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重慶晨報

紐約股市三大股指4日大幅下跌


澳大利亞股市7日開盤暴跌
美國總統特朗普4月2日簽署行政令,宣布對所有貿易夥伴徵收所謂「對等關稅」,此舉引發全球資本市場一系列強烈反應。
4月7日,全球金融市場在「對等關稅」的陰霾下迎來「黑色星期一」,包括A股在內多個資本市場開盤大幅下挫,原油期貨、貴金屬、加密貨幣等各類資產紛紛遭受重創。
全球金融風暴眼來襲
4月7日早盤,美股期貨延續上周暴跌趨勢,納指期貨跌幅超5%,標普500指數期貨跌超4%;歐洲股指期貨同樣大幅下挫,歐洲STOXX50指數期貨跌超4%,DAX指數期貨跌近5%,富時指數期貨跌超4%。
當地時間4月7日,歐洲主要股指開盤全線下跌。其中,法蘭克福股市開盤後下跌10%,德國DAX指數下跌7.1%,法國銀行股開盤暫停交易。英國富時100指數下跌4.1%,歐洲斯托克50指數開盤下跌6.2%,義大利富時MIB指數跌7.4%,西班牙IBEX35指數跌4.9%。
歐洲其他地區的股市也正在暴跌。挪威奧斯陸證券交易所7日開盤後幾分鐘內下跌逾4.5%,丹麥哥本哈根股市下跌7.3%,瑞典斯德哥爾摩股市下跌超過6%。
亞洲其他股市周一也出現大跌,日經225指數期貨、東證指數期貨在觸及跌停板後暫停交易。韓國股市同樣大幅下挫,韓國交易所在KOSPI 200指數期貨下跌5%後,啟動了停牌機制,並暫停程序化交易5分鐘。澳大利亞S&P/ASX 200指數開盤下跌2.75%,隨後跌幅迅速擴大,截至發稿跌超6%。新加坡股市7日開盤後延續下行走勢,海指下跌7.29%。
原油市場同樣未能倖免,儘管上周累計下跌10%,周一WTI原油期貨繼續重挫,跌破60美元/桶,為自2021年4月以來新低,日內跌幅達4%。貴金屬市場方面,避險資產現貨黃金同步下挫1%,報3008.30美元/盎司,現貨白銀盤初下跌3%,報28.5美元/盎司,單周跌幅達13%。加密貨幣市場也加入了暴跌行列,比特幣和以太坊分別下挫5%、10%,24小時內超28萬人爆倉,全球市場市值蒸發超5.4萬億美元。
這場風暴的導火索,直指美國4月2日宣布的「對等關稅」政策——對所有貿易夥伴徵收最低10%的關稅,部分國家稅率高達49%。市場對全球供應鏈斷裂、通脹飆升的擔憂迅速演變為拋售狂潮。美國聯邦基金期貨暗示美聯儲年內將降息120個基點,也折射出市場對經濟衰退的深度恐慌。
A股遭遇「關稅」衝擊波
4月7日,A股三大股指集體大幅低開。早盤兩市大幅下挫,午前跌幅略有收窄。午後兩市震蕩下行,滬指再度擊穿3100點關口。在中央匯金公司正在積極開展穩市操作的消息帶動下,三大股指出現反抽跌幅明顯收窄。
從盤面上看,科技股全線下挫,TMT方向領跌,消費電子、AI應用、算力、半導體、鋰電池、光伏、機器人指數大幅回調;農業、生物科技概念股逆勢上漲。
至收盤,上證綜指跌7.34%,報3096.58點;科創50指數跌9.22%,報924.17點;深證成指跌9.66%,報9364.5點;創業板指跌12.5%,報1807.21點。
Wind統計顯示,兩市及北交所共104隻股票上漲,5280隻股票下跌,平盤有16隻股票。
滬深兩市成交總額15878億元,較前一交易日的11376億元暴增4502億元。其中,滬市成交7354億元,比上一交易日4865億元增加2489億元,深市成交8524億元。
兩市及北交所共有30隻股票漲幅在9%以上,4543隻股票跌幅在9%以上。
4月7日,中央匯金公司公告稱,中央匯金公司堅定看好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前景,充分認可當前A股配置價值,已再次增持了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未來將繼續增持,堅決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
在板塊方面,農業股逆市走強,神農種業、美農生物、新賽股份、敦煌種業、北大荒、萬向德農等漲停或漲超10%。
雞產業逆市飄紅,曉鳴股份、湘佳股份等漲停,巨星農牧、禾豐股份等逆市漲超2%。
血液製品板塊堅挺,派林生物、衛光生物等漲停,博雅生物、博暉創新、天壇生物等漲超6%。
中央匯金已再次增持ETF
