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社融數據出來了,考慮到社融和樓市的相關性很強,所以和大家做一個分享。
看完央媽的數據之後,我去網上看了一圈評論。
發現市場對於這次的社融數據解讀,幾乎是一邊倒的看空,悲觀情緒躍然紙上。
對此,我倒有點不同的看法。
來,聽我掰扯掰扯~
01
先大概科普下「社融」。
簡單理解,「社融」就是社會上的企業、個人、政府等全部主體,一共借了多少錢出來。
這個指標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因為它反映的是社會信心,因為借錢用於消費也好、投資也好,本質上都是因為對未來的收入或投資回報有信心;
另一方面是因為借出來的錢多,代表流動的水多了,機會也就多了,就業、收入往往等等都會因此得到改善。
所以,大家對社融高增長都是喜聞樂見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經濟的活躍。
相反,如果社融歇菜了,市場信心往往會受到影響。
7月份,我們的社融數據咋樣呢?
就兩個重要的點和大家聊聊。
第一,社融總量。
7月份的新增社會融資規模是0.77萬億。
好消息是,還是增長的,說明還是有人借錢;壞消息是,數量上,不及市場預期。
作一個對比,過去5年同期新增社融的平均水平是1.07萬億。
也就意味著,上個月的新增社融比前5年的平均水平少了3000億,下降幅度達到30%!
而且,7月份發行了0.69萬億的政府專項債,佔了整個7月新增社融的足足90%!
也就是說,這7月份的社融貢獻主要來自爸爸,錢都是爸爸借的,企業和個人總體上還是躺平、不借錢的狀態。
但同時也要看到積極的一面,就是政府確實在發力刺激經濟了,7月份發行的0.69萬億政府專項債,達到了近10個月的新高,說明下半年財政刺激開始發力了。
接下來,預計政府發債刺激經濟的步伐會進一步加速,也期待可以有好的乘數效應,帶動企業和居民端信心回暖。
第二,居民中長期貸款。
之所以要特別聊一聊社融里的一個細項——居民中長期貸款,是因為它基本可以和我們的房貸劃等號,可以看出有多少房貸投放到市場。
7月的數據怎麼樣呢?
——「怒增」100億元…
對,你沒看錯,100億,主打一個「聊勝於無」,和過去幾年樓市巔峰高峰期動輒每月新增4000多億相比,不要說腰斬了,說「腳踝斬」、甚至「腳底板斬」都不為過。
新增房貸少的可憐,是不是因為樓市成交量撲街導致的?
我查了一下7月份的數據,事情開始詭異起來了,因為今年7月份的樓市成交絕對算不上差。
新房方面,根據諸葛找房提供的數據,7月份重點監測的30城新房成交面積為1089萬㎡,同比只下降了6.5%。
這個降幅較6月收窄了10.3個百分點,也就是說,新房的成交雖然在下滑,但下滑的速度正在明顯變慢。
二手房方面,7月監測的重點14城中,成交量相比6月也是漲多跌少,10個城市的成交量環比上升,4個城市的成交量環比下降。
同比來看,除了佛山的成交量同比下滑,其他城市同比均不同程度的上升。
總之,不管是同比,還是環比,7月的成交量都算得上優秀,可為啥這新增房貸反而這麼拉胯,只有100億呢?
