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洋浦國際董事長武川:洋浦力爭在「十四五」形成海洋油氣、港航物流、國際貿易三個千億級業態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海南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 陳星

作為海南第一個保稅港區,也是海南自貿港的首批重點園區,洋浦港正努力打造海南自貿港「樣板間」,在離島免稅和優化營商環境方面發揮先行先試的作用。

根據《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的要求,到2025年,營商環境總體達到國內一流水平,到2035年營商環境更加優化。

洋浦港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有哪些重點舉措?未來洋浦的產業定位和發展趨勢如何?洋浦港在「招商引智」方面有哪些成熟做法?

針對上述問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在首屆消博會召開期間,專訪了重點負責洋浦港招商工作的洋浦國際投資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武川。

入駐企業需符合產業發展規劃

NBD:洋浦國際重點負責洋浦港的招商工作,企業入駐洋浦港需要符合哪些條件?哪些產業是鼓勵的方向?

武川:我們歡迎各類優秀企業來洋浦港發展,但也要符合相應的條件。首先是要符合洋浦港的產業發展規劃,從自貿港的維度來看,主要是現代服務業、旅遊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從洋浦港來看,有4個定位,一是打造西部陸海新通道國際集裝箱樞紐,二是先進位造業基地,三是大宗商品交易集散基地,四是國際新型貿易創新示範區,我們目前是圍繞4大產業定位來招商。

當然,對於洋浦港而言,我們也特別關注環境問題,洋浦在打造生態環境示範區,符合環保要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指標。另外,符合海關監管的合規性,也是重點考察的指標。

NBD:洋浦被定位為海南自貿港建設的先行區和示範區,在自貿港建設過程中,外商投資洋浦的積極性如何?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您認為需要在哪些地方發力?

武川:自去年5月8日成立以來,洋浦國際共接洽了1300多家企業,包括多家外資企業。在項目落地方面,洋浦國際累計引入外資項目17個,協議外資總額5.37億美元,實際納統2.16億美元。待全球疫情穩定後,洋浦國際也會走出去,積極推動形成洋浦國際海外招商生態圈。

我們堅持做好企業的「店小二」,從招商角度來看,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搭建企業運營和服務生態體系;二是加強團隊建設,優化招商隊伍,「人人都是營商環境」;三是強化宣傳力度;四是設立基金助推產業發展。

利用好稅收減免政策吸引人才

NBD:您如何看待洋浦未來的產業定位和發展趨勢?

武川:未來洋浦的總體發展目標是做好「三篇文章」。首先是以西部陸海新通道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為著力點,將洋浦打造成為「一帶一路」節點區,做好「通道」文章;第二是強調港產城一體化發展,發揮產業對經濟社會的引領和帶動效應,以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為著力點,做好「基地」文章;三是依託自身區位、港口及產業支撐,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的平台建設為著力點,做好「平台」文章。

將洋浦打造成為海南省高質量發展增長極。按照規劃,洋浦力爭在「十四五」期間構建「3+3+N」的產業體系,即形成海洋油氣、港航物流、國際貿易三個千億級業態,健康食品加工、製漿造紙、高端旅遊消費品製造三個超百億產業集群,同時培育若干新興高新技術產業。

NBD:洋浦國際未來在招商引資方面有哪些新規劃?

武川:在現有招商基礎上,洋浦國際主導規划了中國食谷、新材料產業園和中德產業園三個產業集群園區。

中國食谷是洋浦經濟開發區著力打造的一張高端食品產業名片,未來招商主要面向特需、特醫、特許、特產四類高端食品保健品,在引入製造加工業態後,同步在洋浦建立標準化的食品研發和檢測服務,讓「洋浦製造」成為引領國內高端健康食品的樣板。

在新材料產業園方面,目前洋浦石化產業已經形成了產儲結合的發展基本面,依託於健全的公用工程配套設施,利用石化產業增量資源,洋浦將進一步延伸石化產業鏈。

另外,洋浦將中德產業園定位為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增長極的突破點,未來將會把中德產業園打造為「中國製造2025」與「德國工業4.0」融合發展的示範區,即國外高新技術引進來與國內高新技術走出去的對外開放平台。

NBD:招商引資更要招商引智,作為海南自貿港的「樣板間」,洋浦在招商引智方面有哪些創新舉措?

武川:自由貿易港建設對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根據海南省委的要求,全省都在執行「百萬人才進海南」的規劃,在吸引高端人才入駐方面,有許多階梯式的規劃和舉措。

洋浦在此基礎上,也形成了一些制度安排和規劃,比如外來人才進入洋浦後,在住房、用車、醫療、教育等方面配置了相應政策。

另一方面,我們充分利用好稅收減免的政策來吸引人才。《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指出,2025年前,對在海南自由貿易港工作的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其個人所得稅實際稅負超過15%的部分,予以免徵。2035年前,對一個納稅年度內在海南自由貿易港累計居住滿183天的個人,其取得來源於海南自由貿易港範圍內的綜合所得和經營所得,按照3%、10%、15%三檔超額累進稅率徵收個人所得稅。

此外就是生活配套設施的完善,比如建設文化廣場,引入國際幼兒園,從小學到高中的國際學校,積極推廣中外合作辦學,成立中國境內第一所境外高校獨立辦學項目——德國比勒費爾德應用科技大學等。通過不斷完善生活、教育、醫療等配套設施,讓更多人才主動留下來。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