昨日A股臨近收盤之時,市場突傳重磅消息。權威人士表示,中央匯金公司正在積極開展穩市操作。中央匯金公司公告稱,已再次增持了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中央匯金公司堅定看好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前景,充分認可當前A股配置價值,已再次增持了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未來將繼續增持,堅決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
受此提振,A股三大股指反彈,創業板指跌幅收窄至12%以內,此前一度跌超14%,金融股局部異動,湘財股份直線漲停,大智慧、安碩信息等紛紛沖高。
恒生科技指數短線拉升,跌幅收窄至15%,此前一度跌超17%。恒生指數跌幅收窄至11.8%,此前一度跌超13%。富時中國A50指數期貨跌幅收窄至6%,此前一度跌超8%。
昨日午後,A股多隻寬基ETF成交額持續放量,華泰柏瑞滬深300ETF(510300)成交超150億元,另外滬深300ETF易方達(510310)、滬深300ETF華夏(510330)、嘉實滬深300ETF(159919)均成交超35億,以上四隻滬深300ETF合計成交超300億。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在去年資本市場大幅震蕩時,以中央匯金為主的「國家隊」資金也頻頻出手護盤。據2024年基金年報顯示,截至去年年末,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持有21隻ETF,合計持有市值高達6616.97億元,相比去年年中持有市值增長近900億元;中央匯金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持有15隻ETF,期末持有市值達到3821.84億元,相比去年年中持有市值增長2879.76億元。
從以往的匯金入市來看,對於市場的提振還是比較明顯的。去年2月,在市場大跌之時,中央匯金重磅表態,已經充分認可當前A股市場配置價值,已於近日擴大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增持範圍,並將持續加大增持力度、擴大增持規模,堅決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隨後,市場展開大反彈。
2023年10月11日,中央匯金時隔8年再次出手,對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合計增持超4.76億元,並表示擬在未來6個月內以自身名義繼續在二級市場增持國有四大行股份。2023年12月1日,「國家隊」又一次出手。當天下午,消息突然傳來,國新當日進場買入多家公募基金公司旗下ETF產品。據悉,所購入的ETF產品多為跟蹤央企指數產品。隨後,大盤快速反攻。
此前有研報認為,從「國家隊」的行為效果來看,匯金歷次增持時點多數位於市場階段性底部附近,是震蕩環境下的穩定器。回望過去幾輪增持,「國家隊」能發揮市場「穩定器」作用。
中銀證券表示,結合IMF對於全球經濟的最新預測,未來五年,全球或將進入低速增長階段,美元的相對優勢也將迎來明顯減弱,長期視角下,美元強勢面臨瓦解。對於A股,內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短期面臨調整,企穩拐點需密切關注國內政策應對。對比2018年特朗普第一任期內關稅加征對A股的衝擊。短期來看,內需消費品或有望成為A股避險方向。中期來看,後續內需對沖政策的及時出台及基本面數據的企穩或有望為市場信心帶來提振。
又有兩家央企出手增持
據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官方網站7日晚消息,4月7日,中國誠通旗下誠通金控和誠暘投資增持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和中央企業股票,堅決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中國誠通表示,作為國務院國資委資本運營平台,堅定看好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前景,後續將進一步發揮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功能作用,持續大額增持央國企股票和科技創新類股票,當好上市公司的長期投資者,有力支持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