思來想去,無外乎以下兩種原因:
1、提前還貸的力量仍然很強。
按揭買房的人多,但提前還貸的也不少,兩相衝抵之後,成交量放大的影響就被減弱了,使得新增房貸餘額只增長了100億。
應了那句老話,有人星夜赴考場,有人辭官歸故里。
2、二手房成交佔比提升。
今年,越來越多核心城市的房產交易中,二手房的成交佔比超過了新房,這就給社融帶來了一個新的變化。
——以前買新房為主,按揭辦下來,社會上就多了一筆新增貸款,社融就會增加,這個很容易理解。
——現在買二手房為主,很多二手房業主的貸款還沒結完。這樣一來,存在很多帶押過戶的情況,說白了,一套房子成交,房貸只是轉移了,而沒有新增。
甚至於,如果業主是虧錢的,割肉出局,可能新業主所承接的貸款比前業主還要少一點。
舉個例子,原來房子100萬,貸款70萬。業主割肉80萬賣掉,新業主只需要貸款56萬就可以拿下。
這樣下來,貸款餘額就從70萬變為56萬,還減少了14萬。
這就是為什麼,成交量有了,但新增房貸卻沒上去的原因。
總之,有人割出帶血的籌碼離場,有人拿著鐮刀進場收割,互道SB的換手正在加速上演。
絕大部分人買房都會做按揭,如何正確使用按揭,可以看文章《這樣買房,多賺200萬》
02
其實提前還貸也好,割肉離場也好,本質上都是去槓桿。
區別無非是用手裡的現金去減少債務,還是賣出資產減少債務,而債務的減少本質上就是去槓桿。
那麼,對於樓市而言,去槓桿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我告訴大家,去槓桿短期一定是痛苦的,但長期看一定是好事。
因為只有讓部分舊的債務出清,才有可能開啟新的經濟擴張周期。
換句話說,去槓桿這件事本身就是讓樓市的底更「實」,讓不堅定的籌碼出局,同時積攢新的購買力,為未來的上漲留足空間。
大家看下面這張圖,我們復盤美國2009年房地產泡沫破裂時所導致的金融危機。
2007年時,美國的房地產信貸市場前所未有的寬鬆,美國的家庭部門槓桿率最高達到接近100%,之後次貸危機爆發,隨著部分債務的慢慢出清,美國的居民槓桿率5年內快速從98%下降到87%。
之後美國房價開啟一路上漲模式,至今沒有回頭。
這個過程中同時伴隨著美國GDP的增長、收入增長、再加上疫情期間發錢,導致居民槓桿率甚至延續了下行,現在美國的居民槓桿率水平大概在75%左右。
次貸危機爆發後5年的「去槓桿」,一方面來自於民眾自發的還貸、甚至破產出清;一方面是美國政府發動印鈔機,再結合一系列財政政策稀釋債務。
最終讓美國從這場巨大的危機中,短短5年就恢復元氣,房價和經濟開啟新的上漲周期。
我們再看國內的情況,目前我們的居民槓桿率是63.5%,遠不及美國高,但考慮到中美收入水平的差距,這個槓桿率其實也不算低了。
那麼,我們的居民槓桿率,有伴隨房地產的下行而降低嗎?
——並沒有。
2021年房地產高點到現在,我們的居民槓桿率並沒有減少,甚至略有提高,整體還處於一個平台震蕩的階段。
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方面,我們的泡沫遠沒有美國當時嚴重,貸款的合規審查和貸款資產質量完全不在一個級別;
另一方面,我們的儲蓄率太高了,存款太多了,最新的居民存款已經達到147萬億。
雖然這幾年確實有賣家不停地砸盤、甚至割肉離場,但無奈我們的購買力支撐就是強。
觀望資金太多了,只要心儀的房子跌到合適位置就會有資金接盤。這就是中國樓市的韌性所在。
今年樓市的大基調就是以價換量,只要價格跌到位量一定能跟上。這決定了我們的居民槓桿率,很難像美國那樣「自由落體式」的下跌。我們的去槓桿只能是平滑的。
不過,從某種角度上講,這種以價換量的陰跌模式,是以時間換空間的,太磨人心性。
我倒是真心希望看到我們的居民槓桿率能有一個充分的回調,該出清的快速出清,這樣也能儘快迎來新的債務和經濟擴張周期。畢竟,長痛不如短痛嘛!
但如果我們的槓桿率拒絕調整,在新一輪的貨幣和財政刺激政策下,直接向韓國的100%看齊,我也絲毫不會感到意外。
因為各城市居民債務水平的不同,樓市復甦節奏也是不同的,我們基於居民槓桿率等關鍵數據,對20個超特大城市進行了梳理,具體可以看文章《槓桿背後的秘密,中國20城供需關係分析~》
03
最後,說幾句。
一、總結
總的來說,7月的社融數據靜態來看確實拉胯,但動態來看已經有邊際好轉的信號。
至於是繼續探底,還是觸底反彈,真正的大拐點和大周期何時來臨,還得讓子彈飛一會兒。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國內更多的寬鬆和刺激政策已經在路上,而我們核心城市的很多房子,是真的已經跌無可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