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虧近百億,「光伏茅」隆基綠能何以至此?

2025年02月08日20:00:14 財經 9263

預虧近百億,「光伏茅」隆基綠能何以至此? - 天天要聞

雷達財經鴻途出品 文|江北 編|深海

「2024年,是隆基近十年來最困難的一年。」在去年4月隆基綠能董事長鍾寶申作出如是預判後。近日,隆基交出了一份公司預測的2024年業績單:

2024年,隆基預計歸母凈利潤虧損為82億元到88億元;預計扣非凈利潤虧損為83億元到89億元。對比之下,2023年,隆基綠能的歸母凈利潤107.51億元。

高達82億元到88億元虧損額可能是行業之最。除了已知tcl中環2024年預虧82億元-89億元以外。行業目前尚未有其他家虧損額度超過80億。

從「凈利百億」到「預虧王」。短短兩年多時間,外界對於隆基的「光伏茅」的信任光環就已經被打破——無數投資人曾期待隆基在光伏行業建立起如同其他「茅」那樣在光伏領域長久統治力。

然而現實卻是,投資人很快迎來了公司市值大幅跳水——2024年7月,隆基市值一度跌破1000億元,這一數字較2022年7月的5000億元市值高點蒸發超過4000億元。

緊跟著,隆基在多個賽道的領先身位被都變得「岌岌可危」——矽片領域市佔率被tcl中環、弘元綠能雙良節能,以及一眾新勢力蠶食;組件出貨量成為第一後被「老對手」晶科能源趕超。曾經依靠perc路線建立的電池片效率領先優勢,也在n型電池路線的橫空出世下成為了需要不斷「計提減值」的垃圾資產。

昨日之因,今日之果。隆基綠能面臨今日的局面,固然有光伏行業周期性潮起潮落的時代背景。但主觀上,隆基在風光無限時的頻頻「落子失誤」,也是導致公司競爭力下降的重要因素。

超80億的虧損虧在了哪裡?

探究隆基的失誤,我們需要弄清楚,隆基超過80億元的巨虧出自哪裡?

業績預告中解釋,造成隆基虧損的成因有三類:一、bc產品未起量;二是,perc和topcon開工率受限,產品價格和毛利率持續下降,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增加;三是參股硅料企業投資收益虧損(主要是參股通威股份硅料工廠)。

公司寄予厚望的bc產品出貨量未能起來是影響公司盈利性的主要因素。但要論虧損原因,還是資產計提減值還是和參股硅料企業虧損。

先來看看參股硅料企業收益虧損這塊。

根據過往公告梳理不難發現,隆基公告中敘述參股硅料企業主要指的是:參股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四川永祥」)與雲南通威高純晶硅有限公司(「雲南通威」),隆基對二者的持股比例分別為15%、49%;2024年上半年,這兩家公司合計出現5.16億元的凈虧損。

這兩家公司都是通威旗下企業,伴隨著通威全年預計凈虧損70億元至75億元的業績預告出爐,預計下半年兩家工廠虧損額度預計會放大。

虧損的大頭則來自資產減值損失。

2024年上半年,隆基綠能歸母凈利潤虧損了52.43億元。根據半年報,期內,隆基計提了57.84億元資產減值損失,其中包含存貨跌價損失48.7億元,固定資產跌價準備8.55億元。

到了2024年前三季度,隆基綠能凈利潤虧損65.05億元。同一時期,隆基計提資產減值損失65.58億元。

作為一家從矽片龍頭成長起來的一體化巨頭,隆基在矽片、組件、電池片庫存量龐大,當產品價格下跌,這些存貨價值面臨巨額縮水也容易理解。

但問題在於,隆基存貨計提的規模有點過多了。

2024年上半年的各家財報數據顯示,隆基的存貨資產計提跌價損失遠超同行企業。

同行業中,同作為矽片巨頭tcl中環的存貨跌價損失及合同履約成本減值損失是11.09億;