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7日消息,中國國新堅定看好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前景,堅決當好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戰略資本,其旗下國新投資有限公司增持中央企業股票、科技創新類股票及ETF,積極支持關鍵領域科技創新,為維護市場穩定運行貢獻力量。
後市研判
A股不改
「以我為主」
大趨勢
國泰海通證券指出,由於海外市場的大幅波動與周末關於關稅風險的廣泛討論,預計本周初A/H股對負面因素將會有快速計價,負面預期的快速定價後或存在短期修復性的機會與超跌反彈。全球金融風波、增長預期下調以及關稅戰疑雲重重,投資人承擔風險的意願將出現降低,不確定性的定價環境中確定性的供給將成為關鍵:
1)低PB資產與穩定現金流。全球經貿局勢趨於複雜,穩定現金流板塊防禦價值凸顯,推薦:銀行/公用事業/運營商/高速公路等。2)「兩重」「兩新」及政策高確定性板塊。政策擴容發力,地方推進積極性高,推薦:電力設備/軌交以及受益關稅反制措施的稀土/種業。3)科技成長投資重視訂單兌現度,推薦半導體/軍工/算力/港股互聯網。
財信證券指出,整體來看,4月份,市場將從「流動性、政策驅動」逐步轉向「經濟基本面驅動」,同時海外關稅衝擊超預期,操作層面保持適當謹慎,短期以控制倉位為主,靜待市場指數企穩,可適當關注低位的高股息防守板塊、受益擴內需的消費板塊、避險的貴金屬板塊,但對出口產業鏈保持謹慎。
此外,中國科技股中長期向上邏輯基本確定,中期可關注科技股的低吸機會:
1)高股息板塊。隨著後續無風險收益率低位震蕩、保險等機構資金加大入市比例、資產荒效應持續,疊加近期市場不確定性增加,投資者行為轉向防守,預計A股高股息板塊仍有持續配置的價值,可逢低關注銀行、煤炭、公用事業等方向。
2)政策支持的擴內需方向。特朗普「對等關稅」政策下,海外需求的不確定性增加,擴大內需穩定經濟的必要性增加。
3)貴金屬板塊。當前,由貿易保護主義、地緣政治事件帶來的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全球避險資產需求上升;同時,特朗普政策不確定性帶來美國經濟增速放緩的預期升溫,美聯儲緊縮政策邊際放緩,再加上歐洲開啟財政政策自主進程,美元走弱預期上升,這些因素都將支撐黃金價格的上行,可逢低布局黃金類ETF以及黃金類股票。
4)科技和自主可控方向。後續科技方向如果出現調整,仍可逢低關注國產算力、信創、華為鴻蒙生態、工業母機、國防軍工等領域。
興業證券指出,對於A股,短期關稅不確定性衝擊下,市場也難免出現波動。但立足中長期,我們認為當前無論是國內所處的內外部環境、潛在增量政策的儲備,還是適應了上一輪貿易衝突後的出口結構優化,以及市場在心理上做好的準備,尤其是以DeepSeek為代表的科技突破對於信心的強化,均非2018年驟然遭遇貿易戰時可比。中長期看,隨著外部壓力為我國發展內需和國產替代孕育良機,中美關稅衝突更無法改變A股市場「以我為主」的大趨勢。
匯金公司:
●堅定看好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前景
●充分認可當前A股配置價值
●已再次增持了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
●未來將繼續增持
●堅決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
上證 綜指
跌7.34%
科創50
指數
跌9.22%
深證
成指
跌9.66%
創業
板指
跌12.5%
新聞延伸
美國已成為世界最大風險源
「住手!」「抗爭」「我們不想要這樣的美國!」超1000場遊行,逾50萬人參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簽署最新的「對等關稅」行政令,加之美國政府此前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引發美國國內及歐洲強烈抗議。連日來,多地民眾走上街頭,用行動表達不滿與憤怒。
