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李嘉誠與美國貝萊德集團的運河交易,已經成為這些天在國內互聯網上最為火熱的話題原因無他,這筆交易不僅涉及了全球航運重要戰略資產巴拿馬運河的兩個港口,還涉及了23個國家的多個物流樞紐,而貝萊德集團背後的最大靠山,實際上就是美國財政部。
換句話來說,一旦美國貝萊德集團成功拿下這筆交易,意味著美國將重新掌握全球海上航運的物流命脈。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儘管李嘉誠並非中國國籍,但他所控制的長江和記實業集團卻又是一家實打實的中國企業,如今中美關係緊張,這種主動給敵人「遞刀子」的行為,不出意料的引發了國內民眾的一致關注,甚至就連中國政府也在第一時間表達了關切。
儘管在一開始,李嘉誠以及其下屬集團選擇了「裝死」,但在所有中國人的目光之下,原定於4月2日的協議簽訂儀式還是告吹了,而李嘉誠本人也在24個小時之內出現在了公眾場合之中,可令人感到疑惑的一點是,李嘉誠並沒有提及這筆交易,難道說在這位商人眼中,與貝萊德集團的這筆交易依舊「有戲」?又為何說這筆百億級的交易背後,涉及了中美博弈?
李嘉誠一字未提對美交易
據多家媒體的報道稱,在與未來的交易凍結的時刻,李嘉誠以預錄製的視頻的方式,重新回到了公眾視野當中。而李嘉誠所現身的場合,則是在新加坡淡馬錫信託基金會的,醫療合作發布會。在這一段不算長的視頻當中,李嘉誠一字未提引發爭議的對美港口交易,而是大談特談所謂的「合作精神與公益心」,似乎想用「做慈善」來掩蓋他的爭議行為。
但市場的嗅覺是極其敏銳的,李嘉誠的「做慈善」行為固然能夠哄騙一部分民眾,可哄騙不了市場的調控。在李嘉誠對美港口交易的消息公之於眾之後,長和集團的股價連日出現嚴重大跌的跡象,跌幅均在4%以上,而在近一段時間內所蒸發的市值總額,則已經超過了100億美元以上,算給了李嘉誠一個大大的教訓。
此外,早在上個月,就已經有香港媒體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出詢問,表示李嘉誠的這筆交易是否涉及觸動了《國安法》?當時得到的回應是「任何交易都應該依法依規進行」,既沒有否認,也沒有確認,顯然就是在給李嘉誠機會。而後,《反壟斷法》先行啟動,簽署儀式被緊急喊停,警告的意味空前濃郁。
長和集團還沒有死心?
然而,更加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長和集團似乎依舊不願意放棄與美國的這一筆交易。
有相關的消息人士聲稱,儘管目前這份協議已經暫緩簽署,但依舊沒有「拍板」,背後的原因也非常簡單,那就是這筆交易屬於典型的「進退兩難」。
若是李嘉誠強行推動這一筆與美國的交易那麼長和集團將面臨嚴重的政治後果,甚至還有可能因為這筆交易徹底告別中國市場。
可在另一頭,如果長和集團回絕了美國方面的交易,那麼按照先前雙方所約定的內容,長和集團將支付一筆價值數10億美元的違約金,同時,在今後的國際事務當中也將,面臨來自美國方面的壓力。
很顯然,這筆交易對於李嘉誠和長和集團來說,已經不只是一筆簡單的商業貿易了,更像是一道中美之間做出抉擇的選擇題,中美兩個國家之間,李嘉誠必須得罪一個,如今他們卻不願意去做選擇,只是在實行拖字訣而已。
這一變化也恰巧證明了一句老話,企業家或許是沒有祖國的,但企業則會因為多種因素而被動地打上「祖國的烙印」,就算長和集團的註冊地是避稅天堂開曼群島,其主要業務也是在中國境內,完全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這筆交易最後會如何收場?
單純站在美國的角度上來說,這筆交易如果能夠成功,無疑會為特朗普的政績再次添上一筆,因為這本就是他競選時期的承諾之一。但站在中國的角度上來說,如果這筆交易成功,那麼嘗到甜頭的美國極有可能在接下來進行效仿,對中國的企業進行一次又一次的訛詐,逼迫他們向美國出售業務,形成惡性循環。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如今美國在TikTok問題上興緻大發,如果貝萊德這次能夠收購長和集團的業務,那麼特朗普完全可以將這筆交易用於「殺雞儆猴」,來恐嚇位元組跳動做出相應的決策。因此,李嘉誠的這筆交易已經上升到了中美兩國博弈的政治高度,而不僅僅是一筆簡單的商業交易。
但李嘉誠本人似乎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依舊自以為是,認為這筆交易之所以受到阻礙,是因為不斷發酵的輿論將他和長和集團「架在火上烤」,所以試圖用慈善行為來轉移民眾的注意力,讓輿論先平息,而後再緩慢推進,最終悄悄達成美國之間的交易。
但這完全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做法,任何的商業交易,在涉及一個國家的國家安全之時,基本上就不存在任何的緩和餘地,不僅中國是這樣,美國也是這樣。
處於風口浪尖的李嘉誠想要「兩頭通吃」,恐怕最終的結果只會是難以收場的「兩頭得罪」,啊,屆時他也將不得不面臨一個身份上的抉擇:究竟是當美國的「朋友」,還是當中國的「愛港企業家」?而李嘉誠的遭遇也充分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在大勢之下,一個商人無論再怎麼有錢,也阻擋不了歷史發展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