高了後排空間。隨後是1999年下線的第一款與國際市場同步的豪華車——奧迪A6,比原型車加長90毫米。這是深諳中國消費者需求的中方合作夥伴和對汽車設計開發高度自信的德國人經過激烈爭論後,才爭取到的90毫米。桑塔納2000和奧迪A6都獲得了巨大成功。

此後,隨著跨國車企對中國消費者需求特點的進一步了解,國際品牌車型設計開發本土化從加長、增加中國本土專屬配置,升格到了整車開發,一些為中國市場全新設計和開發的「專屬車」相繼問世。隨著奧迪、寶馬、賓士先後開發的三廂版緊湊級豪華轎車先後上市,國際品牌車型設計開發的中國本土化似乎到頂。再往上針對中國市場設計開發更高級別、更高檔次的國際品牌車型,市場風險大。

但中國市場就是具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吸引力,以至於賓士非要冒險在它頂級的S級轎車上動刀,為中國市場打造專屬的梅賽德斯-邁巴赫S級轎車(2015年上市)。與此前那些國產的國際品牌中國市場專屬車型不同,這款車在德國生產,是一個國際豪華車品牌的旗艦車型。

於是,如法炮製的新旗艦SUV——梅賽德斯-邁巴赫GLS,來了;類似的奧迪品牌新旗艦——奧迪A8L Horch創始人版,來了;如今,中國市場專屬的林肯旗艦系列的旗艦車型——領航員壹號,也來了。

把國際品牌頂級車型設計開發的中國本土化,提升到藝術層面,林肯領航員壹號的未來,還有待市場檢驗。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在中國這樣一個體量和需求多樣化的大市場上,一切皆有可能。

融入文化是更高級的本土化

近年來,中國汽車市場變革加速,新能源汽車產銷持續大幅增長,比亞迪等中國自主品牌車企迅速崛起。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新能源汽車上半年產銷量分別達266.1萬輛和260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18.2%和115%,市場佔有率達21.6%。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豪華車市場銷量提升,新能源車在豪華車市場中的滲透率也明顯增長。汽車之家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高端新能源車銷量有望突破100萬輛,佔據新能源整體銷量的20%。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中國人對汽車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中國汽車市場正在告別「躺著也能賺錢」時代。以新能源汽車為例,目前中國主流乘用車車企的新能源表現日益走強,絕大部分主流車企新能源車銷量已經突破月銷2萬輛。如果國內外車企不能抓住這一機遇加快變革,很有可能失去相關市場份額。

有關專家表示,目前跨國車企在華本土化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它不同於以往「縫縫補補」的輔助性修飾和開發,而是要從根本上重構體系,保持與中國的與時俱進。畢竟,在人機交互、語音識別、電池儲能等領域,中國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由中國引領的新能源化、智能化的汽車產業方向越來越明晰,市場規模也呈現出快速擴大之勢,由此帶來的一個顯著變化是,各大跨國車企均在主動調整戰略,積極布局,以應對中國車市的新變化。

這也進一步印證了多年來跨國車企的本土化邏輯——每當中國消費者需求發生變化時,便儘快開發設計出更能順應變化的車型。

如何才能持久抓住中國消費者的喜好?怎樣才能實現由被動滿足需求到主動引領需求?這是未來跨國車企本土化要回答的問題。

業界人士認為,對跨國車企而言,真正持久的本土化,不只紮根中國市場,帶來汽車製造領域的貢獻,更要融入中國文化,成為其中的一部分,這樣的本土化才是更高級的本土化。在這方面,林肯領航員壹號無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

跨國車企的殼,或許將孵化越來越多的「本土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