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未來幾年最有成長空間的賽道:汽車晶元的投資邏輯和核心標的

今天要研究的是未來幾年最有想像力和成長空間的賽道,新能源車+半導體=汽車晶元。

這段時間半導體砍單、海外MCU價格大跌的新聞層出不窮,可嚇壞了國內的半導體投資者。

其實大可不必,國產半導體的投資邏輯與國外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目前國產半導體最大的邏輯是很多細分晶元領域,國外巨頭的市場份額還是七八成,國內廠商的替代空間還很大

再者砍單和降價掛鉤的主要是消費電子(手機、電腦)等相關的晶元,而汽車晶元是純粹的增量市場,增量代表著業績和估值的戴維斯雙擊。


投資邏輯


1.汽車晶元的投資邏輯:

量價齊升:電動化和智能化的產業趨勢下,汽車晶元增量空間巨大。

量增:電動車半導體含量是燃油車的2倍,智能車半導體含量為8-10倍。


2020年全球約需要439億顆汽車晶元,2035年增長為1285億顆。

價增:2020年全球汽車晶元價值量為339億美元,而2035年預計為893億美元。

2021年全球汽車半導體市場約為505億美元,預計2027年汽車半導體市場總額將接近1000億美元,2022-2027年增速保持在30%以上。


中國車載半導體市場穩步上升,2020年約1000億人民幣。

總之,汽車晶元是未來10年的高景氣賽道,量價齊升,幾千億的賽道必將誕生10倍,甚至幾十倍的超級大牛股。

新能源汽車上的國產品牌已經崛起,但是汽車晶元的國產化率不足10%,這是被人卡住蛋,相當危險的事情。

扶持國內的汽車晶元廠商是當務之急,這既符合國家戰略,也是逆全球化下的最優選擇。

確定性的超級賽道,剩下的問題就是如何挑選出有核心競爭力的優質公司。


2.汽車晶元的核心標的:

目前汽車半導體可以分為主控晶元、功率半導體、模擬晶元、存儲晶元和感測器。

不同於現在的消費電子砍單、MCU降價,汽車晶元總體是緊缺的。

主要是因為疫情後的汽車需求回補和新能源汽車需求不斷超預期,以及汽車智能化的不斷推進。

目前汽車晶元最緊缺的是功率半導體、主控晶元和信號類晶元。

我們再來看看具體的國產率、技術差距、緊缺程度以及國內廠商的布局情況。

細分領域來看,我們在控制類晶元的自主率不到1%,感測器4%,功率半導體8%,通信3%,存儲器8%,國產化空間巨大,隨著國內廠商技術的推進和導入,國產化進程加速。

技術上看控制領域:MCU等通用晶元高度壟斷,前三大市場佔率約七成

感測器:在車身感知領域,國外企業高度壟斷,前三大市場佔率七成以上,國內基礎不足。

功率半導體:IGBT/MOSFET領域與國外相差較大,國內在功率分立器件和模塊領域更為擅長,化合物半導體領域國內正在布局。

存儲器:存儲器屬於車用半導體增量市場,主要被美光三星等壟斷,國內車用SRAM,立基型DRAM等環節有基礎。

汽車晶元目前基本都是海外巨頭牢牢把控,國內廠商正在突破,對於真正有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的晶元廠商,機會是很大的。

緊缺程度看,功率半導體比較緊缺,國產替代進程也是最快的,頭部企業技術上已經不遜色於國際巨頭。

國內廠商不斷取得技術突破,目前正在導入階段,可以關注技術領先的斯達半導、時代電氣和士蘭微等。

主控晶元上車規級MCU目前也很緊缺,32位MCU逐步取代8位和16位MCU,成為主流技術。目前車規級MCU國產率僅為5%,國產替代空間巨大。

模擬晶元上,歐美廠商在電源管理晶元領域領先,國內企業競爭格局則相對分散,車載產品國產替代空間廣闊。

德州儀器英飛凌意法半導體等市佔率超過80%,國內十大電源管理晶元上市公司國內市佔率僅6.83%。

目前在車載領域布局領先的是聖邦股份,產品性能達到國際水平,已經小批量生產。

感測器里圖形感測器(CIS)是汽車智能化的核心,車用圖像感測器數量將從傳統的2顆提升至十多顆。

伴隨著更複雜的應用場景對像素要求的提升,車用圖像感測器的單顆價值量也會上漲。

汽車市場將是增長最快的圖像感測器應用市場,至2023年將實現29.7%的複合年增長率。

這方面兩大巨頭安森美(45%)和豪威科技(29%)市場份額超74%。國內廠商韋爾股份新產品已經導入車用市場。

2022年全球汽車存儲晶元市場規模約52億美元,國內汽車存儲晶元市場規模增長潛力大。目前車載市場中主要的存儲應用包括DRAM和NAND。

美光科技市佔率近半地位穩固、技術領先,國內存儲龍頭北京君正DRAM市佔率第二,三星、南亞科、華邦電緊隨其後。

總體梳理下來:汽車晶元領域目前國際幾大巨頭基本壟斷了七八成的市場份額,但國內廠商正在各個細分領域積極破局,部分領域技術和導入取得突破,國產空間巨大。


相關領域的龍頭標的:

MCU兆易創新中穎電子芯海科技納思達

功率半導體斯達半導士蘭微、時代電氣、華潤微電

模擬晶元:聖邦股份、思瑞浦

感測器:韋爾股份

存儲晶元:北京君正、兆易創新

話不多說了,咱們留言區見

希望大家看完葉秋的文章都能養成閱讀三點(點贊、在看、分享)的好習慣來支持葉秋。

特別提示:以上內容僅為個人投資思考和記錄,不構成投資建議。

喜歡我文章的朋友歡迎來我的同名公眾號:葉秋的投資哲學

上面的內容更豐富還做了分類,一起看財經,學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