一體化巨頭中:晶科能源是5.46億,天合光能是5.02億,晶澳科技是4.34億。硅料與電池雙龍頭通威股份僅有22.52億。

一名接近隆基綠能的人士曾向媒體表示,隆基綠能之所以出現如此高額的資產減值,核心還是其矽片產能較大,導致庫存產品必須計提。

但對比下來,考慮到矽片領域市佔率第一的tcl中環(2024年上半年,tcl中環的矽片綜合市佔率為23.5%),其存貨跌價損失及合同履約成本減值損失是11.09億。

這意味著,造成隆基綠能的存貨跌價損失的不僅僅是矽片環節,公司在電池片、組件的環節存貨跌價減值損失同樣不容小覷。

巔峰期優勢的逐步瓦解

隆基是多晶時代的革命者。2016年,隆基率先行業提出「單晶」必將取代「多晶」論斷。隨後幾年,隆基帶領行業開始大規模推廣perc單晶電池和組件,經過漫長几年角逐,拉開了單晶市場取代多晶市場的序幕。

隆基也在這輪革命中,享受到了最大果實。隆基2019年發布的166mm尺寸的m6單晶矽片和基於m6矽片的hi-mo 4組件產品,相繼奠定了其在矽片端和組件端的歷史地位。

到2020年,在晶科、晶澳、天合等其他老牌選手還在受龐大的多晶硅產能拖累時,隆基綠能的組件出貨量登頂,並在此後三年蟬聯第一。那一年,隆基成為了矽片+組件雙龍頭。

也是在2020年,隆基市值攀升至3000億元規模,並在高瓴資本入場後,股價迎來新一輪飆升,2021年年中時,隆基市值飆升至5000億元。

然而,正當其他隆基取得先手優勢而自信滿滿之際,行業真正的角逐才剛剛開始,隆基的優勢也在這一輪輪角逐中被「瓦解」。

首先是資本戰爭的打響。

以晶澳科技2019年順利借殼天業通聯完成回a上市作為起點,隆基的其他主要競爭對手天合光能、晶科能源、阿特斯紛紛順利回歸a股。上市之後,這些企業掀起一輪又一輪融資熱潮。隆基原本的資本優勢被抹除。

在獲得了足夠資金彈藥後,緊跟著,行業的產能戰爭開打。

據pv-tech統計,2022年,晶科能源產能擴張規模39gw、隆基綠能36gw、天合光能25gw、晶澳科技15gw、阿特斯13gw、東方日升18gw、正泰新能18gw,七家公司新建組件規模超160 gw。

另據各家巨頭財報,到2023年末,前五大組件巨頭中的大多數組件產能已經來到了100gw:

截至2023年末,晶科能源的矽片、電池片和組件產能分別為85gw、90gw和110gw;天合光能的矽片產能為55gw、電池產能為75gw,組件產能為95gw;晶澳科技的矽片和電池產能約為85.5gw,組件產能為95gw。

這一時期,隆基同樣也在也在擴產備戰,但總體上,其產能領先優勢在不斷縮小,出貨量數據上甚至被對手迎面趕上。

財報統計,2023年末,隆基綠能的矽片產能達到170gw,電池產能達到80gw,組件產能達到120gw。組件領域,隆基僅比晶科能源的產能高出僅10gw。

從實際出貨量上,2023年,晶科能源的光伏組件出貨78.52gw ,反超隆基重回行業第一。到2024年,據多家行業媒體的統計,晶科能源或以90-100gw的出貨蟬聯2024年全球組件銷售冠軍。

另外,在隆基傳統的優勢項目——矽片領域,其統治力也不如往常。

2022年,隆基的矽片市佔率大概是26%,和tcl中環幾乎沒有差距。2024年前三季度, tcl中環的光伏材料產品出貨約 94.86gw,矽片市佔率為19.2%,對比之下,隆基綠能實現矽片出貨82.80gw(其中對外銷售35.03gw),同比下降4.22%;tcl中環已經在市佔率上實現對隆基的反超。

在目前隆基的bc電池片還未放量的前提下,可以說,隆基在矽片、電池片、組件市場均失去了原有統治地位。

三次「戰略失誤」

是什麼導致了曾佔據優勢地位的隆基,在如此短暫時間內逐漸喪失?

