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憂慮「特朗普變數」

2025年03月23日15:23:02 財經 1374

美聯儲政策制定者有時被稱為對抗通脹的『鷹派』,有時被稱為捍衛勞動力市場的『鴿派』。目前,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看起來更像一隻鴨子——表面平靜,實則在渾濁的水面下不停撥動腳掌。」

北京時間3月20日,在美聯儲宣布維持利率不變的決定後,有「美聯儲傳聲筒」之稱的記者Nick Timiraos如此形容鮑威爾的處境。

全球憂慮「特朗普變數」 - 天天要聞

處於暗流涌動水域的不止鮑威爾一人。同一時間,包括日本英國瑞士瑞典等多家央行先後公布利率決議——全球市場再次迎來「超級央行周」。

這次「超級央行周」的時間點很特殊。

往前看,儘管上一個「超級央行周」發生在特朗普1月就任美國總統後,但彼時關稅政策尚未全面生效;看當下,針對鋼鋁、加拿大電力等領域的關稅加碼及政策反覆,已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巨震;往後看,美國將於4月2日開始徵收對等關稅,「關稅戰」進一步升級近在眼前。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正成為掣肘全球央行貨幣政策的主要變數。

在宣布利率決議後的新聞發布會上,一小時內,鮑威爾提了16次「不確定」,稱特朗普政策使美國經濟不確定性增加,使美國經濟衰退的可能性隨之上升。

同樣的情緒籠罩在全球央行決策者的頭頂。

3月19日,日本央行選擇「按兵不動」。日本央行行長植田和男表態,美國關稅推出的步伐正在加快,而美國貿易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很高。

3月20日,英國央行迫於特朗普加征關稅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而放棄降息。在英國央行貨幣政策會議紀要中,「不確定性」或其辭彙變體被提及了15次,是上次貨幣政策會議的兩倍多。

3月20日,瑞典央行宣布維持利率不變,並發出寬鬆周期結束的信號。瑞典央行指出,「國外市場的不確定性異常高」,並且特朗普主導的國際貿易風險有可能推動通脹上行。

與上述謹慎觀望的央行不同,瑞士央行和巴西央行分別宣布了降息和加息的決定,但也都指出了貿易不確定性帶來的影響。

「滯脹」風險

北京時間3月20日,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公布最新利率決議,連續第二次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維持在4.25%—4.50%不變,符合市場預期,同時宣布自4月1日起放緩資產負債表縮減(QT)步伐,將每月美國國債減持上限從250億美元降至50億美元,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減持上限維持350億美元不變。

雖然鮑威爾表示,放緩縮表並沒有傳遞出任何信號,但通常情況下,這意味著維持更多流動性以緩和貨幣緊縮力度,應對經濟下行或市場壓力,為潛在的政策轉向預留空間。

眼下,美國經濟正經歷「冰火兩重天」。

一方面,經濟下行擔憂甚囂塵上。本次美聯儲的決議聲明刪除了「實現就業和通脹目標的風險大體均衡」,增加了「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有所增加」的表述。與此同時,美聯儲最新公布的經濟預測摘要將2025年美國經濟增速預期從2024年12月的2.1%下調至1.7%,反映出經濟增長動能減弱。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從當前數據來看,美國經濟的下行趨勢已逐漸明朗,多個領先指標已釋放警示信號。亞特蘭大聯儲近期大幅下調對美國2025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的預測,下調幅度高達510個基點,從此前的增長2.33%調整為萎縮2.825%,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貿易逆差的急劇擴大;二是消費者支出的顯著下滑;三是裁員數量的大幅增長。

另一方面,通脹預期抬升。雖然美國2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增長2.8%,為去年11月以來新低,低於預期,但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後,2月核心CPI環比上漲0.2%,同比上漲3.1%,遠高於2%的長期目標。

美聯儲在最新公布的經濟預測摘要中,將2025年美國個人消費支出(PCE)價格指數預期從去年12月的2.5%上調至2.7%,核心PCE價格指數預期從去年12月的2.5%上調至2.8%。

