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為經濟強省,廣東始終堅持實體經濟為本、製造業當家,以創新為第一動力,全力推進產業科技互促雙強,以創新引領製造業高質量發展。12月18日上午,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召開「廣東廠家新技能」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全省製造業創新發展情況。
南都·灣財社記者從會上獲悉,廣東省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8年全國第一,今年前三季度,先進位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6.9%、11.6%,占規上工業比重提高到56.4%、31.5%。廣東省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穩固,主營業務收入5億元以上的大型工業企業已全部設立研發機構,全省約90%的科研機構、科研人員、研發經費、發明專利申請均來源於企業。
憑藉各自優勢產業,廣州、深圳、東莞三地分別開拓出生物醫藥、智能網聯汽車、智能移動終端等獨具特色的製造業創新路徑。在這些新賽道上,亦湧現出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它們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為重塑傳統製造業發展格局,激發產業活力,提升產業競爭力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抓載體、抓重點、抓主體、抓資源
廣東做製造業創新的先行者
「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製造業創新發展,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持續營造企業創新的良好環境。」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肖振宇介紹,從具體工作看,廣東抓載體、抓重點、抓主體、抓資源,聚力推進科技產業互促雙強。
高質量平台有利於孵化創新成果,廣東緊抓載體,完善製造業協同創新體系。據介紹,廣東建設製造業創新中心,搭建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台,培育建設工業設計中心,推動製造業中試創新發展。其中,廣東累計獲批5家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搭建22家工業領域的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台,數量均居全國前列。

「廣東廠家新技能」專題新聞發布會現場。南都·灣財社攝
廣東大力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抓住創新重點。肖振宇表示,廣東全力推進實施「突圍工程」,在一批領軍企業帶領下,5g、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等一大批產業鏈關鍵技術和產品進入全球第一方陣。其次,大力實施「廣東強芯」工程,在高端模擬、智能感測器、化合物半導體等領域布局投產。此外,廣東還推動核心軟體攻關成果通過測試並納入試點應用清單推廣,積極引進核心軟體企業落戶。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力量,廣東充分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作用。一是大力培育單項冠軍、專精特新企業。廣東累計培育190家國家級、727家省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89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2.7萬家,均居全國前列。二是大力培育企業技術中心,累計培育1744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三是大力推動企業設備更新、技術改造和數字化賦能,近五年來累計超過4.5萬家工業企業技術改造,4.2萬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
而在抓資源方面,廣東加快人才、金融等創新要素集聚。一是加強製造業人才建設,將人才要素與產業政策銜接掛鉤。二是加強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資支持。2021年以來,廣東累計推動141家專精特新企業登陸a股市場。今年1-10月,推動8家合作銀行為超10萬家次戰略性產業集群企業(項目)新增融資近1萬億元;為2.31萬家次專精特新企業新增融資1852億元。
打造戰略性產業集群
地市走出特色產業創新路徑
作為創新的搖籃,南粵大地滋養著眾多產業蓬勃發展。廣東各地市立足自身優勢產業根基,探索開拓出一條條獨具特色的創新路徑。在新聞發布會上,廣州、深圳、東莞等地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負責人分別介紹了生物醫藥、智能網聯汽車、智能移動終端等製造業發展情況。
生物醫藥產業是廣州聚力打造的戰略性產業集群。廣州市工信局副局長王玉印介紹,廣州從企業端、需求端、人才端和人工智慧技術端「四端發力」,一是以企業為創新主體,持續提升研發能力;二是以需求為牽引,拓寬創新葯械應用場景;三是以人才為驅動,加速前沿項目落地轉化;四是以ai技術為引擎,強化研發、製造和診療效能。
「近兩年來,我市投向生物醫藥領域的基金已超300隻,認繳規模合計超2800億元。目前,我市已彙集生物醫藥與健康領域企業 6800多家(居全國前三),其中世界500強企業 12 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4家、高新技術企業超1000家。」王玉印表示。