除了碳中和東風到來,除了資本市場的助力讓各家企業「一夜間」甩掉包袱並快速成長外,隆基的幾次「傲慢」下的戰略失誤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典型的傲慢失守案例當屬於隆基堅守182尺寸路線的矽片路線,導致了其在210尺寸矽片轉身過晚,以至喪失優勢給tcl中環。

在隆基發布166尺寸矽片的同一年,2019年8月16日,tcl中環(002129)發布g12即210尺寸矽片。對此,隆基不得不發布182矽片作為防守,自此拉響了長達3年的210與182矽片、組件尺寸之爭。

在這場戰役中,隆基固守182路線,聲稱其是矽片的終極尺寸。並在上面投入了大量時間和金錢,對友商的210路線則是不屑一顧,甚至火力全開攻擊210路線的缺點。

但這樣的結果是,隆基將210市場拱手讓與友商。tcl中環推出210矽片後很快得到了天合光能、東方日升等組件廠商的積極響應,企業間積極開展各環節的技術突破,僅僅半年時間就實現了全產業鏈的貫通。

最終,210尺寸的矽片順利佔據了市場的半壁江山。其帶來的結果,不僅讓中環成功登頂,也讓雙良節能、弘元綠能燈一眾小弟站穩腳跟。

隆基的另一項失誤體現在對於topcon市場的漠視。

早在2017年,當光伏主流技術還處於鋁背場和perc換代之際,隆基綠能便已立項研發topcon,並率先推出新一代topcon光伏產品。

這本是佔據先發優勢的絕佳契機,但隆基管理層卻秉持著「不領先不擴產」的原則,在p型組件向n型組件轉型的關鍵時刻,將領先身位讓給了晶科能源。

隆基當時給出別樣考量——相較於傳統perc電池,topcon電池的效率提升幅度有限,行業技術同質化現象嚴重,很可能出現產能過剩而企業尚未盈利的局面,且當時這種趨勢已初現端倪,故而認為topcon只是過渡性產品。

但隆基忽略的一點是,但與210尺寸矽片市場在矽片市場佔據半壁江山一樣,晶科能源率先押注topcon路線,晶澳科技、天合光能、通威股份緊跟響應,在產業鏈企業的一致協同下,topcon市場快速成為主流,隆基又一次成為被孤立的一方,以至於沒有在topcon盛宴中分得蛋糕,與之相對的是,晶科能源則憑藉topcon的押注,順利奪回組件出貨量第一位置。

據權威第三方如infolink和集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9月份,topcon市佔率已達70%。infolink還預測,2028年,topcon技術市佔率將達到75%。

topcon產品市佔率的快速攀升還帶來了一個額外結果——隆基大量的perc產能被市場淘汰,這也是隆基當下存貨減值的一大原因。

隆基不選topcon的另一個原因是,公司找到了自認為的最優路線——bc路線。該路線的理論極限轉換效率高於topcon。

在2023年中報及業績說明會上,隆基終於不再「猶抱琵琶半遮面」,並下定決心投身bc路線,會上,隆基董事長鍾寶申表示,「隆基已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觀點,接下來的5-6年,bc類電池會是晶硅電池的絕對主流,包括雙面和單面電池。」

會上,鍾寶申在回答電池技術選擇問題時表示,因此隆基接下來的計劃投資項目將全部採用bc類技術。

但隆基在bc上面臨了較大困難:一是生產環節眾多,帶來的良率問題,導致的產能爬坡問題難以解決。其次,bc路線組件成本相對topcon略高,也很難讓客戶在bc和topcon的對比中產生傾向性。

