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隨金融監管「長牙帶刺」的深入,一張創同業之最的「千萬級」罰單引來更多注視。日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開出的2025年"一號罰單"指向了交銀理財。因為「理財產品信息披露不規範,理財業務投後管理勤勉盡職義務履行不到位」,交銀理財被罰1750萬元。這也是目前監管部門對銀行理財子公司開出的最高罰單。
2月12日,南都灣財社記者就整改情況和後續合規內控舉措等問題向交銀理財郵件發函詢問,到截稿前未收到回應。

時間追溯到3年前。從2022年5月原銀保監會對銀行理財子公司開出首張罰單以來,金融機構大額罰單頻現,成為常態。以罰款金額為維度做參照,2023年11月,興銀理財因理財產品之間進行利益輸送等八項違規同樣收到千萬罰單,被罰1240萬。2024年6月,金融監管總局披露了6家銀行理財子公司處罰,招銀理財、信銀理財、平安理財、建信理財、中銀理財、渝農商理財分別被罰850萬元、750萬元、650萬元、400萬元、250萬元、110萬元。
那麼,拆解今年的這張「首罰」,有何信號?南都灣財社記者看到,交銀理財此次涉及的「理財產品信息披露不規範」一直是金融監管的重點領域,信披歷來也是行業老生常談之困,諸多機構還進行選擇性的「擇優披露」。
從去年來,監管對於理財業務、理財產品信息披露要求日趨嚴格。2024年,共有8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受到監管處罰,累計罰款金額超3000萬元,大多涉及「信息披露不規範」的問題,去年6月,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下發的《資產管理產品信息披露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里具化了產品募集期的信息披露相關要求,包括產品的銷售文件、產品說明書以及特殊事項、業績比較基準、風險揭示文件、產品投資者權益須知、產品託管協議等,還進一步明確產品存續期信息披露規定。
「理財業務投後管理勤勉盡職義務履行不到位」是交銀理財此番通報另一個的違規問題。它是指金融機構在投資後未能充分履行對投資項目的監督和管理職責,導致未能及時發現或解決潛在風險,進而可能損害投資者利益。具體表現在信息披露不足、風險監控不力、管理措施缺失、應對措施不及時導致損失擴大等。從後果來看,投資者可能面臨本金和收益的損失,金融機構的聲譽和信任度可能下降。另外,金融機構也可能面臨監管處罰和法律風險。
無獨有偶,去年6月28日,信銀理財被罰款750萬元,其中一大違規點就是理財業務投後管理勤勉盡職義務履行不到位。
記者還注意到,近年來,「未能有效穿透識別底層資產」成為理財產品設計層面的一個普遍違規點,也是另一個處罰「重災區」。按照監管規定,理財產品要實行全面穿透管理,要穿透到最底層的資產或者負債,從而準確的計量風險,突破監管盲區。
據觀察,上述幾類問題直接關係到投資者權益保護與金融市場穩定,系資管行業合規的核心環節。
作為首家總部在上海的理財子公司,交銀理財成立於2019年6月,註冊資本金80億元人民幣,是交通銀行的全資子公司。截至2024年6月末,其產品規模約1.5萬億元,累計服務自然人客戶數超過2400萬戶,總資產為136.26 億元。
不過,交銀理財剛剛經歷了「換帥」。2024年8月,交銀理財董事會收到張宏良的書面辭職報告。因工作變動,張宏良辭去公司董事長等職務。隨後,張宏良赴任交銀施羅德基金。

李豪(圖片來自網路)
「一把手」空缺近三個月後,去年11月1日,交通銀行個人金融業務部/消費者權益保護部總經理李豪正式就任交銀理財黨委書記。按照慣例和相關程序,李豪將接任董事長一職。
從公開履歷看,作為老交行人,李豪曾在交行的信息科技、線上金融業務等多個板塊任職,2022年他曾掌舵個人金融業務部,其對於科技和理財業務有較深刻理解。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李豪在公開場合多次表達「以客為本」觀點。他稱,財富管理本質是以客戶為中心,要從「三端」構建三位一體財富管理能力。他還認為,產品收益作為客戶關注的核心要素,金融同行要從客戶原始需求出發,專心打造出好產品。同時,各金融機構也要齊心協力做好客戶服務,幫助客戶做出理性選擇,陪伴客戶財富增長。
實際上,此次同業最大罰單出爐背後,既有合規之難,也有市場之考。去年以來,理財產品「提前退場潮」仍在持續上演。
2025年1月初,交銀理財發布公告稱,將於1月24日提前終止交銀理財穩享靈動慧利月月鑫2號(純享版)理財產品,同時宣布將於2月12日提前終止交銀理財穩享靈動慧利月月鑫3號(純享版)理財產品。去年7月,交銀理財提前終止了交銀理財穩享大灣區價值投資一年定開3號理財產品。
作為行業現象,不只是交銀理財,今年1月份以來,中郵理財、中銀理財、建信理財、信銀理財、民生理財等多家理財子公司公告宣布旗下部分理財產品提前終止。據了解,除了因達到止盈條件而提前終止外,提前終止的原因還包括市場環境變化、底層資產提前到期和產品規模過小等多個客觀因素。
在業內人士分析看來,進入凈值化時代,「主動終止理財產品逐漸成為銀行理財子公司適應市場的一種策略」。
在央企的光環之下,作為子公司的交銀理財未來在合規內控、保障投資者利益和維持自身盈利能力之間找到平衡點,確保理財業務的可持續發展,依然需要發力。
采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