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香港首富李嘉誠的一筆交易震動了全球航運圈。
他旗下公司以超190億美元(約合1373億元人民幣)將巴拿馬運河兩大關鍵港口和全球43個港口的股權賣給美國貝萊德財團。
這不僅是商界大鱷的資本騰挪,更牽動著中美地緣博弈的敏感神經。
巴拿馬運河作為全球航運的"咽喉",每年約5%的海運貨物經此通行。
李嘉誠自1997年就掌控運河兩端的克里斯托瓦爾港和巴爾博亞港,中國作為第二大用戶,11%的貨物依賴這條黃金水道。
如今港口易主美國資本,最直接的隱憂是中國貨輪可能面臨"差別待遇"——比如通行費上漲、檢查流程拖延,甚至在中美關係緊張時遭遇變相施壓。
這筆交易背後藏著三重博弈。
其一,美國正重掌戰略要道。特朗普政府自2025年初就放話要"收回運河控制權",貝萊德財團接盤後,美國通過資本手段間接強化了對運河的影響力。
其二,李嘉誠嗅到了政治風險。97歲高齡的他親歷多次國際變局,2022年拋售英國資產已展現其避險嗅覺。面對美國施壓巴拿馬政府的風聲,高位套現既能落袋為安,又避免捲入大國角力。
其三,中國早有布局。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在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等關鍵節點布局多年,巴拿馬運河雖重要,但已非不可替代。秘魯錢凱港的啟用更讓南美西岸貨物可直航中國,減少對運河的依賴。
對普通中國人而言,這場交易更像一堂生動的國際經貿課。
它提醒我們:全球化時代沒有純粹的商業行為,關鍵基礎設施的控制權隨時可能變成"政治籌碼"。
但也不必過度焦慮——中國2024年進口的銅礦、鋅礦等資源中,約70%來自南美西岸國家,這些航線本就無需經過巴拿馬運河。
商人李嘉誠的撤退,或許正是新時代國際規則嬗變的縮影。
當資本遇上政治,精明如他選擇"現金為王";而中國要做的,是繼續夯實自己的航運網路,讓世界離不開"中國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