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際公交或者高鐵來回一趟,利息可以多得幾千甚至上萬元,有這等好事,估計沒有哪個儲戶能抗拒。
歲末年初,各大銀行又掀起了新一輪的「攬儲」大戰,紛紛拿出了看家本領,誓要在金融市場的廝殺中,拔得頭籌。
國有銀行的客戶基數比較大,存款的壓力相對較小,存款利率處於下行趨勢的時候,往往會跟隨央媽的節奏。
據悉,以定期三年存款為例,國有銀行的存款利率普遍降至2%左右,且存續期越長,利率反而越低。
很多客戶的定期存款到期後,覺得轉存的利率太低了,都想著尋找其他的產品或者銀行對接。
雖然利率下調,對國有銀行的負債業務會帶來一系列的影響,可相較於凈息差的壓力,考慮持續經營的問題,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反觀中小銀行,似乎嗅到了不少的營銷機會,主動在存款利率上下功夫,逆勢而為。
也不是說中小銀行就沒有凈息差的擔憂,只是在與國有銀行的正面交鋒之中,優勢並不明顯,負債業務的規模很難提升。
難得遇上這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中小銀行自然會行動起來,利用高利率的吸引力,儘可能承接國有銀行的定期客戶。
比如,北京和天津兩個城市,交通十分便利,有些儲戶就上午從北京出發,中午到達天津的中小銀行開戶,晚上再回到家裡,成為了存款「特種兵」。
中小銀行的三年定期存款,利率普遍在2.60%至2.70%之間,同樣是100萬資金,三年的利息足足相差了2.1萬元。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儲戶的軌跡都是一線城市往二三線城市來回奔波,花費一到兩天的時間,賺取存款息差。
除了利率優勢以外,中小銀行還在產品宣傳、大額存單、優惠活動等方面積極行動,給遠道而來的儲戶們,送上了滿滿的誠意。
隨著線上銀行的發展,各大銀行的拓客模式,只剩下「最後一面」,也就是親見客戶。
只要客戶本人到現場開戶了,後續所有的業務需求,幾乎都可以通過手機銀行處理,客戶不需要再折騰。
中小銀行的最終目的,是希望一次就能長期鎖定客戶,那麼多傾斜一些資源也划得來。
於是,跨城開戶的需求應運而生,再加上儲戶之間口口相傳,漸漸形成了規模。
不過,跨城開戶的模式,不可能會一直存在,儲戶變身「特種兵」,也只是階段性的現象。
從長期來看,存款利率還有望進一步下調,中小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也將越來越難,不可能持續承擔著高利率負債。
至於儲戶們,也得算清楚幾筆賬,考慮跨城開戶的交通、時間、住宿等成本,甄別購買的產品屬性,核算當中的風險和收益。
如果本金不是太多,或者多得的利息無法覆蓋所有成本,就沒有必要跟風,在熟悉的銀行選擇穩健的產品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