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後疫情時代,2023年多數省份基本面有所恢復。經濟方面,2023年四川GDP規模首次超越河南,上海重回前十。西藏、內蒙古、新疆、寧夏四個自治區和海南GDP增速在6.5%以上,領跑全國。分結構來看,價格因素影響下,多數省份2023年第二產業增加值佔比有所下降。財政方面,2022年國家加大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實施力度,在較低基數的背景下,各省份2023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均取得了正增長,其中西藏、吉林、重慶、青海、新疆等省份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較高,超過15%。
債務負擔方面,2023年有個明顯特徵是城投債務增速放緩而地方政府債務增速較快,與城投融資政策收緊、重啟特殊再融資發行用於置換隱性債務有關。多數省份2023年城投債務率(一般預算財力口徑)下降,其中吉林、西藏和貴州降幅超過50個百分點。而政府債務率(一般預算財力口徑)大多上升,只有6個省份實現下降,其中青海和西藏下降幅度較大,分別為50和28個百分點。
目前,2024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已披露完畢,總的來看,各省市對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依然很重視,不發生系統性風險仍然是地方政府工作需要守牢的底線,並且強調要爭取中央化債政策支持的省份數量變多。
回顧2023年,地方政府對化債工作取得的成效評價較高。化債重點省份中,天津、內蒙古、吉林、青海、寧夏等在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超額(全面/圓滿)完成年度化債任務。展望2024年,各省依然很重視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不發生系統性風險仍是需要守牢的底線,各地的化債工作將繼續秉持「遏制新增、化解存量」的一貫思路,「開源節流」依然是2024年地方化債的重要手段。此外,區域性、結構性的債務問題更加受到地方政府的關注,2024年的化債工作可能更具有針對性。
對於房地產行業,各省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的表態更加積極,多個省市明確提出要探索房地產行業發展新模式。從具體抓手來看,主要是保障性租賃住房、棚戶區改造、危舊房改住房、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建設。多個省份強調「因城施策」,並且可能將出台刺激政策。此外,「保交樓」和防範化解房地產行業風險也是2024年工作關注的重點。
核心假設風險。數據統計範圍局限性;經濟發展超預期;城投平台發生超預期信用風險事件。
後疫情時代,2023年多數省份基本面有所恢復
經濟方面,2023年四川GDP規模首次超越河南,上海重回前十。西藏、內蒙古、新疆、寧夏四個自治區和海南GDP增速在6.5%以上,領跑全國。分結構來看,價格因素影響下,多數省份2023年第二產業增加值佔比有所下降。
財政方面,2022年國家加大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實施力度,在較低基數的背景下,各省份2023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均取得了正增長。其中,西藏、吉林、重慶、青海、新疆等省份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較高,超過15%。與此同時,多數省份財政收入質量有所改善,體現為稅收收入佔比以及財政自給率上升。
債務負擔方面,2023年有個明顯特徵是城投債務增速放緩而地方政府債務增速較快,與城投融資政策收緊、重啟特殊再融資發行用於置換隱性債務有關。多數省份2023年城投債務率(一般預算財力口徑)下降,其中吉林、西藏和貴州降幅超過50個百分點。而政府債務率(一般預算財力口徑)多數省份上升,只有6個省份實現下降,其中青海和西藏下降幅度較大,分別為50和28個百分點。
(一)四川GDP規模首次超越河南,自治區和海南增速領跑
從2023年GDP規模來看,四川首次超越河南,上海重回前十。具體來看,廣東GDP規模為13.6萬億元,仍居全國首位;其次是江蘇,達到12.8萬億元;山東、浙江和四川均超過6萬億元,分別排全國3-5名。而河南對2022年GDP數據進行核實下調,並且由於2023年增速低於四川,GDP規模被四川超越,排名第6位。此外,上海核實上調了2022年GDP數據,2023年GDP規模重回前十。
2023年共有17個省份GDP同比增速跑贏全國(5.2%),並由自治區和海南領跑。其中西藏、內蒙古、新疆、寧夏四個自治區和海南GDP增速均在在6.5%以上,甘肅、吉林、重慶、山東、浙江、四川、湖北在6.0%-6.5%之間。2023年是中國三年新冠疫情防控結束後經濟恢複發展的一年,因此受疫情影響經濟較多的海南、西藏、吉林、上海,2023年GDP同比增速均相較2022年上升超5個百分點。
