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些尾盤買入的鐵律:
1. 買出現利好消息的個股:市場消息對尾盤操作十分重要,當市場上出現重大利好消息時,可能會吸引大量投資者買入,推動股價上漲,甚至出現漲停走勢。
2. 買大單買入的個股:在尾盤時,應及時關注個股的成交明細。如果發現個股在尾盤有較多的大單買入,可能是主力在尾盤進行搶籌操作,投資者可以考慮買入,與主力共舞,等第二天高開時賣出,賺取價差。
3. 買趨勢向上且股價創新高的個股:股票趨勢向上且股價創新高,說明該股有較多的市場資金看好,多頭資金處於強勢階段,套牢盤較少,拋壓也較少,個股後期繼續上漲的概率較大。
4. 不沖高不賣,不跳水不買,橫盤不交易:這個口訣指的是在當日不沖高的股票不賣,不跳水下跌的股票不買,而且在市場波動較小、處於橫盤狀態時,不宜進行交易,以降低風險。
5. 高低盤整,再等一等:遇到股價處於高低盤整的情況時,不要急於進行交易,應密切關注盤面變化,等待趨勢明朗後再操作。
6. 一根巨陽頭頂光,尾市搶盤我清倉:當股票在尾盤出現大幅度拉升,呈現一根巨陽形態時,可能意味著主力資金在尾盤大幅拉升,投資者可以考慮在此時賣出部分或全部倉位。
7. 一根巨陽上影長,收盤一瞬搶入:如果股票在尾盤出現一根巨陽上影長的形態,說明主力資金在尾盤大幅拉升,投資者可以在收盤瞬間搶入。
8. 底部長陽第一次,堅決持股到收市:當股票在尾盤出現大幅度拉升,且是底部長陽第一次出現時,投資者可以堅決持股到收市。
需要注意的是,股市投資存在風險,這些鐵律並不能保證絕對的盈利,投資者在進行尾盤買入操作時,還需要結合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投資目標和市場情況進行綜合考慮,並嚴格控制倉位和止損。同時,建議投資者在進行任何投資之前,充分了解相關的市場和投資知識,或者諮詢專業的投資顧問。
以下是一些除大單買入外,可以輔助尾盤買入決策的指標:
1. 成交量:成交量的變化能反映市場的活躍程度和資金的參與意願。尾盤成交量突然放大,可能意味著有主力資金入場。
2. 均線系統:通過觀察股價與均線的關係,如股價在均線之上且均線呈現多頭排列,說明趨勢向好。
3. 技術指標:如MACD(異同移動平均線),當MACD 指標出現金叉,且在尾盤表現穩定,可能是買入信號;KDJ(隨機指標)指標在低位形成金叉,也可作為參考。
4. 布林線:股價在布林線中軌上方運行,且接近下軌時,可能是較好的買入時機。
5. 換手率:較高的換手率通常意味著股票交易活躍,可能有主力資金在操作。
6. 資金流向:了解主力資金在尾盤的流向情況,如主力資金凈流入較大,可能暗示後市看好。
7. 籌碼分布:觀察籌碼的分布情況,如果低位籌碼密集,上方套牢盤較少,有助於股價上漲。
8. 板塊效應:所屬板塊在尾盤整體表現強勢,個股也可能受到帶動上漲。
9. 公司基本面:包括公司的業績、財務狀況、行業地位等,良好的基本面能為股價上漲提供支撐。
不過,這些指標都不是絕對準確的,需要綜合分析和判斷,並結合市場整體情況和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來做出決策。同時,股市投資存在風險,建議您謹慎操作。
尾盤買入存在以下一些風險需要注意:
1. 主力誘多:主力可能在尾盤故意拉高股價,造成上漲的假象,吸引投資者買入,而第二天卻大幅低開,導致投資者被套。
2. 突發利空消息:在收盤後到第二天開盤前,可能會出現公司或行業的重大利空消息,從而影響股價走勢。
3. 大盤系統性風險:儘管尾盤時大盤表現平穩,但夜間或第二天可能出現重大利空導致大盤大幅下跌,從而帶動個股下跌。
4. 公司基本面惡化:可能在尾盤買入時未能充分了解公司的最新經營狀況,而在買入後公司公布了負面的財務報告或重大經營問題,導致股價下跌。
5. 技術指標誤導:技術指標有時會出現失效或誤導的情況,僅僅依靠技術指標進行尾盤買入決策可能會產生錯誤。
6. 行業趨勢轉變:某些行業可能在短期內面臨政策調整、市場需求變化等不利因素,而這些在尾盤買入時可能未被充分察覺。
7. 交易流動性風險:部分小盤股或冷門股在尾盤成交量較小,買入後可能在第二天難以順利賣出,導致資金被佔用或造成損失。
8. 國際市場影響: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國際市場的重大事件或行情變動可能對國內股市產生不利影響。
總之,尾盤買入雖然可能帶來一定的機會,但也需要充分考慮各種風險因素,並制定合理的風險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