密歇根大學近日的調查也顯示,美國消費者對於未來12個月的通脹率預期中值從去年10月的2.7%躍升至3月份的4.9%。對於未來5至10年的通脹初步預期也從去年秋天的3.0%上升到了3.9%。

更棘手的是,關稅政策、企業成本上升等外部衝擊將繼續推高物價。

通常情況下,高通脹與經濟疲軟並存的組合被稱為「滯脹」。在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首席經濟學家迪亞娜·斯旺克看來,美國經濟已出現「滯脹」端倪。

上世紀70年代,美國曾深陷「滯脹」泥潭,彼時即便經濟深度衰退亦未能馴服通脹。若歷史重演,美聯儲將陷入政策困境:抗擊通脹需維持高利率,但刺激經濟又需要降息。

中金公司分析稱,美聯儲的最新經濟預測將經濟增長下調40個基點,高於通脹上調的幅度20個基點。這表明,決策者認為「滯」的風險可能大於「脹」的風險。

面對這樣的複雜情況,鮑威爾表示,美國政府正在貿易、移民、財政政策和政府監管4個不同領域進行重大政策改變,這將對經濟和貨幣政策走向產生重要影響。美聯儲將評估即將公布的數據、不斷變化的前景以及風險平衡。「不必急於調整政策立場,我們完全有條件等待更明確的結果」。

鮑威爾認為,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的可能性上升,但並不高。他特別指出市場信心等所謂的「軟數據」令人擔憂,但強調美聯儲關注的是「硬數據」。他不認同密歇根大學顯示長期通脹預期大幅上升的數據,稱其為「異常值」。

此外,鮑威爾表示,失業率「非常接近其自然水平」。目前處於「低解僱、低招聘」的環境,過去六個月左右,這種狀況一直「保持平衡」。此番言論顯示出其對就業前景的樂觀態度。

鮑威爾還試圖安撫市場情緒。他表示,一些機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經濟衰退的可能性預期,但目前這一可能性仍處於相對適中的水平。「我們確實明白市場信心已經大幅下滑,但經濟活動尚未下降,因此我們正在仔細觀察」。

「通脹暫時論」爭議

當被問及本次美聯儲上調通脹預期之中有多少是關稅造成的,鮑威爾回答,很難分析通脹在多大程度上由關稅推動,關稅導致的通脹可能是「暫時的」。

「暫時」一詞一出,很難不讓人喚醒美聯儲對疫情驅動的通脹飆升反應遲緩的記憶。

當時,美聯儲堅定認為通脹只會是暫時的。事實證明,他們看走眼了——通脹不僅沒有消退,反而飆升至40年來的最高水平。這迫使美聯儲在後期不得不強力加息以控制物價。

鮑威爾在2024年8月回顧這段經歷時解釋說,「暫時」這艘船人滿為患,大多數主流分析師和發達經濟體的央行行長都在船上。

所以,此次鮑威爾再提「通脹暫時論」,立即引發市場警惕。

安聯集團首席經濟顧問穆罕默德·埃爾-埃利安批評鮑威爾的「通脹暫時論」,稱這是一個「重大政策錯誤」。「我本以為,在本世紀初的重大政策失誤之後,考慮到目前的所有不確定性,一些美聯儲官員會表現得更加謙遜」,埃利安認為,現在有信心地說關稅的通脹影響將是暫時的還為時過早。

巴克萊在一份報告中表示,「暫時性」這種措辭以及鮑威爾對一些通脹預期方面說法的不予理會,有可能導致美聯儲面對形勢的演化措手不及,就像在新冠疫情期間那樣。「淡化此類風險可能會損害美聯儲的信譽,畢竟美聯儲似乎正在走一條非常狹窄的道路,每一步都面臨著雙重風險」。

在程實看來,當前政策環境下,美聯儲需要在穩定通脹預期和支持經濟增長之間作出抉擇。面對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美聯儲在短期內可能難以採取降息措施。貿然降息可能會加劇市場對未來通脹的擔憂,使通脹預期進一步上行,引起經濟混亂。因此,美聯儲當務之急或許在於維持當前政策立場的穩定性,以確保市場對其長期通脹控制能力的信任。