價格因素影響下,多數省份2023年第二產業增加值佔比有所下降。2023年全年,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3%,受此影響除海南外,各省第二產業增加值佔比均有所下降。具體來看,山西、陝西、內蒙古三大資源型省份2023年第二產業佔比排名前三,分別為51.9%、47.6%和47.5%,而北京、上海、天津、海南四省第三產業佔比較高,在60%以上。從變化來看,河南、湖北、福建第二產業2023年佔比下降較多,超過3個百分點。
(二)低基數下,各省份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均實現增長
從2023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模來看,前十名未發生改變,湖北躋身第11名。具體來看,廣東和江蘇仍位於第一梯隊,分別為1.38萬億元和9930億元;浙江、上海、山東、北京和四川位於第二梯隊,在5500-9000億元之間;河南、河北、安徽、湖北、福建、山西、陝西、湖南、內蒙古、江西在3000-5000億元之間,其中湖北2023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2.5%,排名由第14升至第11;而海南、寧夏、青海和西藏均在1000億元以下。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方面,各省份2023年均實現正增長。2022年國家加大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實施力度形成了較低的財政收入基數,在此背景下,2023年各省份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呈現出恢復性增長。其中,西藏、吉林、重慶、青海、新疆增速較高,超過15%。自然口徑下,大多數省份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相較2022年有所提高,僅有5個省份放緩,不過這些多為資源型省份,2022年的基數較高。
從財政收入結構來看,已公布數據的29個省份中,北京、上海、浙江和江蘇2023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佔比較高,在80%以上,收入質量較好。其中江蘇稅收佔比較2022年明顯提升,提升幅度為6.9個百分點,主要是增值稅的增幅較大,達到63.4%。陝西、天津、內蒙古、青海、海南、廣東、山西、寧夏、山東稅收佔比在70%-80%之間。
隨著疫情後經濟的恢復性增長,多數省份稅收佔比相較2022年有所提高。2023年,已有數據的29個省份中,有24個省份稅收收入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上升,其中西藏、江蘇、廣西、江西、甘肅、河北稅收佔比上升幅度較大,超過5個百分點。
財政自給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方面,多數省份上升。其中,上海和吉林2022年受疫情影響嚴重,財政自給率下降較多,在低基數下2023年分別上升5.2和3.3個百分點,排名在前兩位。廣東、新疆、重慶、江蘇2023年財政自給率也上升較多,超過3個百分點。
(三)多數省份城投債務率下降,吉林、西藏和貴州降幅超過50個百分點
債務負擔方面,我們用城投債務率(發債城投有息債務/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政府債務率(地方政府債務餘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來衡量,僅供投資者參考。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有23個省份發債城投有息債務增速相較2022年增速下降,城投債務擴張速度放緩。疊加2023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取得較快增長,多數省份2023年城投債務率下降。其中,吉林、西藏和貴州降幅超過50個百分點,雲南、重慶和甘肅降幅在40-50個百分點。
截至2024年2月19日,有29個省份公布了2023年地方政府債務餘額數據。除江蘇、青海、北京和上海外,其餘25個省份地方政府債務餘額增速均超過10%,並且超半數省份相較2022年增速有提升,可能和去年四季度重啟特殊再融資發行用於置換高息債務有關。由於大部分省份地方政府債務餘額增速大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所以只有6個省份2023年政府債務率實現下降,其中青海和西藏下降幅度較大,分別為50和28個百分點。
爭取中央化債政策支持的省份數量變多,關注各項舉措落實情況
目前,2024年各地方政府工作報告已披露完畢。總的來看,各省份對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依然很重視,不發生系統性風險仍是地方政府工作需要守牢的底線。並且相較2023年,在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爭取中央化債政策支持的省份數量變多。
回顧2023年,地方政府對化債工作取得的成效評價較高。化債重點省份中,天津、內蒙古、吉林、青海、寧夏等在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超額(全面/圓滿)完成年度化債任務,其中寧夏的評價更為積極,「圓滿完成年度政府化債任務,實現債務規模、債務率、債務風險等級『三個下降』,化債力度和額度為歷年最大」。此外,廣西表示「政府法定債務風險總體可控,政府隱性債務顯著下降」,甘肅表示「疏解融資平台債務1048.4億元」。