這兩大問題客觀存在,讓外界長期對隆基bc的成功抱有疑慮。

比如,海通國際在隆基2023年中報業績交流會後就發文稱,bc路線成本高、難度大,取代topcon路線成主流的方向尚未明確。

但隆基依舊堅定地選擇了bc路線,已知和它一樣堅定選擇bc路線的行業企業還有愛旭股份,後者同樣在押寶bc路線幾年後面臨著產能爬坡和成本問題。

唯一令隆基股東們欣喜的是,隆基的bc產品產能爬坡問題可能即將被解決。

在2024年中報及業績說明會上,隆基稱,今年上半年bc組件出貨量約10gw,預計2025年底前公司bc產能將達到70gw(其中hpbc 2.0產能約50gw),2026 年底國內電池基地計劃全部遷移至bc產品。

不過,在2024年業績預告中,關於bc產品的出貨量描述又一次令股民捏了一把汗。原文中稱「報告期內,受行業競爭加劇的影響,公司bc二代產品產量佔比很低」。目前尚未知曉,隆基說的「很低」具體數字是多少。這也讓人擔心起,2025年,隆基的二代bc產品出貨量目標是否會再次跳票。

第三大失誤出在隆基對於儲能路線的選擇上。

隨著光伏、風電裝機量的持續攀升,由於其發電的間歇性和不穩定性,儲能市場也在2020年開始迎來爆發。不少光伏企業紛紛將儲能作為各自第二增長曲線。

但與阿特斯、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一眾企業選擇較為成熟的電化學儲能路線不同的是,隆基綠能又一次走了「窄門」——將氫能作為第二曲線。

2021年3月,由隆基總裁李振國親自挂帥,隆基氫能成立,主營大型鹼性水電解制氫設備與綠電制綠氫解決方案,當年10月實現首台產品下線。

但從財報端來看,儘管已經發力近4年,作為第二增長極的氫能,對隆基業績的貢獻仍然聊勝於無。

2024年11月19日表示,李振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隆基綠能正在優化收縮綠氫業務,需要靜下心來發展。此前,曾有傳聞稱,隆基正決心將光儲業務作為第二增長曲線,而綠氫業務從原本的第二增長曲線戰略上轉為第三增長曲線。

隆基的綠氫業務仍難以見成效?原因在於氫能產業的發展遠未成熟,導致「制氫」和「儲氫」的成本過高。

李振國採訪中介紹,當前全球各國對綠氫發展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停滯情況,本質還是因為綠氫成本過高所致。李振國說,當前綠氫的成本要比灰氫(主流路線選用煤制氫)的成本高出2-3倍。

另據光伏研究人士指出,氫能運輸能耗是天然氣的8倍。因此,用氫能作為儲能的話,仍然任重而道遠。

與隆基過去幾年死磕氫能不同。阿特斯、晶科能源在電化學儲能領域已經開始大量出貨。尤其是阿特斯,其儲能業務儼然孵化成為了公司的第二增長極。

據阿特斯2月5日披露的調研紀要,截至2024年11月30日,公司儲能擁有約60gwh的儲能系統訂單儲備,已簽署合同的在手訂單金額3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30億元)。

白白耽誤四年的隆基,此時改弦易轍,能追趕得上嗎?

翻盤點在哪裡?

目前,隨著光伏市場供求關係並未發生根本性改變的局面下。至少在一年內,光伏組件價格預計仍將維持低位。

這種局面對於有著豐厚現金流儲備的隆基而言,等待其他企業流動性耗光自然退場未嘗不是好事,但其前提是隆基的bc產品真的具備行業競爭力。

就貨幣資金這個單一指標來說,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末,主材環節上市企業中,隆基以511.1億元的貨幣資金量在行業內排名第一,比第二名晶科能源的266.7億元多出了244.4億元。