金錢、領土、權力——美國《紐約時報》日前將特朗普政府的政策總結為這三個關鍵詞,並指出這些既是目標、也是手段。美國《外交政策》雜誌一篇文章寫道:美國已成為當今世界最大的威脅之一。
「美國修建了一道『關稅牆』」
「特朗普政府想要重塑全球經濟秩序和美國在其中的地位。」美國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總裁伊恩·布雷默說,為此美國修建了一道「關稅牆」。
上任以來,特朗普政府採取了種種措施,將「關稅牆」越壘越高: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徵收25%關稅、對進口汽車徵收25%關稅,加之最新的「對等關稅」行政令,「關稅大棒」無差別砸向所有貿易夥伴。
美方措施引發多方批評和反制。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指出,在貿易戰中沒有贏家,脆弱國家面臨的挑戰更令人擔憂;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批評美國的關稅政策沒有邏輯依據,違背澳美兩國夥伴關係基礎;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歐盟「將採取進一步反制措施」;英國商業和貿易大臣雷諾茲說,政府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捍衛英國的國家利益。此前,加拿大已宣布對美國商品徵收反制關稅,歐盟也決定對美國商品徵收反制關稅。
一些經濟分析師認為,受關稅政策衝擊最嚴重的很可能是美國自身。美國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的報告指出,從長遠看,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將導致美國經濟明顯萎縮;由於美國進口關稅平均稅率上升,高盛首席經濟學家揚·哈丘斯將今年美國經濟增長預期從2.4%下調至1.7%;《紐約時報》分析指出,別國針對美國關稅的反制措施將影響美國近800萬人就業。克羅埃西亞利貝爾塔斯國際大學教授盧卡·布爾基奇表示,美國中產階級、藍領階層都將受到較大影響,「關稅戰」並不會像特朗普宣稱的那樣,「讓美國再次偉大」。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近期發布的中期經濟展望報告表示,美國加征關稅等保護主義政策將拖累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分析人士警告,美國加征關稅會損害全球經濟,嚴重破壞多邊貿易體制,並對全球產供鏈造成衝擊,其引發的連鎖反應將加劇國際經貿關係緊張和全球經濟格局分裂。
智利總統博里奇說,美國政府加征關稅這一單邊主義行為將包括世貿組織框架在內的所有原則都拋在一邊,是在擁抱「強權即公理」的理念。
「美國回到了舊式帝國主義風格」
特朗普在1月20日的就職演講中毫不掩飾地提出美國的領土擴張訴求,稱要「將國旗插在新的美麗地平線上」。瑞典前首相卡爾·比爾特當天在社交媒體上表示:「這是一種危險的言論……這會成為全球不穩定的重要根源。」
特朗普近來頻頻宣稱「無論如何都將得到格陵蘭島」,反覆強調加拿大應成為美國「第51個州」,多次威脅要「收回」巴拿馬運河,還簽署行政令將墨西哥灣更名為「美國灣」……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網站刊文說,特朗普的言論映射出其通過領土征服獲得權力的侵略心態,美國已經淪為「一個純粹的霸凌者」。
「美國回到了舊式帝國主義風格。」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莫妮卡·達菲·托夫特說,殖民體系崩塌後,帝國主義不再依賴領土征服,美國一度轉向一種更隱蔽的帝國主義形式,即通過政治經濟等手段發揮影響力。而特朗普的言論表明,美國又重返要將他國領土置於自己控制之下的擴張主義模式。
特朗普政府此舉引發相關國家強烈反對。丹麥國防大臣波爾森表示,美國吞併格陵蘭島「不會發生」;巴拿馬總統穆利諾強調,巴拿馬運河主權不容討論;加拿大總理卡尼警告,特朗普想毀了加拿大,「我們不會讓他得逞」。在民間,格陵蘭島民眾舉行反美遊行,抗議特朗普「奪島」言論;加拿大多地爆發抗議活動,反對美國的威脅言行;「抵制美國貨」浪潮席捲歐洲多國,凸顯美歐關係日益緊張……
