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8日的港股暗盤,蜜雪冰城的股價在開盤後一路狂飆,最高漲幅突破40%,市值逼近千億港元。但說實話,這場狂歡更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認知戰」——當市場還在為新茶飲賽道「上市即破發」的魔咒瑟瑟發抖時,蜜雪冰城卻用暗盤暴漲的劇情,生生撕開了一道口子。
一、現象級IPO:數字背後的荒誕與必然
「1.84萬億港元凍資,超額認購5324倍」——這個足以買下整個東南亞奶茶市場的數字,幾乎讓所有投行分析師都倒吸一口冷氣。散戶們擠爆券商伺服器,甚至有人抵押房產加200倍槓桿打新。表面上看,這是資本市場對「6元奶茶帝國」的集體朝聖,但深究起來,更像是一場多方合謀的資本行為藝術。
蜜雪冰城的招股書里藏著兩個關鍵矛盾:一邊是單店日均銷售額從4416元下滑到4184元的冰冷現實,另一邊卻是紅杉、高瓴、美團龍珠等頂級資本排隊送錢的狂熱。這讓人不禁想起2021年奈雪上市時的場景——同樣高舉「萬店計劃」,同樣被貼上「消費升級」標籤,結果上市首日破發15%的慘痛教訓還歷歷在目。
但蜜雪冰城似乎找到了破解魔咒的密碼。其供應鏈成本比行業低10%-20%的「殺手鐧」,配合海外4800家門店的全球化敘事,成功將投資者的注意力從日漸飽和的國內市場引向更性感的「東南亞故事」。某種程度上,這像極了拼多多當年用「五環外戰略」逆襲京東的戲碼——當對手還在北上廣深廝殺時,蜜雪冰城早已在越南街頭插滿「雪王」旗幟。
二、質疑聲中的危險遊戲:加盟商關店潮與資本泡沫
就在暗盤大漲的同一份招股書里,一組數據顯得格外刺眼:2021-2024年,蜜雪冰城累計關閉加盟店1825家,僅2024年前9個月就關停714家。這相當於每天有8家門店摘下「雪王」招牌,比疫情期間的餐飲倒閉潮還要觸目驚心。
資本市場的狂歡與實體經濟的寒流形成詭異反差。有加盟商在社交媒體吐槽:「現在開蜜雪冰城就像買彩票,中獎概率還沒關店概率高。」而蜜雪冰城對此的解釋是「關店數量與擴張速度成比例」,這個充滿統計學美感的說法,某種程度上暴露了連鎖加盟模式的深層困境——當市場滲透率達到每500米一家門店時,所謂的「下沉市場紅利」早已變成存量廝殺的修羅場。
更值得玩味的是暗盤交易的「時間差魔法」。港股暗盤本質上是機構與大戶的籌碼遊戲,散戶的跟風入場往往成為「擊鼓傳花」的最後一棒。回想2024年茶百道上市時,暗盤漲幅也曾超過25%,結果首日開盤即破發。這次蜜雪冰城暗盤沖高回落到23%的軌跡,隱約透露出資本在「造神」與「收割」之間的微妙平衡。
三、認知反轉:供應鏈霸權重構估值邏輯
但蜜雪冰城的故事遠不止一杯奶茶這麼簡單。當投資者翻開招股書的第47頁,會發現這家公司正在悄悄變身「食品工業巨獸」——165萬噸年產能、覆蓋38國的採購網路、自建牧場和冷鏈物流體系,這些數據拼湊出的圖景,早已超越傳統餐飲企業的範疇。
某種程度上,蜜雪冰城正在複製可口可樂的百年路徑。1923年,當可口可樂把糖漿生產線鋪到全球時,沒人能預料這個賣糖水的公司會成為美國文化符號。如今蜜雪冰城在東南亞的布局,與其說是開店,不如說是在搭建現制飲品的「基礎設施」。暗盤交易中機構搶籌的邏輯或許正在於此——他們押注的不是奶茶店的坪效,而是中國供應鏈出海的時代紅利。
這場估值遊戲最諷刺的地方在於:當消費者還在糾結「6元奶茶能不能喝」時,資本已經用真金白銀投票,把蜜雪冰城捧成了「供應鏈科技公司」。就像特斯拉的市值從來不是靠賣車,蜜雪冰城的千億估值背後,藏著一場關於「中國製造」話語權的豪賭。
泡沫里的清醒者
當「萬店神話」遭遇單店衰退,當供應鏈優勢面臨東南亞本土品牌的圍攻,這場資本盛宴終將回歸商業本質。不過話說回來,在港股這個魔幻劇場里,重要的從來不是故事的真假,而是觀眾願意相信多久——畢竟當年瑞幸財務造假22億都能東山再起,誰又敢說「雪王」不能把泡沫吹成真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