根據最新公布的點陣圖,美聯儲仍維持年內兩次降息(總計50個基點)的預期,但美聯儲內部傾向更「鴿派」降息的人現在轉為偏「鷹」,預計今年會降息至少兩次的人數減少,預計不會降息和降息僅一次的人數增加。

截至記者發稿,芝加哥商品交易所FedWatch工具顯示,美聯儲5月維持利率不變的概率為79.5%,降息25個基點的概率為20.5%。美聯儲到6月維持利率不變的概率為30.9%,累計降息25個基點的概率為56.6%,累計降息50個基點的概率為12.6%。

應對「特朗普變數」

當美聯儲深陷「滯脹」焦慮時,其他央行也在「特朗普變數」的衝擊下謹慎前行。

3月19日,日本央行宣布維持0.5%利率不變,這個決定背後是日本央行行長植田和男的艱難抉擇:一方面,「春斗」(春季爭取加薪運動)談判初步結果顯示,平均薪資漲幅達5.46%,創30年新高,1月通脹率觸及4%;另一方面,特朗普可能對日本汽車加征25%關稅的威脅,讓出口依存度達15%的日本經濟如履薄冰。

植田和男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美國關稅推出的步伐正在加快,而美國貿易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很高,接下來將根據需要調整債券購買計劃。

資管機構MCP Asset Management日本首席策略師Hiroki Shimazu表示,日本的經濟高度依賴出口,因此特朗普關稅對其經濟的衝擊顯然不小。更重要的是,特朗普上台後所帶來的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將使得日本企業難以規劃投資和生產,資本支出面臨下行壓力。這種全球不確定性的加劇令人擔憂,可能會影響日本央行加息的時機。

3月20日,英國央行也公布最新利率決議,將基準利率維持在4.5%。

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MPC)以8比1的投票結果決定維持利率在4.5%不變。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連續三次會議中支持降息的兩位委員,在本次會議上改變了立場,轉而支持維持現有利率水平。此外,一名曾在2月份提議大幅降息50個基點的委員,此次也加入了支持維持利率不變的陣營。僅有一位委員主張將利率下調25個基點至4.25%。

分析指出,今年1月,英國GDP環比下降了0.1%。數據背後,是英國企業持續面對巨大的成本壓力,英國政府正在醞釀稅制改革,減輕企業的經營負擔。外部環境方面,特朗普關稅可能進一步加劇英國國內高通脹壓力。在刺激經濟活力與遏制通脹反彈兩大事項間,英國央行或不得不繼續維持謹慎的貨幣政策立場。

儘管到目前為止,英國在很大程度上尚未受到美國關稅政策的直接影響,但隨著全球需求和信心減弱,預計英國將受到更廣泛經濟影響的打擊。英國央行行長貝利警告稱,貿易戰可能對英國產生重大影響,儘管對通脹的確切影響「可能不明確」。

瑞典央行也於3月20日決定維持政策利率在2.25%不變,並評估未來利率將維持在這一水平。

與上述謹慎觀望的央行不同,瑞士央行和巴西央行分別宣布了降息和加息的決定,但都指出了貿易不確定性帶來的影響。

瑞士央行3月20日將政策利率下調25個基點至0.25%,這是該行連續第五次降息,符合市場預期。

瑞士央行表示,考慮到通脹壓力較低以及通脹的下行風險加大,瑞士央行將確保合適的貨幣環境。

瑞士央行也強調,在全球貿易和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外圍因素仍然是主要風險來源。瑞士的經濟前景變得更加不確定,準備在必要時干預外匯市場。

巴西央行3月19日宣布將基準利率提高100個基點至14.25%,以應對食品和能源價格上漲及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這是巴西央行自去年9月以來連續第五次上調利率,連續第三次加息100個基點,基準利率達九年最高。