如果考慮到光伏企業主要資金來源於短期借款,以及拉長應付賬款賬期所致。將這部分因素剔除,隆基的流動性優勢更大。這意味著隆基有充分的槓桿空間,在當下低成本的市場環境下進行新一輪的產能擴張,這在a股再融資遇冷的前提下顯得尤為重要。

隨著bc產品被證明先進性且產能爬坡問題完美解決,隆基複製其在perc時代的打法。待其他家企業陷入topcon產品的同質化競爭泥潭時,隆基利用資金優勢實現快速bc產能的快速擴張,最終實現翻盤。

還是那個唯一的關鍵問題,bc是否真的被證明在度電成本上具備突出優勢。要知道topcon產品同樣在快速迭代進化,儘管當前看來隆基的bc二代產品相比於市面上主流的topcon產品具備度電成本上具備優勢,但拉長時間線看,這種領先優勢還能維持多久並不好說。

隆基綠能最終能否演繹翻盤局,相信未來幾年內將揭曉答案。


財經分類資訊推薦

因特朗普削減資金,「美國之音」數十名員工被停職 - 天天要聞

因特朗普削減資金,「美國之音」數十名員工被停職

央視記者當地時間3月15日獲悉,在美國總統特朗普下令削減美國政府資助媒體機構「美國之音」的母機構及其他六個聯邦機構的資金後,「美國之音」數十名員工被停職。據悉,該公司的員工向路透社分享了一封電子郵件,該郵件要求他們停職,並享受全額工資和福利,直至另行通知。特朗普於14日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旨在削弱美國政...
牛市中,什麼樣的散戶賺到了錢?翻3-5倍/5-10倍應該如何做到! - 天天要聞

牛市中,什麼樣的散戶賺到了錢?翻3-5倍/5-10倍應該如何做到!

各位老鐵,今天獵人就來聊聊牛市裡那些「悶聲發大財」的散戶,到底都是些什麼人?為啥別人能翻3-5倍,甚至10倍,而你還在給券商打工?看完這篇,別再當「牛市裡的韭菜」了!一、在牛市裡賺錢的散戶,大致都有這3個共同點。且看獵人細細道來不瞎折騰的「
中國空間站:第一位國外航天員國籍確定!神舟二十號會看到嗎? - 天天要聞

中國空間站:第一位國外航天員國籍確定!神舟二十號會看到嗎?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巴基斯坦空間與上層大氣委員會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正式簽署《關於選拔、訓練巴基斯坦航天員並參與中國空間站飛行任務的合作協議》,開啟了中巴兩國在載人航天領域深化合作的新篇章,邁出了中國選拔訓練外籍航天員參與中國空間站飛行任務的第一步。
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服務消費熱度指數上漲20.1% - 天天要聞

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服務消費熱度指數上漲20.1%

國家信息中心日前發布了一系列高頻指標,釋放出經濟積極回升態勢的信號。開年以來,基建投資呈現「資金保障充足、項目落地提速」的積極變化。挖掘機是基礎設施建設的「標配」,是觀察固定資產投資等經濟數據變化的風向標。今年1—2月份,全國挖掘機國內銷量同比增長了51.4%,反映出農田水利、林業、交通、市政工程、礦山等...
「肥料大王」萬連步:3年造假231億,被罰755萬,坑近6萬投資者 - 天天要聞

「肥料大王」萬連步:3年造假231億,被罰755萬,坑近6萬投資者

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文|娛之以理編輯|娛之以理前言相信不少種過地的人都知道金正大這個化肥牌子。但你知道這個牌子的創始人萬連步曾有過資金造假嗎?3年造假231
三星、小米、華為全在增,唯蘋果一家在跌 - 天天要聞

三星、小米、華為全在增,唯蘋果一家在跌

2月28日知名數據調研公司Canalys正式發布了,2024年全球真無線藍牙耳機市場報告。報告顯示在過去的2024年,全球真無線藍牙耳機出貨量達到3.3億台,同比增長13%,正式恢復到兩位數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