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義烏,還是浙江中部一個典型的貧困農業縣。
1982年,義烏全縣GDP僅1.28億元,人均收入不足200元,靠「雞毛換糖」的貨郎擔謀生是許多人的選擇。
而到2024年,義烏GDP已突破2500億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8萬元,躋身全國百強縣第7位,成為浙江乃至全國縣域經濟的標杆。
這一飛躍的背後,是義烏人「無中生有」的創業精神。
1982年,義烏率先開放小商品市場,第一代市場僅有700個攤位。
如今,義烏國際商貿城面積達640萬平方米,經營26大類210萬種商品,日均客流量超20萬人次,成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
從「馬路市場」到「世界超市」,義烏用40年時間將GDP翻了近2000倍,書寫了中國縣域經濟最傳奇的逆襲故事。
義烏的爆髮式增長離不開政策與產業的深度綁定。
2011年,國務院批複設立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驗區,賦予其跨境電子商務、市場採購貿易等先行先試權,直接推動義烏外貿額從2010年的28億美元飆升至2024年的620億美元,佔全國小商品出口的65%。
2020年,浙江省發布《數字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義烏抓住機遇打造「全球電商之都」,2024年電商交易額突破5000億元,同比增長35%,跨境快遞日均超300萬單,佔全國總量的12%。
政策加持下,義烏形成「線下市場+線上平台+跨境物流」的生態閉環,僅2024年就新增電商企業1.2萬家,直接帶動就業超30萬人。政府還通過稅收減免、倉儲補貼等政策,吸引亞馬遜等國際平台設立區域總部,讓「義烏貨」賣向全球230多個國家。
早期的義烏以低價小商品聞名,但「薄利多銷」模式逐漸面臨瓶頸。
2015年,義烏啟動「品牌強市」戰略,政府每年投入3億元扶持企業研發。至2024年,義烏高新技術企業達680家,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長40%,湧現出浪莎、新光等本土品牌。
與此同時,義烏工業轉型成效明顯!
2024年工業增加值突破800億元,高端裝備、新材料產業佔比提升至35%,其中光伏組件出口量佔全球15%。
在政策引導下,義烏還打造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自貿試驗區,引入中歐班列「義新歐」線路,2024年開行量超2000列,將「中國製造」直達馬德里、倫敦等歐洲城市。如今的義烏,已從「賣全球」升級為「買全球、賣全球、造全球」的樞紐。
對於未來發展,義烏在《2025年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中提出三大對策!一是投資50億元建設「數字商貿城」,實現全產業鏈數字化;二是與浙江大學共建「小商品創新研究院」,聚焦新材料、智能設計;三是擴大自貿區開放度,試點「跨境數據自由流動」,爭奪全球數字貿易規則話語權。
義烏的崛起,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更是縣域經濟「無中生有」的典範。從「雞毛換糖」到「買賣全球」,義烏用政策膽識、產業迭代和國際化視野,證明了一個縣級市也能影響世界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