巴西央行在政策聲明中表示,由於美國經濟政策和前景,特別是圍繞貿易政策及其影響的不確定性,全球環境仍然充滿挑戰。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近日公布的報告顯示,特朗普政府若在2025年持續擴大貿易戰範圍,巴西基準利率或需再提高1.25至1.5個百分點。儘管巴西央行持續加息抑制通脹,但美國對巴西鋼鋁出口徵收25%關稅的政策,已導致全球需求收縮與國內信貸緊縮,形成「雙殺」。

投資轉向

特朗普關稅政策不僅給各國央行帶來難題,也在擾動全球金融市場。

美國銀行3月19日發布的調查顯示,本月全球股市的資金撤離速度位列本世紀第五,同時全球宏觀悲觀情緒的上升幅度位列過去30多年的第七高。基金經理的現金水平大幅上升,創下自2021年12月以來的最大增幅。

儘管美聯儲公布利率決議後,美股小幅上漲,但此前美股連續下跌,三大股指均已跌入技術回調區間,美股「七巨頭」目前已經「全軍覆沒」。

目前,彭博「七巨頭」總回報指數今年以來的累計跌幅已經達到了16%,與去年12月份的峰值相比更是下跌了20%以上。歷史上只有兩個時期出現過類似或更糟的下跌:分別是2018年末和2022年。

接受美國銀行訪問的171名基金經理(管理資產規模達4260億美元)在3月7日至13日期間,將其美股持倉規模大減40個百分點,從2月的凈超配17%降至凈低配23%,削減比例為有史以來最高。

美國個人投資者協會的調查也顯示,對美國股市持樂觀態度的投資者比例降至2022年9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德意志銀行認為,由於美國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預計投資者可能會在未來繼續對所持有的美股進行拋售。

美國銀行則表示,對「滯脹」的擔憂、貿易戰以及投資者對美股「信仰」的消失正在使美國市場情緒「崩盤」,目前美股「遠未達到市場底部」。

景順亞太區(日本除外)全球市場策略師趙耀庭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最近的拋售可能意味著,隨著投資者應對美國政府的更多政策不確定性,以及其他地區更具吸引力的資產估值,未來市場波動性將加劇。」

恐慌情緒推動資金湧入避險資產。據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的數據,截至3月5日的一周內,散戶向貨幣市場基金凈流入304億美元,創一年多單周紀錄;3月19日,COMEX黃金期貨價格盤中突破3052美元/盎司,續創歷史新高。

此外,歐洲股市及新興市場成為新寵。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London Stock Exchange Group)的數據顯示,上個月投資者向美國註冊的歐洲股票ETF投入了18億美元。

美國銀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對歐元區股票配置達到2021年7月以來的最高水平,銀行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板塊。

歐洲斯托克600指數今年以來上漲8.1%,德國DAX指數攀升了逾14%,同期標普500指數則下跌4.1%。

趙耀庭表示,歐洲指數在經歷了去年的小幅上漲後,今年以來表現強勁。預計歐元區未來的貨幣政策將比美國的貨幣政策更為寬鬆。雖然歐洲企業盈利修正仍為負值,但盈利勢頭一直呈現上升趨勢。隨著歐洲國家開始增加支出,歐洲的財政刺激將顯著增加。這可能意味著今年歐洲政府債券收益率將會上升,歐元走強。

「與此同時,隨著經濟增長前景的改善,中國資產的吸引力大幅增強。中國政策制定者可能會宣布更多的貨幣和財政刺激措施,以促進消費支出,從而實現2025年5%左右的GDP增長目標。DeepSeek的首次亮相也表明,中國科技公司仍有能力繼續創新。」趙耀庭說。

來源:國際金融報

財經分類資訊推薦

外資機構密集調研A股,海外布局、前沿科技等備受關注 - 天天要聞

外資機構密集調研A股,海外布局、前沿科技等備受關注

來源:環球網 【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二季度以來,外資機構調研A股熱情持續升溫。Wind數據顯示,自4月初至5月8日,超470家A股公司接待了外資機構的調研,其中華明裝備、宏發股份、立訊精密等公司接待外資機構數量居前。從行業分布來看,電子、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