深圳錨定建設全球領先的重要的先進位造業中心的目標,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車城」。深圳市工信局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處一級調研員王寧介紹,深圳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湧現,比亞迪、華為等龍頭企業引領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刀片電池、dm5.0、鴻蒙座艙、乾崑智駕等先進技術和產品加速迭代,元戎啟行、速騰聚創、卓馭科技、匯川技術等一批細分領域龍頭企業快速崛起,眾多企業跨界合作、融合創新,黑科技產品持續上「新」、上車應用。
深圳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走在前列,出台國內首部智能網聯汽車管理地方法規,率先發布智能網聯汽車十項地方標準,加快搭建「特區立法+規範性文件+地方性標準」法規標準體系,為智能網聯汽車准入和商業化應用提供依據和管理規範。未來,將加快推進公共領域全面電動化、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建設,打造自動駕駛出租/公交、無人小車、無人環衛車、智能集卡等多元創新應用場景。
而立足於「科技創新+先進位造」雙輪驅動發展戰略的東莞,則在智能移動終端領域精耕細作。東莞市工信局副局長劉慶棠表示,電子信息產業是東莞市第一大支柱產業,其中智能移動終端產業佔據主導地位。2024年1-10月,東莞市智能手機產量1.58億台,同比增長10.8%。依託終端產品的加速生產,1-10月東莞市集成電路產量30.6億塊,同比增長73.8%。
「2023年東莞市智能手機出貨量2.23億台,全球(11.4億台智能手機)每出貨5部智能手機,就有一部來自東莞。目前,智能終端產品約90%以上的元器件可以在東莞本土的企業中找到配套及服務。」劉慶棠表示,東莞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集群正向世界級邁進,擁有華為、oppo、vivo等全球智能移動終端龍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強。接下來,東莞將加強技術創新研判,搭建技術創新平台,推進「芯、屏、核」等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攻關,並探索智能移動終端未來發展領域。
多項關鍵技術填補空白
廣東企業展現創新風采
今年年初,廣東出台未來電子信息、未來智能裝備、未來生命健康、未來材料、未來綠色低碳五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計劃,搶抓新風口。上述廣州、深圳和東莞等三地市重點發展的產業,代表的正是廣東產業發展新熱點新賽道。
在新聞發布會現場,24家展出代表企業大多也來自這些賽道,紛紛「亮出」自己的新技能。「我們自主研發開創性可重構數據流ai晶元架構,並率先實現該技術在人工智慧領域的規模化商用,開創了一條全新的ai晶元技術路線。」深圳鯤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鯤雲科技」)副總裁欒麗紅向南都·灣財社記者表示,公司推出全球首款數據流ai晶元caisa,填補了國內數據流ai推斷晶元領域的技術空白。
欒麗紅介紹,caisa系列晶元突破內存牆瓶頸及製程工藝逐步放緩制約,基於28nm工藝的晶元成本對比國際同類產品僅為1/3,晶元利用率提升11.7倍。這種突破創新則基於團隊三十餘年的定製計算技術積累。
南都·灣財社記者留意到,現場還有不少企業均掌握著關鍵核心技術,在各領域成為「破壁者」。比如,來自高端裝備製造領域的江門市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其40.5k綠色環保靈便型大開口散貨船突破了國外壟斷;又如來自軟體與信息服務領域的珠海雲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智能船艇操作系統ivos突破了海外技術封鎖。
有的企業不僅勇攀技術高峰,而且其引領的技術創新還成為推動產業蝶變的關鍵力量。成立於2002年的廣東嘉騰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下稱「嘉騰機器人」)專註於移動機器人(agv)本體的研發和製造,主要用於園區內、車間里、倉庫中的物料轉運、柔性生產、進出庫位使用。
「沒有任何一家工廠是不需要搬運的。我們致力於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做最好的agv來幫助全世界人民搬運和跑腿。」嘉騰機器人業務經理徐家園向南都·灣財社記者表示。有了agv,就無需人工找庫存、分揀,可由app自主識別,實現自動化管理。目前,嘉騰機器人被廣泛應用於汽車、重工、半導體、食品、機場等各行各業。
粵港澳大灣區是一片充滿機遇與活力的熱土,雄厚的製造業基礎為企業創新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堅實的物質支撐,濃郁的創新氛圍則賦予企業創新所需的靈感源泉、人才資源與政策保障。欒麗紅表示,團隊回國後選擇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落地,看中的就是它的地理優勢。
「大灣區的製造業很發達,擁有完善的產業鏈基礎,會產生許多應用場景。同時這裡也有非常好的創業環境,總能感受到創新活力。我們創始人喜歡說一句話,我也覺得說得很好,『大灣區從來不會讓任何一個創業者失望』。」欒麗紅說。
采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彭樂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