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4月2日訊(記者 吳雨其)3月29日,由上海市委金融辦、浦東新區人民政府指導,陸家嘴金融沙龍秘書處主辦的陸家嘴金融沙龍第五期於上海浦東陸家嘴圓滿舉辦。本次會議以「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卡點堵點——a股市場的實踐與探索」為主題。
會上,申萬菱信基金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陳曉升指出,中國資本市場面臨儲蓄規模龐大但權益投資轉化不足的結構性矛盾,而養老金、企業年金等長期資金的潛力因制度約束與專業服務缺失未能充分釋放。陳曉升強調,破解這一困局需從微觀機制入手——通過發展養老投顧業務賦予個人投資者選擇權,同時優化公募基金考核機制,引導行業回歸「為投資者創造價值」的本源。
發展養老投顧業務,激活長期資金入市的微觀路徑
在「陸家嘴金融沙龍」第五期的發言中,陳曉升聚焦於如何通過發展養老投顧業務,破解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微觀結構問題。
他首先通過對比國內與發達國家的儲蓄額與股票市值關係,揭示了中國宏觀金融結構的深層矛盾:中國儲蓄總額高達150萬億元,但股票市值僅為儲蓄額的0.7倍;換一個數據來看,美國養老金規模遠超其股票市值,中國養老金規模卻不足股票市值的15%。這一差距凸顯了中國資本市場對中長期資金的依賴不足,尤其是養老金作為「中流砥柱」的潛力尚未充分釋放。
陳曉升指出,當前企業年金與職業年金規模約6.8萬億元,但權益配置比例僅15%,對應約1萬億元資金進入股市,佔a股市值的1%。這一低配現象的核心在於制度設計——企業年金的投資權仍由單位統一管理,個人缺乏選擇權。
此外,他強調,養老投顧是打通這一堵點的關鍵。個人投資者普遍缺乏專業能力,需依賴投顧機構為其設計科學的資產配置方案。例如,若企業年金權益配置比例從15%提升至30%,股市增量資金或達5000億至1萬億元。然而,當前個人養老金賬戶普遍存在「開戶多、入金少」的現象,根源在於缺乏專業投顧的引導。
陳曉升建議借鑒證監會2019年推出的基金投顧試點經驗,推動養老投顧業務發展,真正實現「投資者保護」而非簡單教育。此外,他提到《金融法》的出台至關重要,需從法律層面統一投資者保護機制,打破行業法割裂現狀,為長期資金入市奠定製度基礎。
公募基金的作用與考核機制優化
在行業對話環節,陳曉升結合公募基金行業的實踐經驗,闡述了其在吸引中長期資金中的獨特價值。他認為,公募基金的核心作用體現在三方面:發現好資產、創造好產品、配置好資金。
首先,基金公司通過深入研究實體經濟,能夠精準識別高股息、高紅利等低波動資產,以及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新質生產力領域的優質標的,為長期資金提供可靠的投資方向。
其次,基金產品是資金入市的重要載體,無論是社保基金的委託管理,還是個人養老金的配置工具,公募基金需不斷創新產品形態,滿足不同風險偏好和期限的需求。
最後,資產配置能力是獲取長期收益的關鍵。陳曉升以全國社保基金為例,強調大類資產配置的「免費午餐」效應——通過分散化投資降低風險,而公募基金的功能也在於幫助投資者建立科學配置框架,避免短期博弈。
針對基金行業近年面臨的爭議,陳曉升直言考核機制是核心矛盾。他提出三大優化原則:長期化導向、基準化評價、投顧化服務。
他提到,基金考核應拉長時間維度。過去三年市場波動導致成長風格基金表現不佳,但拉長至五年周期,90%以上的基金經理仍能跑贏市場。管理層若僅關注短期排名,實則是「不專業」的表現。另外,考核需回歸基準。基金經理的核心責任是跑贏產品基準,而非盲目追逐市場排名。基金投顧業務應以「收益率目標、投資期限、勝率預期」為考核核心,而非簡單比拼業績。
陳曉升總結道:「資產管理行業的本源是為投資者創造價值,而非在排名內卷中迷失方向。」這一理念的踐行,將是公募基金助力中長期資金入市、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