展望2024年,各省依然很重視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不發生系統性風險仍是需要守牢的底線,如寧夏表示,「牢牢守住不發生新增隱性債務、債務違約和系統性風險三條底線。」內蒙古將風險防範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在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把防範化解經濟領域風險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堅持砸鍋賣鐵還債」。
2024年,地方的化債工作將繼續秉持「遏制新增、化解存量」的一貫思路。江蘇、貴州、江西、青海、湖北、黑龍江、遼寧、內蒙古等多個省份在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積極化解存量」。山東提出「落實城投公司舉債融資提級管理制度」,雲南提出「壓降融資平台公司數量」。天津、吉林、安徽、陝西、廣西等多個省份強調要加快推動融資平台分類轉型發展。
「開源節流」依然是2024年地方化債的重要手段。「開源」是2024年地方化債工作表述里相較此前變化較大的方面,這體現在強調要爭取中央化債政策支持的省份數量變多。貴州、天津、吉林、四川、陝西、湖北、浙江等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均提及了爭取超長期特別國債分配額度、擴大中央預算內投資等中央政策支持的內容。「節流」方面,吉林提出「嚴控政府性低效投資項目」,福建表示「基礎設施建設工作要儘力而為,量力而行,久久為功,絕不允許寅吃卯糧、透支未來」。
此外,區域性、結構性的債務問題更加受到地方政府的關注,2024年的化債工作可能更具有針對性。江西和雲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將「一債一策」化解風險,福建、陝西和河南將聚焦個別重點區域和高債務風險區域,並表示將集中力量化解債務風險。吉林則強調要「優化債務結構,壓降債務成本」。
各省2024年的化債工作重在嚴格落實。進一步梳理各省2023年財政預算執行報告和2024年財政預算草案(簡稱「《預算草案》」),貴州、雲南、遼寧、吉林、黑龍江、廣西、河南、陝西等多個省份明確表示將著力推動一攬子化債方案落地落實。
從《預算草案》的具體化債舉措來看,吉林、黑龍江、重慶、甘肅、寧夏表示要建立地方債務監測監管體系,天津、廣西、青海、內蒙古等將探索償債備付金制度,確保法定債務按時足額還本付息。甘肅和廣西則提及債務重組,通過展期和減息置換等方式減輕償債壓力。還有一些省份將化債工作和區域經濟發展結合起來爭取中央政策支持,比如遼寧在預算草案中指出「用好用足國家支持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政策措施,爭取中央更多資金支持和更大政策傾斜」,重慶提出發揮國家戰略的帶動效應。
對房地產行業表態更加積極,探索發展新模式
對於房地產行業,各省在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表態更加積極。除上海提及「房住不炒」外,其餘各省份均未再提這個表述。與此同時,吉林、河北、山西、江蘇、浙江、四川、北京等多個省份明確提出了要探索房地產行業發展新模式。從具體抓手來看,主要是保障性租賃住房、棚戶區改造、危舊房改住房、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建設。比如重慶出台中心城區舊城改造20條舉措,遼寧提出大力建設保障性住房,推動將符合條件的進城農民工納入城鎮住房保障範圍等。
2024年,多個省份強調「因城施策」,並且可能將出台刺激政策。具體來看,江蘇、四川、海南、青海、寧夏等多個省份指出要「一城一策」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進行精準調控。天津強調要用好首套住房貸款利率、發放購房補貼等政策工具,山東表示要用好「認房不認貸」、降低首付、「帶押過戶」等政策,重慶則提出「調整個人住房房產稅政策措施,優化公積金使用範圍和方式,完善二手房交易等政策工具箱。」
此外,「保交樓」和防範化解房地產行業風險也是各省2024年工作關注的重點。多個省份在其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繼續紮實做好「保交樓」工作,重慶、安徽、四川、廣西、甘肅、新疆等多個省份披露保交樓工作進度已超過80%,重慶和安徽表示將在2024年基本完成全省的保交樓工作。此外,天津、廣東、河南等省份更加關注房企風險,強調要妥善處置高風險房企及項目。廣東、江蘇、陝西、四川、江西等多個省份指出要「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的合理融資需求」。
風險提示:
數據統計範圍局限性:本報告僅根據已披露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會存在一定局限性。
經濟發展超預期:若經濟發展超預期,可能導致地方經濟、財政和債務形勢發生變化。
城投平台發生超預期信用風險事件:如果城投平台發生超預期信用風險事件,可能導致市場風險偏好下降。
文章來源:郁言債市 作者:劉郁 姜丹 曾禹童