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 出彩中原 //創新引領新賽道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樊霞 通訊員 何島 段同川

煉鐵鑄鋼60多年的濟源鋼鐵集團,率先邁入了納米新材料的微觀世界。「同齡」的豫光集團,以世界最大的鉛冶煉企業、中國最大的白銀生產企業的「身份」,憑藉銅箔「名片」,一腳踏進5G時代的新能源領域。

傳統支柱產業轉型升級,傳遞出濟源跨越發展的決心和信心:優勢再造,換道領跑。

以創新謀發展,以創新謀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濟源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加快培育創新主體、創新平台、創新人才、創新生態,持續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調結構,促轉型,爬坡過坎,逆勢奮進,推動濟源由原材料大市向新型材料強市轉變,為奮力建設創新型高品質現代化示範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濟源蓄勢賦能。

創新驅動提升發展能級

濟源因工業而強。從「五小工業」起步,到如今進入全國百強工業城市,入選全國首批科技領軍人才創新驅動中心城市,濟源一直把創新擺在高質量發展的邏輯起點和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

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居全省第4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增速連續5年全省第一;納米材料中試基地成為全省首批8家中試基地之一;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33%,成為產業發展中堅力量……

成績背後,是濟源工業不斷推進科技創新的鏗鏘腳步。

近年來,濟源以創新為引領,圍繞打造豫西北科技創新高地這一目標,加快提升主體培育、平台建設、機構建設、人才引進的「四個一批」建設水平,建立黨政「一把手」抓創新的工作機制,全力做好頂層設計,營造創新驅動的優越環境。

濟源市委書記史秉銳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強調推進科技創新,重在構建創新體系。濟源紮實推進「1+1+N」工作部署,以科技創新綜合配套改革為動力,以科技對外開放合作為抓手,全面推進政、產、學、研、金、服、用深度融合,提升濟源創新發展能級。

濟源市市長庄建球強調大力提升科技研發能力,狠抓創新平台,以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中試基地、新型研發機構為建設重點,打造「0-1-N」創新鏈條。

「人才興濟33條」出台、「智慧濟源」加快建設,濟源密集發布關於創新驅動引導、項目布局管理、科研自主許可權、人才培育建設的一系列政策,著力打造創新發展「政策梧桐」,營造全社會科技創新良好氛圍,也激活了引領科技高質量發展的一池春水。

打造高端創新平台。濟源高度重視創新平台和載體建設,推動創新要素從分散轉向高效聚合。目前濟源省級創新平台及載體數量已達到94家,重大新型研發機構數量處於全省中上水平。

抓創新主體,濟源大力實施創新型樹標引領行動、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春筍」計劃,建立創新龍頭企業和「瞪羚」企業為引領的創新型企業集群,積極培育壯大「專精特新」企業。

正是得益於如此濃厚的創新氛圍,濟源「創新驅動多擎發力」。豫光金鉛、金馬能源等3家企業進入河南省製造業頭雁企業,特殊鋼材料創新中心成為省製造業創新中心。111家企業通過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達到73.2%,年底實現可研發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

轉型發展推動產業升級

近年來,濟源高質量發展考核多次在全省名列前茅。作為重工業比重大、資源能源消耗多的城市,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奮力邁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這道坎,濟源認準方向,精準發力——

濟源將先進位造業作為轉型發展的主攻方向,始終緊盯世界科技發展前沿,聚焦「卡脖子」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凝練一批重大課題,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加快完善創新鏈條,推動「優勢產業→未來產業」「優勢技術→轉化孵化→未來產業」轉變,加快現有產業未來化和未來技術產業化,搶佔產業發展制高點。

瞄準高端新材料,濟源以骨幹企業為依託,積極實施智能化、綠色化和技術化「三大改造」,加快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向先進有色金屬材料、先進鋼鐵材料和先進化工材料提質發展。

圍繞濟源鋼鐵(集團)、中原特鋼的先進鋼鐵材料延鏈補鏈,濟源鋼產品深加工產業園已形成年150萬噸深加工能力,發展機械裝備、汽車及其零部件、線材深加工三大核心產業集群,打造千億級鋼鐵產業集群,成功走出一條「專精特新」之路。

基於對市場的準確把握,豫光集團、華能沁北、聯創化工、濟煤能源、中聯水泥、豐田肥業等龍頭企業,以「鉛、鋅、銅、銀、稀貴金屬冶煉加工及有色新材料」為主鏈,以「廢棄資源循環利用」和「綠色建材」為輔鏈,耦合共生的有色金屬循環經濟產業集群。有色行業現已擁有液態高鉛渣直接還原等核心技術和獨立知識產權專利281項,參與起草國家、行業標準制修訂22項。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濟源大力發展納米新材料、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綠色環保、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2022年濟源納米新材料產業集群入選全省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已經形成「小試+中試+初創孵化+產業化」的全鏈條遞進式產業發展新模式。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9.7%。