分析人士警告說,特朗普的擴張言論不論會否成為實際行動,都已對他國主權及國際秩序造成威脅和衝擊。西班牙「世界秩序」網站刊文指出,在特朗普希望開啟的時代里,依靠武力可以強加自身意志,征服和瓜分領土成為一種常態,而國際法、多邊主義等則面臨破碎的風險。
威脅和武力只會增加衝突風險
「美國不惜一切代價維持其全球主導地位。」美國《歐亞評論》網站近日刊文寫道,「制裁、威脅、勒索、軍事干預,甚至殖民式的資源開發,都被視為確保美國優勢的『合法』手段」。
在多個國際熱點問題上,美國連續推出「脅迫劇本」。面對中東亂局,要求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釋放以色列被扣押人員,「不按我說的做,所有哈馬斯成員都不會安全」;提出「清空加沙」,以停止援助為要挾,逼迫埃及和約旦接收巴勒斯坦人;在伊朗核問題上,聲稱「要麼談判,要麼動武」。圍繞烏克蘭危機,特朗普政府用對俄羅斯制裁加碼和向烏克蘭停止援助的威脅來強迫雙方按照美方要求進行談判,同時還覬覦烏克蘭的礦產資源並企圖「擁有」烏方核電站。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研究員阿倫·戴維·米勒認為,特朗普政府就烏克蘭危機提出的方案只顧當下,其真正在乎的是為自身攫取短期政治利益,而非真正解決問題,這必然導致無法為危機解決提供穩定持久的方案。美國智庫國際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西納·圖西說,對特朗普政府而言,「外交不是通過嚴肅談判,而是為了表演、施加影響以及構建於己有利的敘事」。
一些政治分析師認為,在解決烏克蘭危機問題上,美國的方案犧牲了烏克蘭利益,令烏方難以接受,而俄美在停火條件上分歧也不小。美國光想靠施壓、利誘就想「速戰速決」解決危機並不現實。在中東,美國的脅迫外交同樣難熄戰火:以色列近來恢復對加沙地帶的襲擊,美國對葉門胡塞武裝的打擊進一步升級,並對伊朗以武力相威脅,導致地區緊張局勢持續加劇。
英國埃塞克斯大學教授彼得·布魯姆撰文指出,只要美國的外交政策還是為了服務自身霸權,它就不會放棄各種脅迫手段。西班牙政治分析人士阿爾瓦·萊瓦指出,美國妄圖以威脅和武力實現和平,只會增加衝突升級的風險,給世界帶來更多不確定和不安全。
「美已成全球政治秩序最大攪局者」
「權力至上、土地控制、經濟與軍事脅迫,以及完全虛偽的道德,構成了當下美國帝國主義的醜陋特徵。」英國《衛報》專欄作家西蒙·蒂斯德爾寫道。
國際政治分析人士指出,不論是美方的關稅政策、擴張野心還是脅迫外交,體現的都是單邊主義內核和「強權即公理」的霸道邏輯。「這是一種修昔底德式的世界觀——強者為所欲為,弱者受其所難。」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高級研究員詹姆斯·林賽撰文指出。
正是受這種世界觀驅動,美國奉行「叢林法則」,痴迷於「美國優先」,肆意損害他國的正當權益。「美國已成為全球政治秩序的最大攪局者。」埃及《金字塔報》網站這樣評論。
英國輿觀調查公司3月公布的一項民調結果顯示,英國、丹麥、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國家民眾對美國的好感度大幅下降,其中一些下降幅度超過20個百分點。加拿大安格斯·里德研究所3月發布的一項民調顯示,有73%的加拿大人對美國持負面看法,加拿大人對美國的好感度跌至歷史最低水平。
與此同時,各國開始在貿易、安全等領域尋求「去美國風險」:法國強調歐洲「戰略覺醒」的必要性;歐盟推出《2030年準備就緒》白皮書,旨在提升歐洲防務能力;加拿大表示將加強自身國防工業建設,在安全領域擺脫對美依賴;多個阿拉伯國家提出重建加沙地帶的「阿拉伯方案」,反對美國提出的「清空」和「接管」加沙地帶計劃;在美國推崇保護主義政策的背景下,全球南方國家加強經貿往來,深化多領域合作……美國彭博社文章寫道:「如果美國最終陷入孤立,任何人都不應感到驚訝。」
「隨著美國自身道德和政治的崩潰,其他國家和機制走向崛起並重塑全球秩序。」英國《衛報》近日刊文說:「在特朗普政府投下一片巨大陰影之際,越來越多國家正在走出美國的陰影。」
綜合新華社、央視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