加快布局前沿新材料、制氫與儲氫、碳捕集工程等未來產業,搶跑數字經濟、高端儀器儀錶製造、3D製造、光電材料等新賽道。豫光金鉛建設的高純砷、高純銀粉項目,廣泛應用在二代三代半導體材料上。沁北電廠、中聯水泥實施的碳捕集工程項目,年可捕集CO250餘萬噸。金馬能源發展液態可燃氫和氫氣配套儲運加註項目,可為我省氫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提供氫能原料。

如今,憑藉科技創新注入新動力,濟源工業低碳綠色發展勢頭強勁。中原特鋼ZYSCO數字化工廠、金馬中東能源巡檢機器人等15個智能化技術改造項目上馬;聯創化工5家企業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萬洋肥業、萬洋綠能、豫光股份3家企業6個產品成為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2個開發區成為國家級綠色園區;豫光股份、金利金鉛8個項目抱團申報省級「綠色發展領跑計劃」項目;清水源18萬噸水處理劑擴建等5個技術化改造項目實施……

這些產業轉型升級標誌性工程,無疑將成為濟源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強發展後勁的有效載體。

制度創新加快成果轉化

「工藝流程不斷優化,新材料帶來新改變、新技術有可能創造新奇蹟。」36歲的吳艷新是豫光集團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主要從事複雜難處理物料高效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的工程化研究。來濟源工作9年,他已經把濟源當做了第二故鄉。

吸引人才、讓人才留下來,創造寬鬆的科研環境,需要制度保障。濟源用好先行先試政策,聚焦科技計劃管理、科技開放合作、科研人員許可權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加快一攬子科技創新綜合配套改革。

「做好科技體制改革,關鍵是加快政府職能由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進一步突出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解放生產力,調動積極性。」濟源示範區工業和科技創新委員會主任李軍華說。

作為我省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市,濟源率先在全省啟動科技體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引入科技計劃項目委託第三方管理,提高了財政科技經費使用效率,促進了產業升級、創新聚變;在全省率先建立科技計劃項目管理地方標準。有效減輕了科研人員申報負擔,提高了項目服務能力和管理效率。

濟源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成效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與支持,綜合改革經驗在全省科技系統推廣。

科研成果轉化成生產力才是目的。濟源出台政策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充分發揮省級技術轉移示範機構作用,依託高校促進優質科研成果轉移轉化。

科技力量不僅引進來,還要「走」出去。為彌補科技資源的不足,濟源積極打造科技對外合作共贏平台,構建多層次創新資源充沛地區間合作,爭取更多的創新要素資源向濟源集聚,提高濟源創新創業活躍度。

目前,濟源企業與省內外高校院所的產學研用合作持續深化,建成河大納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河南聯創鄭大綠色催化研究院、「清水源—鄭州大學生態環境研究院」等一批企院合作機構。國家煤礦用防爆電器檢測中心、納米雜化材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等紛紛落戶濟源。加快了先進科技成果在濟源的轉移轉化。據統計,僅2022年上半年,全市已登記技術合同項目66條,技術合同登記額14072萬元。

優化營商環境助企行穩致遠

改革創新,是濟源工業韌性十足的內生動力,企業則是創新主體。濟源把改善軟環境、提升軟實力納入推動工業經濟發展的「規劃圖」和「施工圖」,取得了顯著成效。

面對疫情反彈的巨大壓力和嚴峻複雜的內外部發展環境,濟源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工業企業惠企紓困工作的若干政策》,從強化政策支持、降低物流成本、推動項目建設等九大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操作性強、政策含金量高、扶持力度大的政策舉措,加快各項惠企紓困舉措落地落實。

突出項目為王,滾動推進「三個一批」、深化「萬人助萬企」活動,建立工業行業「四保」企業白名單服務保障機制與對接聯繫機制,創新開展「企業服務連心橋」活動。多措並舉盤活閑置低效資產,全市已盤活工業項目85個,有效進行了資產整合,形成了強大的經濟新動能。

圍繞企業所急、所需、所想、所盼,靶向發力、精準施策。濟源建立政企雙向互派幹部、企業首席服務員機制,實行重大項目「項目專員」制度,及時有效解決企業反饋生產經營問題,聘請專業團隊,為企業發展把脈問診,「一企一策」制定轉型發展方案。

對小微企業用電實行階段性優惠,對納稅人提供公共交通運輸服務取得的收入,免徵增值稅;保障重點項目用地,積極爭取用地指標和盤活存量資源……濟源堅持以營商環境的「優」、激活市場主體的「活」,帶動經濟運行的「穩」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進」,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放眼今日濟源,創新力量磅礴,科技創新體系形成,企業創新敢為敢幹,科技成果累累。

展望未來,當奮楫篤行,蕩舟激流。立足科技創新潮頭,濟源再啟轉型發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